付春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国共产党前沿思想精髓的传播者,更是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教育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等教育主宰国家兴衰,高校教师关系着高等教育成败。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道德素养要求无疑要比一般教师更高。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近期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提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一些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在各方面均有体现。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道德素养的任务尤为迫切和重要。
师德指对教师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师德修养是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而教学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特殊劳动,它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对于有思想、有个性、可塑性强的学生,讲授“思政”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抱何种态度,道德风貌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其道德品质的升华,并且此类影响将是潜在和无形、长远和深刻的。
对职业道德的探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师范端庄,学明德尊”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出现,开启了我国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系统化之路。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以身作则,一言传身教”等高尚的职业道德思想激励着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时下,职业道德依然为大家热议,尤其近期出现了很多教师失德甚至违法伤害学生的案例。虽然没有大量专业性实证研究来表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道德风尚不比从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确实存在大量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身份、有悖其角色的行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一书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责任,不管你自身是否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是培养、完善学生的道德境界。但由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负面因素影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对工作浮躁敷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看作是自我谋生的手段,仅仅是份终身旱涝保收的工作,而非钟爱的事业。有些教师还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空而大,成效显现周期长,没有意识到自身责任,更没有上升到“传承高尚品德,传播高远理想”的高度来谋求自身发展。这种事业心和荣誉感长期的自我缺失,势必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热情。
教书育人是教育活动的宗旨,它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全部内容。然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自身却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仅将道德范畴的理论提供给学生就行,没有看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自身更是校园里最为重要的师表,是更加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试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都上课迟到、讲课只会读教案、开工作例会交头接耳、做学术研究造假,甚至过马路闯红灯、谈笑间爆粗口、公共区域吸烟等等,这样怎能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做到道德水准提升?其实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俗话说“师者,人之范也”。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课堂或者在校期间,而是其终生。教师自身的行为,对依赖和敬重他的学生来说,是学习做人的路碑,也是表率和楷模,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典型示范作用。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基本要求,但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某机构曾对北京、上海高校教师作过调查:当问到如有可能,是否愿意离开教育工作岗位时,40%的男性教师表示愿意,原因竟是工资待遇一般,工作没有积极性。有近70%的学校领导和50%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事业的进取心、服务意识淡薄,相反表现出高高在上,脱离学生脱离社会需要,缺乏为高等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对职业生涯的追求物质化。表现为懒于专心科研、教学得过且过,认为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就有了基本保障。有公众笑讽如今高校成为了某些高学历教育者的“青年疗养院”。某些高学历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不愿意登讲台讲课,认为技术含量低,这是轻教学重科研,专注“职称职级”带来的副产品。其实常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并不轻松,更需要授课教师与时俱进,刻苦专研,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完善的职业道德建设机制应具备合理的培养、激励及监督等制度设计和作用。目前高校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普遍缺位,制度设计不健全,以致出现培养、激励及监督目标和导向抽象模糊、偏激失衡的状况。比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培养导向就过于抽象空洞,难以使高校教师进行自我定位;比如以少数高尚的典型为激励导向,就存在偏激失衡的消极影响,其实不是只有身患重症甚至死亡,或为高校教育工作一辈子,在讲台上倒下的教师们才能足以震撼人心,这样会让普通思想政治教育课工作者感到似乎离自己比较遥远,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很难发生关系。再如监督制度设计,似乎只要不出现教育事故,学生没有大的教学争议,教学工作就已完成好了,等等。这些导向都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自我定位,从而也给自身道德素质提升带来困境。
职业道德考察应是教师考评机制的重要内容。而实际情况是,长期以来,在对教师的公开招考、年度考评与工作量计算中,缺乏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硬性考察,仅看是否毕业于名牌院校,是否拥有博士学位等,这种标准的导向作用很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仅将自己定位为知识传声筒,将教学行为看作个体行为,从而缺乏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放松自身道德修养。
教师是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法律目前主要有《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以“量”的要求貌似很容易达到,但对教师工作“质”的标准则难以衡量。教师的基本责任是培养学生、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责任则是立德树人、净化灵魂、塑造信仰、激发理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授课,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交给学校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干部去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绝不仅仅是“教书匠”,而是大学生道德灵魂的领路人,更要用自身实际行动为学生提供一种高尚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需要多层面共同推进的社会工程,外部环境的构建是职业道德提升的基础和载体。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齐抓共管机制,落实基础保障;其次,要着力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关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实际困难,关注其心理健康;最后,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选树教师党员先进典型,强化宗旨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职业道德提升的内化机制,不论是招考培训,还是奖惩考评,其目的都是为了转变教师的道德自律行为,进而使内在的道德力量外化为教师高尚人格和责任感。
第一,要建立完善职业道德激励引导机制。对职业道德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职业道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职业道德失范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例如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职业道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职业道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第二,要建立完善职业道德建设考评机制。要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职业道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完善职业道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档案,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
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有何种特殊天赋、能力,都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教师是在职业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认识履行职业责任的必要性,经过再实践、再认识才能转化为教师本身内在需求,进而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觉悟逐步得到升华,形成高尚的职业品格和宗旨意识。这一过程需要做出下列两个方面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
一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职业责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关键所在,明确教师职业责任的最大作用是使责任感成为自我品质,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对职业生涯精准定位和执著追求,将专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信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道德的自我提升。
二是要强化职业道德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领会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强化教师职业责任和道德意识。通过学习教育和自觉监督来促进教师获得内在道德上进心和自我行为规则,稍有逾越时心中便有约束,切实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职责。
职业道德问题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是长期的任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为职业道德提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内化机制,为教师自觉强化职业责任意识奠定制度基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不断自我提升职业素质和精神境界。
[1]傅维利.师德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215.
[2]沈璿.师道和师德合一:构建教师专业伦理制度的理性探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刘春艳.和谐社会构建中师德建设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8.
[4]王飞龙.对加强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