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聪,黄敬秀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高校人才培养分为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从学习的深度和国家培养要求来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整个大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更直接、更突出的影响,研究生群体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生力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
所谓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创新人格,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能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新的价值、能为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完善的创新人格是指要有全球化的视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承担国家民族责任的魄力,要有推动社会发展、引领国家和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
思想政治素质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因此,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更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勇于追求坚持真理的精神,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兼容并包、淡泊名利的健康心理。拔尖创新人才最本质的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创新人格是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基础的,二者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另外,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越是高层次人才对于德的要求更高,没有德的高层次人才对于社会更危险。因此,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各个领域潜在的领军人物,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德树人。
当今世界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日益激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日益成为各国的战略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现今我国正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注意培育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和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文化是人才成长的土壤,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奠定丰富多样的文化土壤,宽容失败的包容文化氛围有利于鼓励个人创新和保护前瞻性的创新萌芽。与此同时,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中,人的个性和思想才能得到充分彰显,在表达自己创造思维的时候才更具有安全感,所以高校和社会要提供和谐民主的政治环境,才有利于创新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展现创造性。
研究生作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主体,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对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但是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所缺失。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大多数研究生思想比较成熟,有一定社会工作经验,对人生、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理性,在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人生目标及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等方面表现出更明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一方面对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度高,一方面又容易受网络等新媒体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想和情绪易波动,对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认识模糊,少数研究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功利色彩浓重。[2]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还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民主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等。
思政政治教育对研究生拔尖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一,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能够引领研究生衷心为党和国家服务的鲜明的政治立场,确保培养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走对方向,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其二,激励作用。思政政治教育具有激励功能,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等手段可以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解放思想和情感束缚,为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创新拔尖提供不竭动力。其三,规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能够有效培育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有利于研究生学风的严谨和学术创新。其四,保障作用。思政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促使国家和高校人才培育政策的实施,为研究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和凝聚功能有利于研究生乐观、耐挫等健康心理的养成,能够促使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拔尖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的方法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首先,要更新培养理念,将创新精神培养列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载体,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思结合,大力倡导并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导师负责调动研究生主动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激发研究生自觉创新、严谨笃学,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并在不断创新的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对于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适应社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引领社会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的综合测评,更是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个人行为方式同社会现实磨合的过程,有利于加深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中国梦”的理解。所以,高校要统一思想,形成育人于社会实践的共识,在实践中完善学生的创新人格。
再次,要选好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尤其是创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起来,切实调动和维护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以学生为主,在充分了解其爱好和志向的基础上给研究生充分的尊重和自由,重点帮助研究生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护研究生的创新萌芽和前瞻性认识。
最后,要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和氛围,积极引进拔尖创新人才,赋予其较多的资源和较大的自由,让其带动创新氛围,并且要大力宣传具有代表性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奖励政策,出台研究生拔尖创新激励机制,在物质和精神上鼓励研究生拔尖创新。同时,我国政府、社会和学术界需要对传统束缚创新的文化进行理性审视,使得整个社会更大程度地接纳“标新立异”,对“挑战权威”采取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对急功近利的学术态度进行批判,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3]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35.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