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姣丽
(五邑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广东 江门 529020)
大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追求真理,以知识的获取为最终目标的场所,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场所,大学承载了增进人类知识的功能。与此同时,大学还应培养出具有知识创造能力的学生,因为他们未来会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至关重要。张建林(2008)[1]指出创新能力本质上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从理论探索的角度上看,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创新从知识层面而言,主要是指对以往的学术命题及学术常识进行反驳,因此,学术创新最重要的层面是一种反常识的工作,当然我们反常识所创造的知识也会因其传播而成为下一代研究者的常识,进而被修正或批驳,人类的知识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创新也就是这样做出的。创新从技术层面而言,当然是指对知识的应用,这种应用对知识本身并没有增进,只是将知识用来增进人类的福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可能改变人类生活,但其本身并不是创新。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说,技术也是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如若一种技术或发明本身是利用自己研究的最新知识成果所做出,非利用新研究出的知识原理则无以达致,也是在做知识增量的工作。
就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其首要的目的当然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创造知识。因为本科教育是一种学位教育,从西方的背景来看,学位教育,也就是说你想取得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学位,就必须得为人类的知识增长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才有所谓的学位教育。如何让学生先学到知识,然后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呢?首先是教会学生常识,但这种常识不是生活的常识,而是学术常识,也就是基本的学术命题[2]。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学术常识的前提和假设,探讨其可能的适用范围,最后探讨新的环境中如何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大学教师的工作一方面是传播常识,另一方面是教育学生如何打破常识。这是大学教育最大的悖论,但却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困惑。
正因为创新的首要要求是对学术的基本常识的把握,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空喊创新的口号或呼吁社会和学校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3]因为,创新一定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创新。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回到某一学科或某一学科的分支学科甚或更小的领域。就本科生而言,其学习是基础性学习,因此我们在这里不想把讨论的领域过于细化,而是想从笔者所从事的经济学门类出发,探讨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经济学是生活的学问,其所有理论来源于生活,因此,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引发学生的经济学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方式。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经济关系及这种经济关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后果。因此,经济学首先要阐明的是人的经济行为的动机。也就是人们为什么要选择买这个厂家而非另外一个厂家的东西,资本家为什么要投资于这一个行业而不是另外一个行业。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人都会趋利而动。因此,资本家之所以选择某个领域进行投资是因为资本家可以获取利润。但是,当这个行业有超额利润的时候,别的资本家就会纷纷投资于这一行业,使商品的价格趋向于商品的平均成本。此时,我们要追问学生的问题是,古典经济学这套理论局限性在什么地方?首先,我们不希望听到学生回答人不仅是理性的经济人,也是社会人、文化人,因为这样会将讨论的话题引离经济学的领域,而导致争论的出发点是经济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的学科对抗,这种讨论于经济学知识的增长毫无益处。为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可以给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例如“钻石真的那么值钱吗?”这是为了学生回到商品稀缺性及边际效用分析概念里来。“为什么资本家有时候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这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市场里面有低价倾销和垄断,而不是充分竞争。如果一个行业还有利润,而又有行业可以产生更高利润率,厂家会如何去选择,他依据什么去判断?这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市场形势的判断往往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还有,“如果美国汽车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又会呈现什么态势?”这是让学生明白,经济体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竞争体,在面临国际经济活动的形势下,古典经济学将无力解释很多现象。因此,假设与追问是最好的创新能力培养工具。
其次,经济学是现实性极强的学科。正因为经济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从经验总结,理论抽象,到实证检验,反复进行,没有终点,一步步推动经济学向前发展。[4]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学习各应用型学科时,课程对现实的关注与解释在不断加深,因而在教学中更应该结合现实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性教育。例如在学习贸易保护理论的时候,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理论框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突变,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频繁对中国发动贸易救济措施,如何用所学来解释这种现象,在后危机时代这种状况会如何演变?这些国际国内大事是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有效方式,这些思考往往会成为学生研究的关注点。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讲解经济学的常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树,同时要让学生关注现实,这种关注不仅仅停留于知道的层面,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时也不能只停留于一个播音员的层面,说说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是从经济学分析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对以往的经济学知识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反思和推进,这是原创性知识产生的源泉和唯一动力。
最后,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系统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什么。回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时,一定不要让学生停留在简单的想办法的层面,尤其是不能停留于常识层面的想办法,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其所想的办法是从哪种经济学流派的知识体系出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不同的声音,也才可能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式。也就是说,对策的研究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理论立场,这也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有效方法。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与学生的专业、兴趣、生活紧密相联。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这样既方便查找资料,也方便调研。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有一个课外科技小组选取了新会葵艺作为其调查主题。新会葵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新会葵艺的调查不仅是学生的兴趣,也是社会关心的问题。
作为初学学生,他们的经济学学术知识还很有限,让他们直接进行经济学知识的创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笔者首先让学生实际调查,了解葵艺的现状,思考葵艺危机的原因和出路。我们选定了《新会葵艺失传的危机与出路调查》[5]作为学生的首要工作。学生们通过采访葵艺老人,走访政府相关负责部门,到葵艺工艺品店调查,去寻找葵艺失传的原因,同时学生也根据经济学知识去分析葵艺市场危机的原因,尤为可贵的是学生能够有效地去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分析葵艺市场的现状和潜力,讨论葵艺的艺术底蕴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也从葵艺店了解到政府的支持力度,深入社会,调查大众对葵艺的使用和认知程度。
最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分析,作出相应的对策思考,有些思考已经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现在新会区政府已经委托新会技工学校开设葵艺工艺培训班,第一批学员已正式入学,应该说学生们当时的对策已变为现实。学生们的调查与思考已获得很多学者和专家的认可,其作品《新会葵艺失传的危机与出路调查报告》已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有几点明显的感受。
第一,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的工作要多鼓励,因为老师的鼓励是学生维持学术兴趣的重要源泉之一。
第二,教师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去阅读相关资料。对学生来说,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相当有限,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是带领学生进入研究状态的最好方法。这种资料的查找包括研究成果的查找、原始资料和数据的查找。
第三,要与学生一起参加社会调研,在调研现场指导学生。例如我们和学生一起去葵艺品的销售场所,分析葵艺销售的目标对象及其销售策略是否正确。同时,每次调查,必须要求学生现场录音并写下调查笔记,以备查、备用。
第四,报告写作过程的指导也至关重要。从确定框架,到数据的利用,文句准确性的锤炼,都必须耐心予以提示,资料不足的地方,让学生进行补充调查。这样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才有可能让学生得到一次全面的锻炼。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局限,我们还没来得及指导学生将调查正式转化成论文,但我们有很多后续的设想。例如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如何才能让葵艺工艺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如何发挥葵艺的祭祖功效,如何发挥葵艺的日常生活功效,又如何使葵艺工艺品真正成为收藏家们眼中的精品,在销售模式上可以作出哪些努力。这些将是教师指导学生要进一步进行实践创新的地方。
培养经济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质的提升。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增强了创新能力,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同时,更重要的是,个案的成功传递了正能量,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激发了大家创新和探索的热情。在笔者所在的应用经济系,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研发活动中来,大家不仅积极参加挑战杯等竞赛活动,也踊跃参加创业设计大赛、社科论文大赛、经济学年会等各种竞赛和学术活动,并不时有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比如该系的学生积极参加广东省第十一届“挑战杯”比赛,其中的两项作品《开平侨乡影视资源特点分析及开发思路与对策》、《广珠城轨的经济效应及优化策略调查报告——以江门市为例》分别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的二等奖和三等奖。这些成绩又鼓励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产生了很好的良性循环效应。因此,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意义重大,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对他们会产生持续的正向效应。
总之,经济学专业是一门学术基础深厚,同时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于初学经济学的本科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进行经济学知识的原创工作,但要启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更有效的方式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中,例如寻找有效途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之类的问题。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嗅觉敏感的人,而这种嗅觉的敏感往往需要对宏观经济态势和本行业的动态都有明晰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从实践开始,但是不要仅仅停留于实践,而是要在实践的时候头脑里装着学术的思考,这样才是为知识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才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经济学者,或者是具有经济学家眼光的企业家。
[1]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4-38.
[2]皮亚杰.认识发生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雅尼斯·瓦鲁法克斯.经济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胡丽星,等.新会葵艺失传的危机与出路调查报告[R].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