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波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高质量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成长于教学一线、服务于教学一线的实战型教师培训师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两辆火车静止地并排在一起,你坐在其中的一辆上,当另一辆启动时,大多数人会认为是自己这辆车在动。但如果是两辆小汽车,就不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小汽车不会完全挡住我们的视线,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还有很多参照物可以起作用,因此不易产生错觉。
这实际上蕴含着“视野狭化”的问题——当一个人视野狭化,缺乏更多的参照物时,容易被单一的参照物误导而产生错觉。因此,看法影响做法,视野决定境界。当今很多的教育问题,实际上都与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的视野狭化有关,让大家很难看清事物的真相。作为教师,要想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对教育的目标定位更清晰、对教育的尺度把握更准确,就要扩大视野,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来看待和分析教育问题。
从“差生”的角度来看。各学科教师都有本学科的优势智能,如语文教师的语言智能都非常好,所以,会认为语文学习很简单,不易体会到语言智能差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与痛苦。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了解“差生”是如何学习的,要想方设法教好“差生”。
从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来看。比如,当年我们是怎么学语文的?当时的语文教师教什么?三四十岁的人应该都记得,那时的语文教学 “三步曲”:生字词,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三部曲”式的教学究竟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什么积极意义?中学六年,我基本没认真听过语文课,当年的很多同学也有同感。所以,做一个教师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人家怎么教我也怎么教。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所做的事情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要认识到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完整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而具体的每一门课程能在某些特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不可替代性,正是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只有认识课程的核心价值,才有可能把握好每门课程的教学。比如语文,教什么?为什么而教?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边界在哪里、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语文到底对学生将来走进社会生活具有什么最独特的价值?很多教师正是因为没有弄明白这些,因此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科学课、历史课等,唯独不像语文课。所以,我们要从整个课程体系的视角来看学科要做什么,做好其他学科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实现其他学科不能实现的价值,这样,每一门学科才有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因此,我们要站在超越学科的高度来看学科教学。
从教育的外围看。跳出教育看教育,也会发现教育的很多问题。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骗子,没上过什么学也没多大学问,但能说会道,甚至比中文系的教授还会忽悠。骗子的才能与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我想说,很多技能不一定是在课堂上、从老师那里习得的,而是在社会中、生活里获得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我们要思考,教与不教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如此看来,教学不仅仅是教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技能的学习完善人格修养。因此,我们学科教学不仅要有学科取向,更要有教育取向。
在具体教学时,也要扩展视野。比如《孔融让梨》的教学,老师在课前必须查阅有关孔融的相关资料,要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个故事背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当时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当代人、当下社会有怎样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教这篇课文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视野可以改变看法,看法可以改变做法,做法可以反映出做人做事的境界。故有,视野决定境界。如何扩大视野?古人早有定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加阅人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