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研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长春 130111)
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的一门必修理论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又要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1].这就需要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具有独立院校特有的景观原理课程教学特色,建设出更适应未来景观学科发展的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对景观设计领域的不断重视,国内景观课程教学的形式也在逐渐转变,由原来的纯黑板式教学,基本转变为全多媒体讲课教学,图文并茂,给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较大.然而,独立学院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景观设计原理课程还没有与之配套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后续课程需要进一步调整、衔接;教学模式还需要进行改变,教学内容也需进一步更新.
在师资方面,独立学院大多都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还处在一个不断积累的阶段,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对于景观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
在学生学习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薄弱,对于抽象的理论讲授方式强烈排斥,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比较吃力,对教材内容感觉偏深,教学进度感觉偏快.若严格的遵照大纲、教材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则越来越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2].而且,以后的实际设计又需要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体系支撑,所以建立科学的景观课程体系迫在眉睫,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景观设计原理》作为我院艺术设计系的必修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是完成基础教学后的专业理论学习.然而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是将所有理论课程内容进行集中讲授,故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材的内容过于理论化. 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取决于理论教材是否编写得合理.在开设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之前,笔者曾参阅过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教材内容绝大多数都过于注重对理论的阐述,而与实际设计项目的联系并不紧密.使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正确的理论体系,没有鲜明生动的材料加以引用,这对于以后的实际设计工作有着不利影响;
(2)课程内容较多与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的矛盾. 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理论课时相对较少,无法全面、系统的将景观设计原理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在有限的32学时之内,只能讲授课程的基本框架内容,使学生仅能领悟到课程知识的最表层内容,无法深入理解,更无法有效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中,不利于后续课程的设计环节.在课程安排上,一次性讲授4学时的理论课程内容,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取课程内容.根据科学调查发现,大学生课堂的最长精力集中的时间为20分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连续4学时的课程,明显有倦怠情绪产生;
(3)学生的前修课程基础薄弱. 在之前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中,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空间感和思维方式,然而,一进入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后,空间尺度扩大、空间形态改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对更为抽象的平面图来表达设计构思,再加上课程时间相对较短,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从而影响到景观设计原理知识的理解.随着景观设计的大量新思想、新作品的涌现,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逐步受到质疑,专业老师也觉得如果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就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无法在实际设计项目中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景观设计原理的教学改革问题.
以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则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则以被动接受为主的情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景观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及方法都需进一步改革.本课程中有许多章节,比如,城市广场景观、居住区景观、商业步行街景观、城市公园绿地以及道路绿地,都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3].讲解这些章节时,除了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做到设计环节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并且要与理论教学互补并进.由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理论与讨论、理论与设计并行”的教学模式,在讲解每一个小章节的内容后,抛出一个和这一章节有关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交流方式应更为多元化,学生可以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并且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手绘的方式充分表达出来,讨论并画出想法设计图,使课程不再只是以教师为主,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想法.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衍生出的设计草图,可充分检验学生是否可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中.这种教学模式更加趋于国际化,并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设计能力,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从书本中走出来,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际当中加以运用.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使设计概念的生成过程清晰化,从而学习到在设计不同场地时,应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和表达方式.在呈现设计图解分析成果的过程中,首先,由一位准备充分的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发言,然后,由其他小组成员针对发言提出补充意见,也可就其他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已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及时总结讨论结果.设计分析的关键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设计概念的表达是否有借鉴的亮点、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在总结时,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独到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这对于教师的设计思考能力、洞察能力及教学组织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考验[4].在讨论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是衡量教学成效的主要标准之一.以课堂讨论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性的互动,是当前独立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
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可以由原来的4学时理论讲授变为2学时理论讲授,加2学时讨论或设计的方式.其中,前2学时以教师为主,讲授课程内容,后2学时由学生为主,在课内安排一定的讨论或设计.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发散性设计思维,了解景观设计的最新动态.对学生的方案描述、答辩基本能力进行初步训练,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设计表达能力,并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5].如果按传统的教学形式,必将会导致学生思路闭塞,思维方式僵化.然而,景观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需要以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增加感性的认识,为深层次的景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另外,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授课期间,以“重过程,看成果”为原则,建立标准的学生作业评分体系,增强作业评分的客观性.制定选题、过程管理和评分的程序及标准.考核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课堂讨论及实地考察,检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试卷考核的方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从而,能够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避免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对学习丧失主动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原理的重要环节,自学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大学期间较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应用型的独立院校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稍差,所以,学生就更应增强自学能力,不应该完全依靠上课时老师所讲的内容,应在课下更多地思考上课所学的内容,如果有什么疑问,就需要自己课下多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因为只有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才能把问题的解决方式记得更扎实,促使其积极思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自学方法,列出相关的、适量的参考书目,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能起到巩固和充实课上的内容、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了解国际景观设计的新动向,以及启发设计思维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独立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使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得更深、更广,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从而加强学生对景观设计原理的认知.笔者认为,这是适合独立院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任课教师应深入开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工作,进而保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设计项目中,使学生毕业后,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1]王丽萍,屠苏莉.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2):119-121.
[2]付春松,吴丽琴.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2008(2):14.
[3]刘 蔓,刘 宇.景观设计方法与程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74.
[4]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97-99.
[5]赵 艳,卞广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0(19):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