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
(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长春130118)
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状态的关键因素是人的素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要务,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念,这一任务十分艰巨.高等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改革,承担起青年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努力创建绿色大学,使大学校园成为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先锋,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全面服务.
绿色大学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较早开始了建设绿色大学的探索和实践[1].在我国,清华大学于1998年率先提出并开展绿色大学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后,国内在绿色大学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兴起,至今,一个建设绿色大学经验共享、资源互补的平台正在发展形成.建设绿色大学不仅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大学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反思人与自然之间本质关系的过程中登上历史舞台.它在人类因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背景下产生,兴起于人类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中.总体上看,世界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日益加剧,危机具有突出的全球特征和人为特征.2013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发布了报告《全球气候2001-2010,十年气候极端事件》,报告中指出,在2001年至2010年是自1850年有现代观测数据以来最热的10年,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加快,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极端气候事件,多个国家打破了以往的高温记录.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也不断攀升,二氧化碳的全球平均浓度为百万分之三百八十九,比1750年增长了39%.此外,报告还指出,2010年是全球自有仪器记录以来降水最多的年份,洪水是这10年中最为频繁发生的气候极端事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特别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以说,世界正处于历史转折点,21世纪将是绿色世纪,生态文明正在兴起,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被世界各国政府推动实施,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全球正在掀起绿色浪潮.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必须依靠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涉及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等综合学科,教育对象是广大公众,尤其是各级决策者及高层次骨干人才.面对全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挑战,面对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对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在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知识技术创新中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积极建设绿色大学,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校园,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我国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高等教育系统也深受影响;经多年改革目前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①高等教育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人类中心主义惯性思维影响下,普遍片面地重视经济效益,忽视自然和环境价值;②原有教育体制不合理影响没有彻底清除,如通识教育发展缓慢;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建设绿色大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把大学办成真正“深绿色”大学,使之成为绿色文化、绿色人才和绿色科学技术创造基地,这是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也是消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弊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建设绿色大学不仅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大学也同样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单科性的大学合并成为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向巨型化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每一个综合大学城,每一天都会消耗大量的食物、燃料、水力、电力,以及各类纸制品,造成空气、陆地和水源等污染.每所大学都需要认真对待校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更需要重视师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与提高,这是大学精神真正体现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
今天,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校园已经融入社会整体系统之中,校园的辐射力正不断增强.校园网建设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大学校园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敞开大门,大学对社会的开放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加深.因此,建设绿色大学,积极展开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的国际合作,不仅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树立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使其成长为坚定的优秀的生态文明建设者,而且能够辐射社会各领域,将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将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人们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但目前,我国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仍然不强,生态伦理观缺失,生态文明行为能力普遍较弱,已经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深入开展绿色大学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大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其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生态文明基本理论,培养深厚的生态情感,树立牢固的生态价值观,而且要使学生明确认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实践行为能力,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与能力素养.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到在建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中,人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绿色大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实现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应当把关心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绿色大学的办学目标中.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意识到,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更重要是培养能够修复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才.
根据我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状况,在大学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含4个层次:
(1)国内外生态环境现状.深入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与现状,把握人类发展趋势,明确认识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现实,是激发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感、生态安全责任感的前提.心理学认为,只有对现状问题的深刻认识,才有对问题危机感的敏锐反应,才能树立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如果人们一旦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就会主动关注这一问题,激发起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是生态环境教育的基本和首要内容;
(2)生态科学基本规律教育.进行生态科学基本规律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地按照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办事,找到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其今后研究如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积极有效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3)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包括:生态文明行为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内容,使大学生理性地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规范、道德教育、文化转向、科技创新、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发展状况与要求.让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普及英语和计算机教育一样,在大学中普及生态科学基本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教育;
(4)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教育.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教育是使学生具备生态智慧、形成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层面.它是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的新的思想武器,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形成尤为重要.通过生态文明哲学观教育,使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明确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深刻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家园,地球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人与自然不仅具有斗争性,同时具有同一性,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3].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是对人们对自然界较直观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的科学评价,改变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确立生态文明观,是指导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和行为的思想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伦理观教育,使人们确立科学、公正、平等地伦理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公正、平等的分配资源利益,在代际关系上坚持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任的社会公正原则.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底蕴;在传承中勇于创新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1] 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59-165.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王正平.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N].解放日报,20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