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蓓莉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 100018)
生态外语教学观体现了生态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有机结合。它在实际的外语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十分重视外界环境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外语学习的现状实际上是学生利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与条件,从而适应环境的结果。”①此处的环境包含: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学习与课堂的环境;家庭环境和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为自己服务并产生积极的效果。
国内有很多对高职英语学困生的研究,大多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策略、方法中存在问题。生态外语教学观的产生为研究高职英语学困生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运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根据高职英语学困生的类型特点,侧重于分析微环境对英语学困生的影响,探讨如何营造使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和谐发展的生态微环境。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个性强,有主见,能力并不比本科生差。但是,他们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高低不一,特别是存在着众多学习困难生。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的学生。”②高职英语学困生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完全不学习型、部分学习型和学习方法不当型。
高职英语学困生处在多元的环境中:自然与社会环境、学校与课堂环境、以及家庭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产生无形的重要影响,但是,它们通常是教师乃至学校都无法选择与干预的,是不能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改变的环境。本文的微环境是指“学校与课堂的环境”,这是对学生英语学习影响最大、最重要的环境。如何认知与处理学校与课堂环境对英语学困生的影响,往往决定着这个微生态系统是否平衡。学校与课堂的环境包含人文环境与应用学习环境。其中,人文环境包括的要素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英语学习环境包括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监督机制、校园与教室。
学校与课堂环境所包含的因素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合作与共生中构成了学困生所处的“微环境”。其中任何一个环境因素的缺失或破坏,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英语学困生这个微生态系统失衡。因此,营造一个生态的微环境,必须处理好微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
在学困生学习英语的这个微生态系统中,各个成员都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生态现象通常被称为群体动力,即“众人在一起学习,若彼此能够很好地沟通和磋商,个体间的多维多向互动被激活,便可形成一种良好的、富有生气的人文环境,使学习者发挥更多的学习潜能。”③人文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英语学困生进行帮助的前提。教师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温暖学生。多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赞赏性的评价,对于学困生来说尤为如此。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感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也便于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困生,从而选择合适的英语学习材料以及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取住宿制,学生间“朝夕相处”,整体上,学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教师可以鼓励英语学困生的室友或好朋友在英语学习上帮助并督促他们。
英语学习环境在整个学困生的微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另一个生态体--教师能够掌控和调节的。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监督机制和校园与教室环境五个主要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
如果依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为学困生制定学习目标,恐怕会“拔苗助长”,造成此微生态系的严重失衡。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可以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的目标不宜过高,过急,应该相对放宽对他们的要求,重视他们英语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英语知识掌握的程度。如,对于“完全不学习”类型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目标是“开始学英语”;对于“部分学习”类型的学困生的目标是增加英语学习的时间;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类型学困生的目标是学会“举一反三”。同时,相应地调整学困生测试内容结构,以阶段性评价为主。
第二,教学内容。
“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延伸拓展……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材料,使语言生活化。”④对于“完全不学习”的学困生,可以从他们的兴趣方面入手,安排他们的学习材料,如,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可以先学习游戏中的英语,能够清楚地掌握游戏里面的每一个英语单词,每一条英文指令;对于“部分学习”的学困生,可以从他们已掌握的英语知识上入手,使他们相信自己在英语学习上有“强项”,逐渐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有效时间;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类型的学困生,可以从英语词汇的学习开始,逐步地使他们了解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尝试与学困生协商确定一个学习内容列表,计划好每一项内容实现所需用的时间,师生定期共同对照该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学习内容”做出相应调整,使之促进英语学困生的良性发展。
第三,教学方法。
学校与课堂的环境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得以实现。营造生态的英语学习环境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密切相关。高职英语教育强调应用性,传统的注入性的教学方式有其优势,但是,往往不利于“应用性”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学生对“求新”、“求变”的渴望。
首先,教师应营造有益于整体学生英语学习的课堂环境。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网络。并且,设计多种教学方式,增加英语课堂的互动性,使英语课堂这个微环境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此外,针对英语学困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分别安排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生态位”。“生态位”指“每个生物单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和状况决定了它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⑤例如,在合作性小组学习活动中,学困生“生态位”的安排非常重要,活动小组的学习环境往往决定整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效果。每个活动小组最多只能有一个学困生。“完全不学习”类型的学困生应被安排在小组成员“意志力最强”、“带动性最强”的小组中;把“部分学习”类型的学困生安排在拥有“学习刻苦”组员的小组中;“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可以成为“方法灵活”学生的组员。这样,每一位学困生都能够吸收足够的“正能量”,而不是把自身的“负能量”带给其他成员,从而保持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
第四,监督机制。
实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营造和谐的微环境也至关重要。监督的方式可以包括:课堂提问、活动总结、课后反思。具体操作如下:(1)课堂提问。但是,对英语学困生的提问必须用较简单的问题。一般疑问句、是非、正误题等均属此类。(2)活动总结。“小组活动结束后,每个同学都要填写‘工作清单’,说明自己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完成的任务。”⑥(3)课外反思。每次英语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困生填写“反思表”(如表1所示),并及时给予反馈。
表1.课后“反思表”
第五,校园与教室环境。
校园与教室的物理环境也不应被忽视。可以通过校内的宣传栏、海报,班内的板报、装饰物等方式增加英语在学生头脑中的植入量。教室内的桌椅摆放方式以及座位的安排对学困生的影响也很大。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班级规模普遍在40人左右,这制约了桌椅的摆放方式,传统的“行列”式摆法比较适宜。但是,学困生往往坐在后排、角落等远离教师视线的“安全地带”,不利于他们学习英语。这时,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协商下为学生调整座次。可依照上文提及的“生态位”理论,以活动小组的成员表安排座次,分散学困生在教室的位置,尽量拉大学困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此基础上,可以把“部分学习”的学困生安排在教室前排,以便教师监管;把“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安排在教室中部,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综观”课堂环境,培养其灵活性;“完全不学习”的学困生可坐在教室的后面,给他们空间,使他们循序渐进地适应课堂环境。
生态外语教学观为高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只有平衡学困生所处的微环境中的各个要素,才能营造生态的微环境。只有营造生态的微环境,微生态系统才能平衡。为高职英语学困生营造生态微环境,是教师永恒的课题。
注 释:
①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9.
②李菊荣.高职院校“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3):81.
③牛跃辉.课堂生态观——一种新型的外语课堂观念.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9):177.
④杨丽琴.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生态课堂构建[J].安徽文学,2012,(12):145.
⑤张蔚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3):150.
⑥.邹为诚.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