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超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朝历代对语文教育都十分重视。我国古代,没有将“语文”独立设为一科,语文教育是一种集经学、哲学、史学、伦理学与语言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文字的发明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要学习、研究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发展等问题,首先就应该把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史搞清楚,弄明白。但由于我国历史悠久,语文教育发展历程较为久远,对历代语文教育的梳理就难免会出现疏漏、分歧、混乱、杂糅等问题,这就给我们的学习与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耿红卫教授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就是一部顺应历史发展要求、集学术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一部力作。这部书系统地论述了自先秦时期以来,一直到21世纪,中国几千年的语文教育发展历程。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新推出的、极具有时代性的一部力作。它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方向)专业的博士生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方便,值得向教育学界的同仁推荐。
纵观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耿红卫教授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深感其亮点纷呈,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学习与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目前,学界在语文教育的历史分期上存在混乱、杂糅、疏漏等问题和不足。我们一提到历史分期,马上就会想到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有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在给语文教育分期时,不自觉地把这些历史事件作为语文教育分期的界线,而忽略了比如像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等对语文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也不乏其人。陈必祥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中将中国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之前)、近代语文教育期(语文独立设科至五四运动)、现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顾黄初在《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中将中国语文教育史以语文独立设科为界线,分为传统语文教育期和现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又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其中建国前发展期又以辛亥革命和1932年课程标准颁布分为三个时期。这些学者的分期都有自己的道理与标准。
《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既继承前人的观点与看法,又大胆地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分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1840年鸦片战争至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为近代语文教育期,1904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现代语文教育期,1949年至20世纪末为当代语文教育期,2000年以来为今代语文教育期。纵观各种历史分期,本书中用到的“今代”一词,乃为首次,对今后的各种分期都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阅读全书,我们明白,第八轮课程改革以来,中国语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改变与之前的语文教育相比,具有极大的时代性。耿红卫教授在做历史分期时,除了继承“近代”“现代”“当代”等词汇后,又创新地运用了“今代”一词,这样更容易把握语文教育历史演进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现实语文教育的发展。
《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在编排体例上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全书按照识字写字教学、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学习、语文考试六大部分来进行编排。这样规范、严整的编排体例使整本书看起来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当然,在全书的九章中,也会略微有些差别。在前六章,除了第一章有听说教学,其他五章都没有这一部分,可见随着言文分离的发展和文言型书面语言的定型,听说教学逐步退出古代语文教学舞台的事实。在随后的七至九章,听说教学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听说与读写等一样都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在识字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部分,对各个时期的教材及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在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部分,基本按照语文学习思想、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考试机构、语文考试内容、语文考试方式等结构进行编写,对我们现在学生的学习、考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2]。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教育评价的效果往往也是通过尤其是各级选拔性考试来衡量的[3]。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考试。到了今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语文教育评价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其重要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学评价注重整体性与综合性,尊重差异性与创造性,强调过程性与建构性。评价方法提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形成性评价。总之,今代语文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强调民主和多元。因此,在第九章的第六节,不但介绍了语文考试的相关知识,还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几种目前比较常见的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如档案袋评价、表现性测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网络评价法等。这种编排体例,稳中有变,既有继承,又不乏创新。
耿红卫教授在2006年参加了由王文彦教授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一书的编写工作。《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相比,更具有应用性。换言之,《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更适合作为教学用书、研究生课外拓展阅读用书。
我们知道,教学用书不仅要在内容上体现本专业最新、最全面的知识,还要为教师和学生的预习、巩固、复习提供便利,所以,“思考与练习”这一部分就必不可少。《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在每一章的最后,结合本章的核心内容提出几道供学生们思考的题目,这样既使学生们回顾了本章的重点内容,又督促他们进行思考,点燃研究的火花。如第九章后面的第5题“谈谈你对语文教学评价功能与特点的认识”。该题不仅促使学生对语文教学评价功能与特点进行梳理与总结,而且对发展、完善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书中前六章的历史分期都是完全按照历史朝代的变更来划分的,而且在提到某种教材、教学方法时,都会举出大量的实例。对于刚接触本书的读者、学生来讲,《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这种熟悉、规范、严整的编排体例,丰富、可靠的史料,有力、充分的论证,清晰、明了的思路等特点,都说明这是一本学术性与应用性二者兼顾的好教材。
总之,耿教授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有颇多新意。它以独特的视角,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语文教育历史分期上使用“今代”一词,将当代语文教育期分成两部分,我相信这应该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在学术界也会引起巨大反响。除此之外,规范、严整的编排体例、学术性与应用性兼顾的内容特点,使该书很适合作为本科书、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教学用书,堪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一部拓新之作。
[1]王文彦.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1.
[2]耿红卫.语文教育新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116.
[3]耿红卫.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