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 王蔚泉
新制度经济学中具备资源配置的多项衡量因素,其对区域科技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做具体的描述,还包括诸多有关区域科技以及资源配置的内容,不仅对区域经济提供制度化的标准,而且对区域科技的资源配置提供一定的分析。因此,新制度经济学与区域科技以及资源配置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约束的关系,同时,新制度经济学的分配、指示作用不容被忽视。
区域科技[1]是在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特殊资源,资源中包含人类活动引发的经验价值以及技术变动,科技资源产生的过程即是人们对社会认知的过程,进而通过区域科技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
区域科技中一般分为四项表现内容,对其进行资源的配置,具备实际的效益,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坚实社会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推进科技的进步,提升科技创造的能力,对此进行以下分析:
(1)知识资源。区域科技中知识资源是科学信息的扩展,例如专利、文献,主要通过研究的类别进行配置的分类和整理。
(2)财力资源。区域科技中的财力资源主要是指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根据相关的项目实行一定款项的调拨,例如拨款、集资,其主要的配置方法是根据财力针对项目的规模。
(3)物力资源。其主要是指支持科研过程的设备或机构,物力资源中产生的区域科技,大多依附于比较具备研究价值的场所,例如学校、实验基地等等。
(4)人力资源。区域科技中的人力因素,即可成为人力资源,对其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是人为因素之间的差别或能力的差别。
因此,区域科技中的资源在进行配置时,不仅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更是在独立性的基础上存在必然的联系,共同促进区域科技的持续发展。
区域科技中资源配置的新制度经济学[2],根据区域经济的特性以及资源配置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四类,其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仅主导区域科技的发展,更是对区域科技的价值进行全方位的肯定,对此,本文做以下分析。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指导下,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受国家因素影响较大,因为国家因素本身并不是具体存在的实物,导致资源配置很难以国家为依据,进行实质的划分,所以必须通过经济学中的特殊理论对其进行划分。例如,区域科技可依据具体的情况,利用委托、代理形态,进行逐层资源配置,但是在配置过程中,由于多方在意识因素以及科技因素上的差异,导致新制度经济学的约束呈现复杂的状态,只有通过制度与国家理论相互作用,才可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度。为保障区域经济的配置和分配,国家通过各种制度因素,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例如产权服务、科技激励等等。如果制度配置能力较低时,国家可通过市场对区域科技资源进行配置,保障区域科技在宏观状态下,提高有效性,通过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提高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保障资源在区域科技进步过程中发挥有利作用。
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中比较核心的配置方式,我国区域科技的产权除了具备复杂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层次深、属性多,促使区域科技的产权资源配置也呈现复杂的特性。因此,需通过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提高区域科技的界限,通过产权理论实现新制度经济学对区域经济的资源配置,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区域科技中,使用并不等同于支配,利用委托代理的形式,实现对区域经济资源的管控,同时促进资源配置效益的实现,但是由于使用与支配权力的差别,导致区域科技中的部分权利使用履行的效益,促使部分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缺乏依据,或者缺乏代理的约束;其次,区域科技资源虽然有相关部门管理,但是仍然缺乏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如果区域科技在经过实际科研过程后,创造部分经济价值,同时区域科技转化成实质效益时,因其对应的是部门、广泛的对象,导致资源配置缺乏固定的代理者;最后,区域科技产权有公众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其并不是出于被控制的状态,而是可被多个部门利用,导致产权混淆。
寻租理论[3]是近几年新制度经济学中比较流行的因素,寻租理论对区域科技的资源配置具备一定的推进作用,其可以由于某种目的的存在,最大程度地争取产权,获取国家的支持。根据寻租理论的差异,可将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分为两种:一种是公众的;另一种是国际的。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提高了稀有区域科技的使用度,一方面,提高其被社会利用的机率,另一方面,促使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不同的出发点,例如:公众配置在区域科技变动的过程中,即会产生相应的租金,寻租中体现政府因素;国际配置主要是对寻租过程中的区域经济进行资源配置的分析,以此获取相应的寻租。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可以挖掘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益,但是部分情况下导致科技资源的浪费,例如:科研人员出于利益的目的,想要获取区域科技的处理权,利用各种非正常手段,对寻租的区域科技,并没有实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而是将其变为获取利益的途径,降低了区域科技的价值,同时趋于管理部分利用科研人员的获利思想,任意对资源配置进行处理,促使区域科技发生寻租。人们要想阻止寻租中不正常行为的发展,必须有效利用市场,通过制度约束市场,进而创造资源配置的优化环境,提升新制度经济学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处理能力。
意识形态源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理论,同时对区域科技会产生一定的制度功能,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可提高资源配置的服务性和良好的意识形态,可提高区域科技的创造能力,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意识形态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也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模糊了科技产权的概念。科技的发展,促使知识创造价值能力的提升,区域科技存在较多缺乏管理的产权,导致科技与产权之间出现矛盾,由此可说明,产权意识形态并未形成一定的约束力,没有提高社会对产权的重视度。第二,意识形态降低了区域科技的地位,进而降低了对资源的配置。科技对社会进步的贡献非常大,但是区域对科技的认识却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反而与国家的硬性规定产生差距。例如:部分区域科技被储存、搁置,并未得到有效利用,或者区域中对科技资源研究投入的支持过少,甚至是制约了科技研究的进程。
新制度经济学对资源配置存在两方面[4]的影响,一方面是抑制区域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有效的手段,发挥新制度经济学的推进思想,保障区域科技可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第一,可通过新制度经济学制定可行的资源分配制度。我国可结合区域科技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效果比较明显的资源配置制度,提高我国资源的分配能力。第二,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构。通过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因素,调控区域科技的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在国家中的重要性,促使其通过资源配置为我国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产生社会效益,明确科技在我国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我国部分地区对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同时科技资源的基础不足,促使资源配置不能得到有效的表现,导致科技相对落后,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作用,提升了资源配置的基本作用力,增加了对科技的分配。因此,科技资源的重新分配,调动大量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增加了科技运转的效率,提升了资源配置结构的效率,刺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
[1] 罗珊,安宁.“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研管理,2011(01).
[2] 杨传喜,杨力行.新制度经济学中科技资源的问题之辨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3] 李石柱,李冬梅,唐五湘.影响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要素的定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02).
[4] 叶儒霏,陈欣然,余新炳,袁凯瑜.影响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