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志
自《袁枚全集》问世后,学界不断有袁枚集外诗文发现。笔者除了发现袁枚手稿《乾隆庚午、辛未、壬申手稿》①、手抄稿《记游册(日记)》②等数量较多的集外诗文之外,亦发现了一些袁枚零散的集外诗文,曾公布过若干,如《袁枚书法作品中的集外诗词考释》③、《袁枚集外文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二跋考》④、《袁枚集外手札》⑤、《袁枚集外序文二篇》⑥、《袁枚集外序文》一、二、三⑦等。兹再公布笔者新近发现的九通袁枚零散集外尺牍,以弥补《袁枚全集》的不足,并作为笔者正在编纂校点的《袁枚全集新编》增添内容之一征求读者意见,以推动袁枚研究的发展。本文除了校点披露这九通袁枚集外尺牍文本之外,并略加考释。
昨晚团先生来,备述老长兄关切之情,不但老人刻书之费,有所取资,而亡妹一家之寡母孤儿,俱免填于沟壑。可谓仁人之言,其利甚溥;铭感之忱,非言所罄。老人今日买舟,明日吃运台晚饭,后即挂帆行矣。汪甥履历及亡妹诗稿,当即于席间而致之,看作何言说。还当走告,以便大君子终招成全之也。先此申谢不宣。袁枚拜手树堂长兄阁下
团先生不另札矣。
[考释]
此篇书法作品,为香港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收藏。原无题,题为编者所加。此信写于晚年。树堂,《小仓山房诗集》(下简称《诗集》)卷三十有《赠吴树堂中丞》二首,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简称,明清时用作巡抚的别称。袁枚与树堂结识甚早,故诗云“久识东山有庆云”。团先生,团维墉,乾嘉时期江苏泰州人。著有《穷交十传》。运台,此指阿运台。运台,官名。袁枚手抄本《记游册》曾多次提及“阿运台”其人。亡妹,指四堂妹袁棠,字秋卿。嫁扬州汪孟翊为继室。乾隆三十六年(1771),“妹以娩难亡”(袁枚《汪君楷亭墓志铭》)。有诗稿《绣余吟稿》、《盈书阁遗稿》。汪甥,袁棠之子汪庭萱,字兰圃,袁枚外甥辈。此信感谢吴树堂中丞对其“亡妹一家”的关照。
昨接来札,即照鳌公欲改二字,交匠人速刻矣。俟一成后即刷全部与之可也。三代下惟恐人不好名,鳌公能如此,殊为可敬。方子云有句云:“从无名士不贪色,未有庸人解好名。”至哉言乎!附闻云浦世兄一笑。
枚拜
山中梅花大开,何不同旭庄公子来一观乎?
[考释]
此信手迹原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题为编者所加。鳌公,又见于袁枚《记游册》:“阿六来,春圃送寿礼,留牡丹送鳌公。”云浦,亦见于袁枚《记游册》:“辰刻桂二尹来拜,张云浦、老九、华世兄同来。”旭庄公子,当为鳌公之子。信中所说“欲改二字,交匠人速刻”事或与袁枚正在编撰的《随园诗话》有关。
袁枚顿首
书巢妹夫足下:
客岁接手书及诗数笺,口吟目览,喜不自胜。尔时不得济阳之信,鳞鸿缺然,未遑裁答。然至戚之情怀与骚人之风骨,未尝不依依心目间也。山东去江左千里而遥,两戒无多,视道若尺。吾妹可以驾鹿而来,吾婶可以拏舟而至。较《蜀都》一赋,判若天渊,亦快事也。弟空山老矣,左车牙无故动摇,发有二色;念青史勋名,断无姓氏。此事自宜让之。
足下惟罢官后,于诗文甘苦又潜心十有余年。近编成散文十卷、诗十卷、骈体二卷、说部杂书各若干卷。虽在名无成,而求心已足。记宋李泰伯之言曰:“若天假我以年乎,所为未可量也。倘就是而止,亦可藉手以见古人矣。”其词有味,每三复之,差以自慰。然行年五十,终知四九之非。终日掩扉覃思,摇笔点窜,若涉大海,其无津涯,恨不招足下归来,同为商榷,每吟“销魂唱彻《望江南》”之句,为停云惆怅者久之。此番香亭来署政事,文章、教学相长,乐何可言!知他日归来,又非吴下阿蒙矣。
草此数行,属其转致客,俟大妹来粤后再寄,不宣。
正月二十三日枚再拜
[考释]
此信手迹,藏北京大学图书馆。题为编者所加。胡书巢,名德琳,字书巢,一字碧腴,广西临桂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在山东转任多地地方官,历任济南知府、东昌知府等职。为袁枚二堂妹袁杰夫婿。著有《碧腴斋诗存》。济阳,县名,位于古济水之北,故名。吾妹、大妹,皆指袁杰。吾婶,叔父袁鸿之妻。《蜀都赋》西晋文学家左思所写,当时人们为传抄此赋,京城有“洛阳纸贵”之语。李泰伯,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南城县)人。儒学家,学者称盱江先生。有《李觏集》。袁树,字豆村,号香亭,袁鸿之子。历任端州太守等职。著有《红豆村人诗稿》。非吴下阿蒙,反用《资治通鉴》之《孙权劝学》典,是对香亭进步的赞誉。此信写于晚年某年正月二十三日。
袁枚顿首
璞斋三世兄阁下:
去冬曾有一札肃候起居,并提出髯飘三尺老奴求一联,以志心香供奉之意,定当赐以青盼矣。岁终接手书数行,知选期已届,不为香案吏而为竹皮冠。弟每为才人心耿耿焉。想为粗官禄重,容易寻春耶?抑亦念切苍生,牛刀肯割耶?所望天假之缘,求攀君家之甘棠,寻幼时之鸿爪,则空山野鹤,定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矣。大金、小金,在班孟坚《人物志》中,下中之质也。不意桑榆之晚景,得此箕帚之下材。阁下方津津然道之,若有求而勿得之虑,何浅之为丈夫哉!倘铜符吹落江东,当有十倍于此者,为故人罗而致之。
先此启覆,并候近祉,不宣。
新正初六日状上
[考释]
此信手迹,藏上海图书馆。题为编者所加。璞斋,尹庆玉字,号两峰。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继善第三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历官芜湖道台、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后病还京师。乾隆五十二年(1787)卒。《诗集》卷二十五有作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尹三公子璞斋观察芜湖,相晤白门,喜而有赠》诗。选期,指赴吏部报到听候选用的日期。香案吏,指宫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竹皮冠,指戴竹皮冠的乡野之人。班孟堅,班固(32—92),字,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著《汉书》,列《人物志》。铜符,铜符吏,郡县长官的代称。此信对璞斋候选为官有所期待。
枚伏处山中,久不与人间事矣。立春前三日,使者持公名纸来,方知驾莅金陵。枚私心窃喜,恨不作着翅人飞来趋伺;奈足疾未痊,不能纳履。且知公酬应纷繁,未必有燕寝余闲,与野人话旧,以故踟蹰不前。然钦挹之忱,未尝不心先身也。
蒙赐猞猁一袭,贵重华美。窃思枚自辞官养母之后,荷衣蕙带,四十余年。当时之袨服官袍,都变作质钱帖子。虽有一二犬羊之鞹,亦是才尽江淹,一毛难拔。今秋为暑痢所累,精神顿差。秋冷先知,冬心在抱。忽然长裘之覆,春自天来;顿教卧雪之身,暖从心起。明知“六十不造屋,七十不裁衣”,古之训也;然而既受格外之恩,合破人间之例。忘其衰老,立唤缝人,放剪纸灯,赶成新服,不肯传诸儿辈,迭在空箱,有负仁人之赐。骄其妻妾,群惊野老之忽华;恋此蒙茸,翻怕春寒之易去。虽披一日,足抵千秋。惟是陶渊明为晋朝高士,乞人一顿食,甘心冥报相贻。枚贤非靖节,而爱宠过之,暮景颓光,无时图报。或者佛氏有来生之说,想专为老人受恩者设乎?借此款公,兼以自欺。《古乐府》云:“蟪蛄蒙恩,深愧局促。思填东海,强衔一木。”敬为公诵之。
[考释]
此信至下《与汪顺哉世妹》,皆见《新体广注小仓山尺牍》,世界书局,1923年版。奇丽川,奇丰额字,满洲人。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江苏布政使(方伯)。五十七年,擢江苏巡抚。从“今秋为暑痢所累”看,此信当写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75岁,《诗集》卷三十二是年作有《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诗。信主要对奇氏赠猞猁袍表示感激。
阅邸报,知尚书调任河东,是大君子不久临莅之地。此番再到,一切决排疏浚,如行熟路,如理旧书。堤上甘棠,都是召公之树;河渠奏疏,犹存贾让之章。天子以为甘露岁星,岂可使一方常占?故必令之周流南北,惠泽均沾,而后有慰于圣心耶?
当此彤彤徂暑,百渎安澜,尚书一路领春,八驺命驾;公余之暇,有景必书,知锦囊佳句,又岂止“树树鸟相语,山山水上看”而已耶?既驾轻而就熟,自扢《雅》而扬《风》。抵任以来,乐可知也。惟是枚卅年仰止,才得瞻韩;裴令公见和之诗,尚笼壁上;陶太尉所贻之札,都是手书。樽前之笑语未终,江上之旌旗又去。枚年衰路远,不能缱绻从公。后会何时,中心纡郁!然而山中明月,本无常照之光;天上春风,自有重来之日。只望金陵有幸,玉节降临;开谢安幕府之山,领温峤丹阳之郡。枚虽老矣,必学龙丘苌挈杖携儿,迎慈云于境上焉。
[考释]
李香林,名奉翰(?—1799),汉军正蓝旗人,清朝大臣李宏之子。入赀授县丞,累迁江苏苏松太道,坐事罢。复入赀还原官,发江南河工效力,奏署河库道,后署江南河道总督、河东河道总督。河溢考城芝麻庄、张家油房,奉翰督吏塞芝麻庄。工竟,上谕勉之。后加太子太保,授两江总督,兼领南河事。此信写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元日。对于李发江南治理河道之功表示赞誉。《小仓山房尺牍》有写给香林的其他二札《谢李河台香林先生》、《再寄李河台》,另国家图书馆藏有手札5通。召公之树,召公姓姬名奭,西周宗室。周灭商前,始封地在召(今陕西省扶风县城东北),故称召公或召伯。当政期间政通人和。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即歌咏此事。贾让之章,西汉时期筹划治理黄河的代表人物贾让,提出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召公、贾让皆喻李香林。瞻韩,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唐韩朝宗曾作荆州长史,喜拔用后进。后因以“瞻韩”为初见面的敬词。裴度(765—839),唐朝名相,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德宗贞元五年进士,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等,官终中书令。陶太尉,陶侃(259—334),字士行,本为江西鄱阳,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东晋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历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曾祖父。袁枚《两湖制府毕秋帆先生六十寿诗》云:“巨细经纶陶太尉,升平歌舞郭汾阳。”见《诗集》卷三十二。谢安(320—385),字安石,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迁居会稽(绍兴),东晋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温峤(288—329),字泰真,祁县(今属山西)人,东晋政治家。其作为刘琨信使南渡,参与平定了王敦、苏峻叛乱。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谥曰忠武。龙丘苌(?—24),吴人(今苏州),西汉末年隐居会稽龙丘山(今金华九峰山),以种田为业,志向高洁。王莽时,多次委任官职,辞谢不受。更始元年(23),任延为会稽都尉,遂以礼延聘丘苌。此袁枚自喻。信中对李的敬仰之情无以复加。
近今海内人才,仆省识大半。要知足下之有坚实本领,无丝毫客气者,目中不少概见。隔一衣带水,欲晤为难,忽接手书,注怀老物。感知己之爱,觇古人之风,可胜额手?
枚今年七十有四,夏间为暑所累,病痢月余;近虽痊可,而脾气大伤,饮食滞留,碍难消化。医者道命门火衰,当以参蓍补之。鄙意草木可以活人,则神农至今不死矣。《唐书》载贾敦颐不肯服药,曰:“良医不治老。”孔子所慎斋、战、疾,然而泰山其颓之时,不闻子贡为之延医,子夏为之和药也。且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所谓得者,非徒贪财贪爵位之谓,贪长生不死,是亦得之宜戒者。况枚虽不屑,已加圣人一年,长释迦三岁,尚何不足于心哉?逝者如斯,委化任怀,听之而已。来札云:“人生贵适意,修短有数,岂区区人力所能挽回?明知高谈伤气,而兴之所到,有所不恤。”与老人见解相符,可谓一点灵犀,心心相印矣。至于不贪进取,含光隐耀,善刀而藏,则尤是审时度势之真英雄。佩服,佩服!竹初明府,擅郑虔三绝之才,小试烹鲜,奉身而退,真吉人哉!仆尚嫌其略迟耳。
拙刻《新齐谐》,妄言妄听,一时游戏,故不录作者姓名,无暇校勘,谰言误字,不一而足。乞示知以便改正。寄来三条,容当续上。
[考释]
此信写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50)75岁,非74岁。《诗集》卷三十二有是年所作《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赵味辛,赵怀玉(1747—1834),字亿孙,号味辛,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乾隆三十年(1756)春,高宗四巡江、浙,奏赋行在。四十五年,又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出为山东青州府海防同知,署登州、兖州知府。丁父忧归,遂不复出。诗与孙星衍、洪亮吉、黄景仁齐名。著有《亦有生斋文集》。竹初明府,指钱维乔(1739—1806),字树参,一字季木,号曙川,又号竹初,小字阿逾,晚号半园逸叟,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维城弟。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官鄞县知县。著《竹初未定稿》。“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原文见《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郑虔三绝之才,见《封氏闻见记》卷五:“玄宗时,王维特妙山水”,“郑虔亦工山水,名亚于维”,“虔工书画,又工诗,故有‘三绝’之目。”《新齐谐》,又名《子不语》,袁枚文言小说集。此信表达了袁枚超脱的生死观。
今岁清和之月,小住西湖。蒙诸女士不弃衰颓,香车问字,钗光峦翠,照耀书楼,如织女诸星,环聚于老人星侧。忽见世妹惊鸿飞下,对客挥毫,以咏絮之才,写簪花之格。补玉台之新咏,独擅风华;领金凤之群仙,自成馨逸。非闻《诗》闻《礼》于秋卿先生,如切如磋于弱藻母氏,其能为乐之至于斯乎?且一时彩伴,都是四代通家,有如武夷君下世,逢人可唤曾孙。无瓜李之嫌疑,有瑶池之聚会。一一载之《云仙杂录》、《真话灵篇》,诚千秋盛事也!
老人因彤彤徂暑,不克久留。次日走别君家,又蒙小叔、大郎,分班出见,留其茗饮,馈以珍馐,以女弟子之称,易丈人行之号。昔汉之夏侯胜传经于长信宫中,本朝毛西河授诗于昭华女子,至今士论荣之。以古较今,于斯为盛。所惜者,仆七十之年,又加其五。夕阳虽好,红不多时;再到故乡,未知何日。思之黯然。惟望郎君丹桂一枝,蟾宫折桂;世妹花钗三树,朵殿颁来。使仆逖听风声,距跃三百,是则拳拳于怀,而当以瓣香默祝者也。带归诗稿,都已加墨,择尤佳者,梓入《诗话》中,得凤之一毛、麟之一角,已足增辉彤管矣。
寄上书扇一柄,《湖楼即事》求世妹和之,转致令继母程夫人、令妹讳妕者和之,即交碧梧世妹处寄来。随诸君兴之所到,不必拘原韵,亦不必十二首之数也。
[考释]
此信写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是年四月袁枚与女弟子于杭州举办湖楼诗会,《诗集》卷三十二有《庚戌春暮寓西湖孙氏宝石山庄,临行赋诗纪事》。《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亦云:“庚戌春,扫墓杭州,女弟子孙碧梧邀女士十三人,大会于湖楼,各以书画为贽。余设二席以待之。”与会者有孙云凤、王玉如、孙云鹤、徐裕馨、张秉彝、汪妽、汪妕、钱琳等。汪顺哉,汪妽,字巽为,号顺哉。其父汪绳祖,与袁枚相知。汪妽与其妹汪妕皆为袁枚女弟子。秋卿先生,当指湖楼主人孙嘉乐,为袁枚世交。其字令宜,号香岩。杭州人。历任云南按察使、四川按察使。按察使主管“刑名”,《周礼》以秋官司寇掌刑狱,后世因以秋卿为刑部长官习称。其女孙云凤、云鹤皆袁枚女弟子,碧梧,云凤字。弱藻母氏,可能指孙嘉乐妾王玉如,亦袁枚女弟子。夏侯胜,字长公,宁阳侯国人(今山东宁阳)。著名西汉学者。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有《尚书大小夏侯章句》二十九卷等。毛西河,即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号西河,学者称其为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有《西河全集》。昭华,徐昭华,字伊壁,号兰痴,浙江上虞人。其父徐咸清与毛奇龄友善,昭华从毛学诗,称女弟子。《湖楼即事》,即《庚戌春暮寓西湖孙氏宝石山庄,临行赋诗纪事》,十二首。此信可见袁枚与女弟子的密切来往。
袁枚顿首
晓园太守老先生阁下:
九月间砚工卫凫溪来浙,曾带一函奉候起居,未识已登英盼否。刻下使者来接手书,蒙太守于公事贤劳之际犹复垂注,□拳隆施,稠叠裘珍,元豹允堪卧雪,空山香爇□炉。忽觉回春,于斗室□登之下,感何可言?并阅《续兰亭修禊图》一卷,集众贤之妙手,写韵事于生俏,绘景传神,俱极精妙。而仓山一老,居然卷首。图形遭际之隆,何修得此!伏思贤太守宏开志局,留意风骚,为今人所不为之事,以故四方之学士文人,望风而来,如龙鱼之趋大壑,又管领山阴,是步步引人入胜之处。时逢上巳,遂得成斯胜举,越前古而垂千秋。读卷首一序,更想见人和年丰、歌咏升平之乐。此又永和禊事以来所未有也。枚本拟撰记一篇,因卷首诸公已有佳作,未便重复,以故中止。然而事关千古,不敢苟且塞责,乃竭江淹已尽之才,用僧处已秃之笔,勉成五排一章,寄呈教诲。此体自六十以后,久不作矣,为公一破例焉。老阿婆东涂西抹,自知不能压倒少年也。使旋之便,带上未央宫瓦砚一方,宋复古小品一幅,菩提纱册一套,宋版《尚书》一部,聊佐文房清供。伏乞莞存,肃亟恭候福安,并申谢悃,不备。
小春望日
香岩一札附上。
[考释]
此手稿见于《湖南省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手札》,岳麓书社,2010年版。题为编者所加。此信写给杭州太守李晓园。《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云:“杭州太守李晓园先生,政声卓越,而于文翰之事,谦让不遑”,“其友姚秋槎诵其《咏裙带鱼》云:‘潇湘六幅已成尘,尺练谁教弃水滨?试较瘦肥量带孔,蛟宫应有细腰人。’”可见李晓园虽为官太守而颇好风雅。又,《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四有《闻香林尚书在浙巡勘海塘,枚不能还乡趋侍,赋诗奉怀》诗注云:“公子晓园现守杭州。”可知其为李香林(参见上文《贺李香林河帅调河东》)之子,袁枚与李氏父子皆有交往。此信是袁枚晚年某小春望日(农历十月十五日)小居杭州时,接太守李晓园手书而写的回信,因晓园太守对其甚尊重而报以感激之忱。
注释
①王英志:《手抄本袁枚日记现身》,《光明日报》2008年10月6日。②王英志:《袁枚庚午、辛未、壬申诗集手稿现身》,》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1日。③王英志:《袁枚书法作品中的集外诗词考释》,《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④王英志:《袁枚集外文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二跋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⑤王英志:《袁枚集外手札》,《文献》2008年第3期。⑥王英志:《袁枚集外序文二篇》,《文献》2009年第4期。⑦王英志:《袁枚集外序文(一)》,《光明日报》2008年5月1日;《袁枚集外序文(二)》,《光明日报》2008年8月1日:《袁枚集外序文(三)》,《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