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丞 肖 勇 丁 舸
试论二陈汤之核心药组※
魏伯丞 肖 勇 丁 舸*
(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遵循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确定用量,规定用法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方剂药物组成中的核心药物配伍结构则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该方剂的主要功用和主治取向。本文试从中医方剂配伍理论、中医文献资料、现代药理研究、中医临床运用等方面论证半夏、橘红、白茯苓为二陈汤的核心药组。
半夏;橘红;白茯苓;二陈汤;核心药组
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所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唐代 《千金方》温胆汤减去竹茹、枳实、大枣而成,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乌梅、生姜六味药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正如原书所言:“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我们认为,半夏、橘红、白茯苓是本方的核心药组,其在二陈汤及其类方中是密不可分的。现就半夏、橘红、白茯苓作为二陈汤的核心药组,其作用论证如下。
二陈汤主治痰湿证,其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综观其症,此乃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侵犯于肺而致肺失宣降,故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所谓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停于胃腑而致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觉胸膈痞闷不舒;流注肌肉,则感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皆为湿痰不化之征。张介宾云:“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本草纲目》谓:“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医宗必读》亦云:“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疲而成痰。”又吴昆在 《医方考》中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治当燥湿化痰,行气调中为主。方中半夏辛温性燥,既能燥湿化痰,又可和胃降逆,为君药;庞安常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故配以橘红辛苦而温,燥湿化痰,理气行滞,体现 “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的治则,是为臣药;白茯苓,健脾渗湿,既可使脾健运而湿无所聚,痰无所生,又可祛已成之湿邪,与半夏配伍,杜绝生痰之源,为佐药。三药相伍,制痰、行气、健脾同施,标本兼顾,既能祛已生之痰,又可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少用乌梅,收敛肺气,并与半夏、橘红相配,散中有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方虽六味,然以半夏、橘红、白茯苓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为主,湿痰得化,则诸证自除。由此可见,半夏、橘红、白茯苓的配伍在二陈汤中起主导作用,作为核心药组决定了该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痰证之目的。三药合用,成为治痰用药的基本结构。故汪昂云:“治痰通用二陈”,以半夏、茯苓、陈皮为主要组成的类方有如参苏饮、金水六君煎、香砂二陈汤、枳厚二陈汤、曲麦二陈汤、消导二陈汤、保和丸、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等。
半夏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有毒。《药性论》言:“消痰,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珍珠囊》指出:“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医学启源》也谓:“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说明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为治湿痰、寒痰及呕吐的要药。橘红性味归经同橘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药品化义》云:“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脾肺,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本经逢原》载: “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本草汇言》也指出:“理气散寒,宽中行滞,健运肠胃,畅利脏腑,为脾胃之圣药也。”说明橘红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之功效,堪称理气健脾之佳品。白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且作用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善治各种水肿。故 《本草纲目》云:“茯苓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本草备要》也云:“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内伤杂病,湿痰为患者,常常三药相配,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如汪昂在 《医方集解》中说:“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医方考》曰:“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利气则痰无能留滞,利气治其标也。”从以上文献记载的药性和药物归经来分析,半夏、橘红、白茯苓配伍符合中药配伍原则,切中脾失健运,痰郁气滞之病因病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故治疗效果肯定,为历代医家治疗湿痰证之常用药组。故半夏、橘红、白茯苓的配伍在燥湿化痰和治疗湿痰证的方剂中经常使用,不可随意拆割。
二陈汤的药理作用主要有降血脂、抗肿瘤、降血糖、保护脂肪肝、镇咳化痰、抗衰老等[1],临床上用二陈汤治疗感冒、气管炎及肺气肿、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内耳性眩晕、脑血管意外、甲状腺肿、癫痫、妊娠呕吐、疝气等属于脾湿生痰,阻滞气机所引起的疾患,均获满意疗效[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具有镇咳、祛痰、镇吐、镇痛、抗心律失常、抗溃疡、抗早孕、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3],据统计,半夏和以半夏为主的复方常用于治疗梅尼尔病、血管神经性头痛、梅核气、妊娠呕吐、消化道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陈皮具有利胆、强心、抗氧化、抗菌、抗肿瘤、平喘、促进免疫、抗过敏等作用[4]。茯苓具有利尿、免疫调节、保肝、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5]。
治疗属痰湿证范畴的疾病,古今医家大多会使用到半夏、橘红、白茯苓这三味药,起到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核心作用。以上统计体现了半夏、橘红、白茯苓在治疗痰湿证中的重要性和显效性。后世医家以半夏、橘红、白茯苓为核心药组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内伤杂病者,如 《济生方》中的涤痰汤、导痰汤,《丹溪心法》中的大安丸、枳砂二陈汤,《景岳全书》中的六安煎,《医方考》中的清气化痰丸,《医学心悟》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均体现了半夏、橘红、白茯苓的这一核心药组的重要性。现代亦有众多医家采用以半夏、橘红、白茯苓为核心药组的自拟方治疗心律失常、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糖尿病等疾病者,如吴氏等[6]运用二陈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律失常42例,临床治愈25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有显著性意义 (P<0.01);陈氏[7]运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化裁治疗急性胃肠炎120例,属寒湿困脾型69例,食滞胃肠型42例,胃肠湿热型19例,结果治愈105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为100%;鲁氏[8]用加味二陈汤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王氏[9]用二陈汤加味治疗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获得了较好的转阴效果。张氏[10]运用加减二陈汤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可见,临床上使用的许多治疗内伤杂病的方剂充分体现了半夏、橘红、白茯苓这一核心药组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
综上所述,半夏、橘红、白茯苓作为二陈汤的核心药组,它决定了二陈汤的主要功效和主治证型,在本方与类方中不可随意删减该药组中的任何一味药物或分割其配伍结构,不然将影响其功效和主治。该药组作用主要体现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临床上成为治疗痰湿证、内伤杂病而见痰湿证的方剂中常配伍的核心药组。
[1]廖华军.二陈汤的现代药学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2,40(5):143.
[2]何伦.二陈汤类方鉴别运用[J].陕西中医,1985,(8):376.
[3]王志强,李炳超.半夏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65-66.
[4]欧立娟,刘启德.陈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6,17(10):787-788.
[5]梁学清,李丹丹,黄忠威.茯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0(2):154.
[6]吴水盛.二陈化瘀汤治疗窦性心律失常42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1,(4):39.
[7]陈亚.平胃散合二陈汤治疗急性胃肠炎120例[J].广西中医药,1990,(3):13.
[8]鲁六明.加味二陈汤治疗慢性胃炎3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7):402.
[9]王嘉会.二陈汤加味治疗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升高30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2):40.
[10]张雪红.加减二陈汤治疗Ⅱ型糖尿病32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4,(1):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8.096
1672-2779(2013)-18-0128-02
杨 杰
2013-07-11)
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计划(重点)课题[No:2012Z002]
*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