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大自然的颜色丰富斑斓,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多寡不一,分类各异。此类词语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各民族的颜色词在表达其物理属性时大同小异,但在各民族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因此,颜色词在英译过程中常常出现译文的表达不忠于原文的现象。这种译文中不忠于原文或没有准确表达原文的现象,我们都可以称为“误译”。由于译者对颜色词文化内涵缺乏了解而造成的理解偏差,可称为“无意误译”;译者为迎合译语国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而有意选择不忠于原文的表达,称为“有意误译”。谢天振认为,如果撇除因不负责任的滥译而造成的翻译错误,误译特别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反映了对外国文化的接受传播中的误解与误释[1]195。
实例1:前几年有一种电池的牌名为“白象”,在中文里“白象”含有“吉祥如意”的意思,所以在国内颇得顾客好感。但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后,却在国外市场销路不佳。原来在英语中,“白象”给人的联想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因为白象比较尊贵,养在家里不干活),于是以“白象”为品牌的电池上市后的销路也就不难想象了[1]205。
作为品牌名称的“白象”被译为 White Elephant,虽然字面上得到了对应,但是给原语国和译语国顾客的感觉却大相径庭。显然,译者在翻译该品牌名的时候,对译入语相应的文化缺乏了解,造成误解和误译,这种误译为“无意误译”。
实例2:在翻译古典小说《红楼梦》时,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es多次对“红”字做了变通处理,如:
(1)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Jia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Illusion;
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
(2)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窝怡红院。
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Bower Hermitage;
And Grannie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
在这两句的翻译中,David Hawkes分别把两个“红”译为“Golden”(金黄色)和“Green”(绿色)。从字面上来说,把“红”译为“金黄”和“绿”,是明显的误译。但是Hawkes认为,书中的“红色”对汉语文化的人而言,表示喜庆、幸福、吉祥,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绿色和金黄色具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或暴力。这种为追求联想意义对等而造成的误译,为“有意误译”。这一类的误译具有一定的语言研究价值和外语教学价值,如能把它们收集整理,从中可发现一个民族在理解某一外语时的独特性格、倾向、兴趣及其他诸种特点[2]。
造成无意误译的原因都是因为译者对译入语或译出语的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由于中英文的颜色词在文化内涵上有所不同,在颜色词的英译中,译者很容易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直接翻译成英文,从而造成联想意义不对等的现象。而译者了解了中英文颜色词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的不同,故意使用不忠实于原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便产生了有意误译。中英文颜色词文化内涵差异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词所表达的意象发生了错位,即不同的文化在表达同一意思的时候所选用的颜色词不同;或相同的表达方式却有大相径庭的含义。这种错位很容易导致译者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造成无意误译。例如,红糖brown sugar。在汉语中,我们用“红”表达其颜色,但是英文却用了棕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红糖指“糖的一种,褐黄色、赤褐色或黑色,用甘蔗的糖浆熬成,含有砂糖和糖蜜。供食用。有的地区叫黑糖或黄糖”。同样一种糖在我国的不同地区被看成不同的颜色,文化差异巨大的中英两个民族用不同的颜色描述同一种糖也就不奇怪了。
汉语有“眼红”、“得了红眼病”之类的说法,表达心胸狭窄、心怀嫉妒的含义。但是,当英文表达此含义时,却用了绿色,如green with envy或green-eyed。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对于黄色书刊来说,英语中有个对应的表达yellow page(黄页)。然而,这些汉语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英语中的yellow page(黄页)是指按不同的商店、企业、事业、机关分类的电话簿,意思与“黄色书”大相径庭。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色情的”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blue film黄色电影等。
各个民族对于颜色的认知,特别是赋予它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和文化意义是不尽相同的[3]。有些颜色词在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是该民族所独有的,一般在其他文化之中找不到此类表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而是应该以译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阐述。这种为了迎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译者有意作出的表达不对等,属于“有意误译”。
1.红色。在中国,红色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代表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具有一抹政治色彩。但西方人将红色视为不祥之兆(red for danger),常与流血、暴力等联系在一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描写延安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的名著Red StarOverChina(《红星照耀中国》),就是因为“红星”二字太显眼,所以此书汉译本在国民党政治区发行时,特意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4]。
2.绿色。在汉语中,有“戴绿帽子”(to wear a green hat)或“带绿头巾”(wear a green head ban)的说法,指其人之妻与他人私通。在中国文化中,被人说带了绿帽子是对一个男人最大的侮辱,因此含贬义。在美国,美元的颜色是绿色的,因此,green(绿色)在美国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例如: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在美国政治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些有财团支持的人物。)
3.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黄色是最为尊贵的颜色,多用来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和帝王的神圣威严,故而在长期的封建时期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例如皇帝的服饰都是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袍”是天子的“龙袍”,皇帝登基叫“黄袍加身”;清朝皇帝对有功的重臣赏赐“黄马褂”以示恩宠;只有皇宫、皇陵以及奉旨兴建的寺庙、祭坛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盖顶[5]。但是在英美国家,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因为yellow是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并不是人们崇尚的颜色,它表达的意义是“胆怯”、“嫉妒”。在yellow peril(黄祸)中,yellow是西方人对东方人的轻蔑称呼[6]。
4.蓝色。在西方,人们常用blue bloods(蓝血)来修饰欧洲贵族,“蓝血贵族”源自西班牙王室。古老的西班牙人认为贵族身上流淌着蓝色的血液。那时古老的卡斯蒂利亚贵族宣称自己的血统最为高贵、纯正。贵族常自豪地挽起袖管,展示自己雪白小臂上清晰可见的蓝色静脉血管,称之为蓝血。这与肤色黝黑的摩尔人大不相同。因为不从事体力劳动所以肤白如雪,贵族由此显示自己与“劳动者”的根本区别。
有时候,译出语与颜色有关的词组实际上与译入语所表示的颜色没有什么联系。在表达同一意思的时候,译入语的表达不一定用带有颜色的字眼。例如: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白菜(Chinese cabbage)、白字(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aracter);黑心(evil mind)、黑手(evil backstage manipulator)、黑幕(inside story);红榜(honour roll)、红豆(love pea)、红运(goodluck)等。这些翻译也属于译者的“有意误译”,目的是迎合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深入了解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尽量避免无意误译;同时,在遇到不同文化碰撞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既要深入了解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又要用译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尽量表达清楚该译出语的文化内涵。根据上述原因分析,相对应的颜色词英译的处理方案可分为以下三种。
由于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同,各个民族对同一物品的命名或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会用到不同的颜色词,这类现象常发生在物品的命名翻译和俚语的使用方面。若译者对异域文化认识不够深刻或积累不够全面,将会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产生跨文化的交流障碍,进而造成“无意误译”。因此,译者对这一现象应持有敏感的认知和丰富的积累,避免发生无意误译。
在翻译此类具有独特文化意象的颜色词时,若逐词翻译成英语,将会使西方人不能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在英译时,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进行有选择的翻译,或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使用西方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表达方式。这个过程会使得原文的表达方式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是积极的,是译者的“有意误译”。以“红白喜事”的翻译为例,如果译者直接翻译成red and white happy occasions的话,外国人很难理解这个词组要表达的会是喜事和丧事。因为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总穿洁白的婚纱,a white day也表示“吉日”。如果把白色和丧事联系在一起,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而且,把funerals(丧事)说成是happy occasions(喜事),也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尽管这种说法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最好不要把“红”和“白”这两种颜色译出,而只译为weddings and funerals即可。
在汉语中,颜色词经常作为喻体来指代事物,尤其在物品命名的时候。然而,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颜色词的寓意也并不相同。因此,有些事物的汉语表达虽然有颜色词,但是英语的说法却未必使用到颜色词。当把汉语的表达翻译成英语时,自然不能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硬生生地把颜色词翻译出来,而是应转化成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例如:白痴(the foolish)等[7]。对于由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义空缺,要按照意译的方法以西方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译者有意为之的表达不对等也属于“有意误译”。
总之,颜色词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字面意义的统一,更要探究其内在文化意义的对等。在译者使用译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译出语的文化内涵时,不免会出现不忠于原文的表达,这种现象被称为“有意误译”。有意误译在文化交流方面是有价值的,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因此,在翻译颜色词时,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深入理解颜色词的不同文化内涵,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2]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115.
[3]刘彦.《红楼梦》里说颜色:《红楼梦》中人物服饰色彩词的英译[J].考试周刊,2011(6):33-34.
[4]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34.
[5]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67.
[6]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35.
[7]林小娜,黄茂勇.浅析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文学教育,2012(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