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培育的思考

2013-08-15 00:51张新勤张新民
职教论坛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新生代素质教育素质

□张新勤 张新民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过程。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的局面,使农业生产实现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1]。农业信息化关键在于农民自身信息素养。农民自身所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等因素影响着他们能否及时、准确地了解信息、能否正确地鉴别、使用信息来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和丰富自身文化生活的需要。

所谓新生代农民,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在自然属性上,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二是在经济职业上,立志农业、以农业为职业者;三是在素质上,经过职业培训,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新生代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一个立志于农村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生代职业农民群体的形成和壮大,是城乡统筹发展和确保我国粮食长期有效安全的关键。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培育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生代农民的信息素质决定了他们了解市场、掌握技术、抵御风险的能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较强信息素质的一大批新生代农民,这是信息社会和“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培育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谁赢得了人才和技术,谁就赢得了市场,谁就获得经济发展。由于农民是“三农”信息需求的最重要主体,是“三农”信息的接受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其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着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进而表现出不同的信息拥有程度——信息富有与信息贫困[2]。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使然,导致信息资源配置更倾向于城市,广大农民成为信息化的边缘人群,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农业信息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遥感技术的引进并应用于农业,随着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农村有知识的青壮年大批外出打工谋生,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掌握信息技术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信息服务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工作并没有深入到农户,而且知识已显陈旧,服务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需求。

(二)提高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是农民现代化的要求

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农民群体,农业现代化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农民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文明进步的程度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与科教兴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告: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这种数量庞大、低素质的劳动力不仅加重了人口负担,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只有加强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的信息素质,才能使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进步。提高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的农民群体,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三)加强新生农民信息素质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由于我国农民信息素质水平整体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农民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农产品价格经常大起大落,如果农民由于信息意识淡薄,不能根据市场行情或者市场需要进行调整种植或养殖的产品,将会出现农作物虽然增收了,但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的尴尬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市场的灵魂,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获得了市场的主动权,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及时,谁致富的希望就越大。一些农民致富难,也就是难在信息上[4]。只有加强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农民才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掌握信息、占有信息、利用信息增加自己收入,从而提升物质生活质量。

二、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内涵和农民信息素质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动态性。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指出: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因此,广义上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多方面的修养与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到20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则将信息素质进一步具体而狭义地定义为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以便对信息的性质、技术基础,信息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功能作出批判性反应的一种能力。

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是新生代农民获取、评价和使用知识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新生代农民跨入信息社会,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并优化出来的一种新品质,是信息时代对现代新型农民的一种高要求,是现代农业人才在信息环境下获取、加工和利用知识信息必需的技能。

(二)农民信息素质现状

由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相对于父辈们来说,文化素质较高、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农村年青一代离农意愿强烈,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总体而言,农民群体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还缺乏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接收新信息,及时发布自己信息的意识。农民不能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低,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农民整体信息素质偏低。

1.信息素质较低,获取信息能力较弱。由上述得知,我国农民具有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近40%,说明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近些年农村“读书无用论”现象有所抬头,阻碍了未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直接影响农民的信息素质: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农民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他们信息运用水平低下。

2.信息意识单薄,缺乏对信息重要作用的认知。所谓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作出的能动反应,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敏感,遇到问题时知道并善于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信息意识是人们搜集、处理、分析、利用信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5]。由于农村文化、经济、信息化程度滞后的社会环境对农民信息意识的影响,除沿海地区和农产品出口较多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较强外,大多数地区的农民缺乏信息意识。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他们认识不到信息带来的巨大作用,缺乏运用信息的积极性,这将会影响他们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问题,不能参与到信息经济活动之中,不能分享到信息经济发展成果。

3.获取信息手段单一,缺乏远程教育课程。在广大农村,农民获取信息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计算机网络利用较少。电话、手机作为便捷的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但因其可获取的信息资源量有限且成本较高,使用也较少。电脑网络只存在于农村乡镇企业中,很少有农民为从事农业生产购置电脑上网,反映出农村信息传播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接受网络程度低,更谈不上使用先进的网络远程教育获取信息为生产服务。如果农民信息素养得到了提升,特别是掌握了信息技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得到了提高,那么农民也同样能够上网、看电影,同样能够了解世界的最新动态,同样不需要在百无聊赖的时候以打麻将赌博的方式来打发时间。农民还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学习,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6]。

4.信息鉴别能力较弱,容易上当受骗。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农民只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下教育,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整体信息素质,再加上民俗习惯、居住分散、交通和信息传播上的落后,会造成一些不对称信息、虚假信息在农村传播。由于大多数农民对各类涉农信息缺乏鉴别能力,容易被各种虚假信息蒙骗,所以各地时有假种子、假农药等坑农害农的事件发生。

三、构建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培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素质培育法规政策

完善信息素质培育的法规政策,推进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针对基础教育提出信息素质教育立法,1996年德国政府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媒体法》,涉及到政府和企业的信息素质教育。我国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国务院公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学素质教育,而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条件。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建设,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虽然我国为农民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是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法律缺乏,因此,我国还应当出台或修改相关法律,把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法律之中,从而推进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倡导自主学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要培育和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代远程教育是最佳选择。计算机平台作为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互动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针对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和保守,还不能很好地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等现代方式获取信息资源,可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扩大覆盖面,增强其时效性。现代远程教育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解决了农民不离家门就能学习的难题,满足了农民学习信息技术、利用农业信息资源解决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问题的需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利用远程教育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这是信息社会对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接受能力较弱的情况,细致入微地开展便于理解的计算机功能、网络资源利用功能演示教育,展示计算机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快捷方便,消除农民对现代化工具和技术利用的恐惧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文本则将视频、音频、文本、图表等结合在一起,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随时用视频点播系统进行播放和接收,方便易学。这样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直观易懂、方便易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7]。

利用计算机媒介倡导农民自主学习,通过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农民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来满足他们渴求学习信息知识的心理,而且可以有效弥补农业推广人员不足及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利用他们的从众心理通过一部分先进者先学习并采用新技术后,带动其他农民也学习并采用新技术。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将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学员联系在一起,让农民可轻松愉快地进入系统建构的学习情境之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农民拓展学习提供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农民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的自主性能够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农业科技知识的吸收利用。另外,自主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农技推广系统通过表现形式多样的文字、图像、视频、动画以及音频为农民提供学习任务和材料,农民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而且学习环境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时间、地点也更加灵活[8]。

(三)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作用,促进产学研互动

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衔接和联合,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机构参与,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地方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送教下乡,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有重点地对农民进行长期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等特点,通过直观的、形象的或者面对面的、手把手的教育,使农民易于接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施教者可以通过实践,及时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小问题当场解决,大问题可带回学校进行科研立项。这样,通过信息反馈,学生也可以受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通过政府制度创新支持,建立农业信息中介组织

首先,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使专业人员能够甘心立足于农村、奉献于农村;同时使农村成长起来的一些“土专家”能够继续留在农村,为农村的信息服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次,需要经济杠杆的调节,即给予他们相应的工作待遇。再次,要通过宣传引导和激励转变人们的择业观念,把为“三农”服务同样看作人类社会的神圣职业,甘愿成为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育者。从事农民教育的教师应在职前和职后不间断地接受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进一步扩大农村培训师资对农民信息素质培育的影响。建立农业信息中介组织,发挥其教育和服务作用,免费向农民提供信息,廉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使农民逐步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帮助那些有较高信息素质和理想抱负的农民创办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通过科技示范的作用,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相关知识以最快速度传递给周围的农民,以使科学技术在其生命周期内充分发挥科技致富的作用,体现科技的价值,带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整合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整合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以县委党校、县职业中学、县农广校、县技工学校、县卫校、省市及外县基地学校为依托,以培训会、群众会、农民夜校等为载体,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农民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向农民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常识,如计算机的维护、信息网络查询、图书资料查询、软件安装使用、信息的鉴别和使用、网络道德要求等。整合力量,在县、乡两级建设农民欢迎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组建农民信息化教育讲师团。切实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农民适用的信息化教育培训教材。

(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培育体系

知识和技术多层次的新生代农民群体才能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培育体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新生代农民教育培育中的作用,培养满足现代农业需求的具有现代经营生产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高等学校承担对新知识、新材料等比较前瞻的科技培训。农业高校要打破以学科研究型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完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要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送教下乡”、“工学结合”、“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具有信息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七)建立多元化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作用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培育多元化体系。涉农高职院校多数由原来的农业中专、职(技)校合并升格而设立的,专业设置以农为主,培养目标是面向农村,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8]。高职院校、职业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职业中学是培养现代化新生代农民的重要基地,是输送农村信息人才的生力军。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在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构建以涉农职业院校为中心的农民信息素质培育互通的教育立交桥。

[1]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11(08):35-37.

[2]魏向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的思考[N].甘肃日报,2012-06-11.

[3]邓曲恒.教育、收入增长与收入差距[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25.

[4]余文祥.提升农民信息素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15-17.

[5]辛洪芹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J].科技广场,2007(10):61-63.

[6]吴凤君.新生代农民信息素养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陈娟.乡镇图书馆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02):42-44.

[8]陈媛媛等.谈农业科技推广中新生代农民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自主学习[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57,259.

[9]童红兵,柳建国.农业高职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01):53-55.

猜你喜欢
新生代素质教育素质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