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内在逻辑

2013-08-15 00:51曹叔亮
职教论坛 2013年10期
关键词:办学内涵院校

□曹叔亮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命题,承载着高职院校的存在意义与社会价值,担负着高职院校的时代责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教育宗旨。因此,如何搞好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基点。我们必须从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厘清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逻辑关系、建设使命、系统要素,以及建设主体、内容与途径。从理论上讲,“为什么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性价值定位问题;“谁来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体性选择问题;“建设什么”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问题;“怎么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策略选择问题。上述四个问题共同组成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逻辑体系,四者缺一不可。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逻辑与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进程亦不例外,经过十年的规模迅速扩张,高职院校已经奠定了良好的量变基础,内涵建设作为质变的表现形式理应提到当前日程上来;而且,内涵建设是规模扩张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交织,互有长短。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来看,内涵建设逐渐占到主导地位,过快的规模扩张已经告一段落。内涵建设的自身发展逻辑要求必须承担起高职院校的发展使命。

第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使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所有涉及的系统要素都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内涵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职能来说是一项全面办学能力的系统提升。新时期的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的教育责任,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

第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使命。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倾向于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这也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办学方针的直接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服务社会的职能,切实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线服务。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利于教学能力与科技开发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发展与创新提供高效、便捷、质优的服务。

第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使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持久性的工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当前招生与就业的严峻形势下,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而是摆在每个学校眼前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内涵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对策,是高职院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第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使命。高职院校办学上层次、上台阶、上水平,就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同行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核心竞争力充分体现在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上。[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工程,也是分阶段、有重点的工程,经过多阶段、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设,实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提升。

第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使命。在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中,教育质量决定一切。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者,其办学质量的总和体现着高职教育的质量,而办学质量的最终依托就是内涵建设的成功与否。成功的内涵建设必然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而推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与吸引力自然会更上一个层次。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分析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本身也具有内涵与要素等相关系统性特征,而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涵是通过系统要素来体现的。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认识角度与理解层次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界定方面,不同学者分别认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并且围绕各自的核心阐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念、体系、观点、方法与措施等。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办学质量与效益,所有办学行为都必须围绕这两个要素来进行;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管理体制等是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是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外在体现。

(一)核心要素

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2]

办学效益是办学质量的孪生兄弟,办学质量是办学效益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办学质量的办学效益是空中楼阁,没有办学效益的办学质量将难以为继。因此,办学效益是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办学效益可以粗略分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高职院校得以存活的必要条件,社会效益是高职院校发展公益事业的价值所在,二者辩证统一,共同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奠定经济伦理基础。

(二)基本要素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涉及的基本要素很多,不同发展时期不同院校有不同的需要与认识,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要素是具有普遍性的: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关键;办学特色是内涵建设的导向;校企合作是内涵建设的方式;教学资源与管理体制是内涵建设的保障。

专业建设无疑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3]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基石,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工作。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水平是内涵建设成败的主观要素。办学特色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战略发展问题,是内涵建设的大方向。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内涵建设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资源与管理体制保障内涵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逻辑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为什么建设(建设意义)、谁来建设(建设主体)、建设什么(建设内容)、怎么建设 (建设途径),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第一个问题已经在本文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逻辑与使命)作了充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接下来重点探讨余下的三个问题。

(一)建设主体

一般来说,主体的选择是事物发展的主观决定因素,合适的主体有助于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改变事物发展的轨迹。按照传统的学校本位模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当然应该是学校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但是,按照开放办学的思想,高职院校应尽量避免单打独斗的建设思维,把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与社会本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内涵建设的目标。事实上,内涵建设的多元主体除了高职院校自身以外,还应该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根据目前较为流行的协同创新理念,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该是多个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主体之间的各种内涵建设要素的对接,彼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能够产生协同创新优势、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所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建立一种根植于区域的动态创新网络,以此促进内涵建设的提高。

在高职院校内部,内涵建设的主体可以分为集体主体与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包括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班级以及各种非正式组织等;个体主体包括学校领导、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在以往的改革中,大多采取自上而下、以集体为主的模式,容易忽视个体主体的主观需要与自发动力,因此,适当采取自下而上、以个体为主的模式在有些情况下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按照不同的标准和需要,内涵建设的主体还可以分为其他类型。

(二)建设内容

一般而言,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是核心要素的外延拓展,而内涵建设的内容则是内涵建设基本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基本要素在具体实践中的分解与细化。核心要素通过基本要素来体现,基本要素则进一步通过若干项目或单元表现出来。例如,专业建设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专任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若干个子项目组成;课程改革至少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环节;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重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的动态调整,还要重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统筹协调,更要重视教学、科研、服务团队的建设;办学特色既要体现高职院校所依托行业的特色,又要发扬院校自身发展的校本精神与核心价值;校企合作不仅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办学模式方面有重要的催化作用;教学资源建设必须做到软硬兼顾,才能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必要条件;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理顺高职院校三大权力之间的关系,即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复杂三角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基本要素分化为具体的建设内容时,经常会有交叉或重叠,需要根据情况加以协调,明确主次先后或轻重缓急。

(三)建设途径

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建设途径属于形而下的层面。《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建设途径在整个内涵建设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内涵建设理念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因此,建设途径关系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核心要素、基本要素和建设内容的具体实施效果,以致于影响内涵建设战略的成败。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该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社会用人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实际条件来选择建设途径。不切实际或畏首畏尾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结果,反而会浪费资源、错过黄金发展期。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上下齐心,内外合力,以内涵建设为支撑推动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说明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很多,笔者重点选取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应按照区域发展的需要与市场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设置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与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策略。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标准配备的师资队伍,同时做到专兼职教师比例的恰当合理。当前,重点专业集群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优势或特色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有利于抱团发展、做强做大、做优做精,有利于树立优秀品牌、增强社会吸引力。

2.课程改革。职业课程开发应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依据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思想,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实现课程结构、数量、质量的全面提升。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纷纷试点项目化课程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工作系统化课程改革等课改模式,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办学特色。为避免“千校一面”的格局出现,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坚持自主办学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校本特色。高职院校紧密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发扬区域特色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高职院校紧密依托行业办学,发扬行业特色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行业支持;高职院校深入挖掘学校发展中的自我积累,可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多的深厚底蕴。

4.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甚至向“三双型”(双师、双证、双语)[4]师资队伍迈进。第二,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实现专兼职教师结合制度。第三,培养或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良性发展机制。第四,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改进教师工作业绩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5.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贯穿于高职院校各种办学活动的主线之一。无论是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还是办学特色与师资队伍建设,都与校企合作息息相关。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专业、开发课程、共享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办学效益,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共同选择。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社会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方面创造了优势条件。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将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

6.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一般分为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高职院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正常办学的标准条件按质按量地保证办学条件的到位,以保障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序、高效开展。尤其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生均标准进行配置和设计,制定严格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近几年,高职院校在竞争发展中对软实力愈加重视,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形象塑造、品牌策划等无形资产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增添了不少光彩。

7.管理体制。传统的科层体制在现代高职院校的管理中日益乏力,与此同时,管理效率的低下对教学改革、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产生了掣肘效应。以制定章程为契机,建设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管理途径。在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念指导下,理清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边界,调整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重新设置职能机构及其工作职责。重点建设好学校董事会制度、专业理事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学委员会制度、职称评审委员会制度等关系到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性制度,势在必行。

[1]周成霞.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建设[J].黑河学刊,2009(03):115-11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范唯.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N].中国青年报,2012-02-27.

[4]陈炳和,罗元,洪霄.高职院校“三双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03):86-87.

猜你喜欢
办学内涵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