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校级层面实践路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2013-08-15 00:51陈效民
职教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校级层面试点

陈效民 刘 磊

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已经实施两年有余,作为构建中国现代职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经逐步展露其理念设计优势。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这种培养模式的基本设想有哪些?这是我们研究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基本前提。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基本设想,校级层面肩负着哪些使命?需要遵循什么理念完成这些使命?以及最终校级层面选择哪些实践路径完成这些使命?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研究。

一、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开展的背景与设想

(一)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开展背景

为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1];《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指导思想上紧紧跟随国家的战略思想,提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10年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对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做了具体部署,其中提出研究制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方案等。紧接着上海市教委多次发布文件落实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实践。

(二)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基本设想

根据上海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骨干行业的需要及职业岗位要求,选择具有较好贯通基础和专业优势的职业院校,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探索,最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能力。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基本设想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生源,采用一贯制(一般是五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分两段实施,即前三年在中职校实施,后两年(或三年)在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学完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中高职贯通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对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二、校级层面在中高职贯通培养中的使命与理念

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理念转化为实践,需要市级层面、主管部门层面、校级层面和其他等多方面努力,校级层面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的落脚点,校级层面在培养模式实践中肩负着什么使命,以及完成这些使命需要贯穿哪些理念对于有效落实中高职贯通实践至关重要。

(一)校级层面在实践贯通培养的使命

校级层面在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实践中需肩负设计使命、管理使命和监控使命,三种使命对应于不同的对象,贯穿中高职贯通培养主要过程。

1.设计使命。设计使命指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院校在专业申报之前和专业获批以后设计各项工作的过程。包括专业的遴选与申报,教学实施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与职业技术学院在共同培养学生中的沟通协调机制的设计等。设计使命是试点院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前提性使命,通过履行设计使命能对本专业的中高职贯通实践起到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作用,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预判、分析,进而解决。

2.管理使命。管理使命指以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院校为管理主体,把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作为管理对象进行系统管理的整个过程。包括如何把握中高职贯通学生的特点,根据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学生管理方式和方法,如何对教师灌输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和教师应该掌握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管理使命是试点院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关键性使命,它关系到学校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两个要素——教师和学生,通过管理使命的履行能有效提升试点院校对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实际影响力。

3.监控使命。监控使命指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院校对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的跟踪、监控和调整的过程。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实施有许多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如中高职贯通专业的课程、教材开发,因为课程是体现中高职贯通培养理念的核心载体,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实施是这种培养模式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的重要参照点。所以监控这些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能有效监控中高职贯通实践中的方向,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

(二)校级层面肩负使命的实现理念

校级层面肩负的设计使命、管理使命和监控使命必须有可行的理念指导方能得以有效履行,本文确立以一体化管理理念贯穿整项工作和以强化内涵理念保障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的有效性。

理念一:以一体化管理贯穿整项工作

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自创立起就秉承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力图使中职、高职两个学段在内涵上实现贯通。“贯通培养试点方案要一体化设计,不分中高职阶段”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的基本准则之一,所以在履行校级层面各项使命时我们亦要采用一体化的管理、设计理念。把中高职贯通工作看作一个整体,两种办学主体在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中应根据专业的需要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格局,密切加强沟通与配合,联合完成设计使命、管理使命和监控使命。

理念二:以强化内涵保障工作有效性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中的“贯通”是指在内涵上的贯通。一体化管理是手段,内涵上贯通是目的。在履行校级层面各项使命中,务必以强化内涵为根本行为准则,各项工作的开展根本目标是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中高职贯通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学生管理、协调机制、师资队伍管理等都是校级层面的重要内涵,在这些方面务必强化,确保在过程中、在结果上实现内涵的提升。

理清楚校级层面在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中肩负的使命和履行这些使命需贯穿的指导理念后,选择什么路径具体落实这些理念是校级层面最为迫切的工作。

三、校级层面在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中的路径选择

为有效落实上述理念和完成校级层面的三项使命,我们提出了三条路径,即设计层面上把握贯通起点与院校协调机制落实,管理层面上掌控教师与学生双重管理方向,监控层面上开拓课程和教研并举之路。

(一)设计层面的路径:把握贯通起点与院校协调机制落实

在设计层面要着重把握作为中高职贯通起点的专业申报,采用多种策略筛选、设计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前期工作,同时设计健全的制度保障两院校的顺畅沟通。

1.多策略选择适合的专业申报。选择适合的专业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实践展开的起点,专业是否适合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也是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部分院校并没有完全领会贯通要求,申报的专业多数是所在院校的重点专业、教师实力较强的专业,而没有把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专业要求作为专业申报的第一要素。专业申报时可采用以下策略。首先专业选择上,可以通过对专业进行分类,辅之以对贯通试点条件进行分别分析、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其次要对申报专业符合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并且有量化依据。根据要求明确拟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要紧跟市场的需求,并且通过五年或六年的贯通培养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最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真正体现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对试点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规律。教学考核要求和考试大纲的制定需符合专业和未来岗位对人才的需要。

2.以健全制度保障沟通顺畅。在落实试点院校的沟通协调机制上,必须建立健全稳定、有效和有监督的沟通协调制度。建立健全稳定的沟通协调制度,定期召开沟通协调会,或每天一次、或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等,试点专业的每位老师能够根据制度及时地实施沟通与协调。有效的沟通协调制度包含以下方面:一是具有完备的沟通协调组织,包括校级组织和各条块组织,校级组织如“中高职贯通培养领导小组”或“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等,条块组织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协调小组”、“学生管理小组”和“课程与教材研究机构”等。二是这些组织要制定严格的规定或章程以保障组织的严肃性。三是这些组织的规定或章程要严格执行,具备强有效的执行力,确保各组织实现自身的预设目的。最后需要建立沟通协调制度的监督机制,只有对相关责任主体建立有效监督方能保证沟通协调的顺畅。

(二)管理层面的路径:掌控教师与学生双重管理方向

在管理层面主要掌控好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方向,依据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关学生工作,同时以有效的教师培训为抓手开展教师管理。

1.依据特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时间长,具有中职生和高职生两重身份,中职高职合并后学习时间缩短,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但不同试点专业学生基础差别较大等。鉴于此,我们要根据试点专业学生特点,规范学生管理,让规范适切的学生管理有效地服务于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必须制订试点专业学生管理手册,以制度的形式固化具有特殊性的试点专业学生管理。其次,针对试点专业学生特点,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如针对学生的双重身份和一贯制学习等特点,可安排辅导员班主任双重制方法。针对学生学习时间较长,多安排丰富多彩的有趣活动,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再次,针对学生学习压力大等特点,发动多主体参与学生管理。可实施小导师制,即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帮带低年级学生的方法,可在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等多方面帮助低年级同学,有时候这种学生帮带学生的方法会起到教师所起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在学生管理上能起到针对性和高效性的作用。最后,创设信息化的学生管理平台,提高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和长期性。为每一个试点专业学生开通专属账户,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在某个阶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应努力的方向,让试点专业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中实现自我管理。

2.以培训为抓手开展教师管理。对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教师施以系统化和针对性的培训,让试点专业的教师获得循序渐进的能力生长通道,最终提高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创设让教师自愿积极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而不是校领导强制某位教师参与培训。鼓励教师研究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在研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培训解惑。其次,师资培训的周期应合理有序。教师参与培训的周期、频率应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以防止培训的频率过高,造成教师的积极性下降,或频率过低,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第三,培训的内容应更有针对性,更加系统化。每次师资培训的内容应是试点工作中教师急需了解的、对学生培养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可以涉及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理念、课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教法、学生管理等内容,以提高师资培训的有效性。最后,强化师资培训效果的反馈。关注培训效果的反馈是提升培训质量的关键,试点院校可通过访谈和问卷等形式向教师了解师资培训的效果,以改进下一次培训的方案。以上四点建议从过程到结果的管理可有效保障师资管理的效果,提升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的整体质量。

(三)监控层面的路径:开拓课程和教研并举监控之路

监控层面主要保证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在课程和教研上加强规范化和有效性,以规范化的课程开发保证中高职在内涵上贯通,并且以微观教研保证中高职贯通实践的后劲。

1.以规范化课程开发保证内涵贯通。一体化的课程开发需要打破原有中职、高职独立的课程设置,依据专业岗位的要求,重新梳理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特点一体化重新设置课程。规范化的课程开发应包含以下步骤[3]。首先,由行政部门和中、高职教师对专业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岗位定位是课程定位的依据。首先,要通过教学行政部门和试点院校共同调研明确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形成岗位的调研报告。其次,企业分析专家和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邀请企业专家对他们所熟知的工作进行解剖和分析,分析出某个岗位包括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应有的职业能力,形成能力标准。第三,以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由课程专家和中、高职教师共同分析课程结构,形成专业教学标准。以课程结构分析为依据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和各种教辅材料的依据和核心,必须谨慎对待。第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由课程专家和中、高职教师共同对学习项目进行设计,开发出项目方案,最后由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中、高职教师共同再开发教材等教学资源。以上的每个步骤均需产生完整的、显性的课程开发成果,才能有效地推进一体化课程开发实践。

2.以微观教研保证贯通实践后劲。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能否达到预设效果,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观的课堂教学层面,因为课堂教学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落实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一体化思想的基本平台,同时也是一线教师发现试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寻研究解决方法的重要源泉。所以,开展课堂教学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是一线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保障试点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议从以下方面鼓励试点专业教师开展微观教学研究:第一,成立试点专业校内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制度。每年试点院校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开展校内的教研课题立项。第二,试点院校鼓励一线教师自行确立教学研究课题方向,让教师解决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棘手问题,自行确立的课题最终由相关专家把关和立项。第三,鼓励教师从试点专业学生学习行为的角度开展教学研究,因为学习行为是课堂学习效果最真实、最直观的表征方式。每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否达到了预设效果,只需验证学生学习行为是否朝正面的方向改变。第四,评选优秀教研成果,奖励相关人员,试点院校根据教师的科研成果质量和影响力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培养理念的落实最终体现在校级层面。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 es/moe/s4604/201010/110458.html.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校级层面试点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试点改革 越艰难越坚持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