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

2013-08-15 00:51崔景贵
职教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职校心理学心理健康

□崔景贵 黄 亮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主要特征的简要表述。基于模式(模型)方法构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遵循心理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理念、现实的构成、本真的状态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进行必要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的角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然不能脱离构建模式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构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要依托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同时也要分析组成模式的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心理科学理论基础

虽然德国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早在19世纪就提到了要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论,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人们并没有自觉地引进心理科学理论成果,往往是凭直觉来应用有关心理学知识。自从开始研究和构建教育模式后,才自觉引进心理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来作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是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石。

1.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最早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发起。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美德作为出发点,倡导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以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积极心理学不仅致力于研究如何使身处逆境中的人们学会生存和发展,更注重研究如何使处在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建立起高质量的、有尊严的生活。显然,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它将传统消极心理学过于集中于人的心理问题的研究转移到了人的发展和幸福生活上,使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向重新回到了心理学发展的“应然”轨道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恰恰相反,其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提出与众不同的思想:“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2]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并非是对消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而是提出了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的导向,进而使得倒向消极心理学的心理学天平重归平衡:实现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的价值平衡,实现现代心理学的重构以及功能的完善,实现心理学本身的价值回归——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存在。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于开展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职校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灵和品德。职校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人性观去认识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认知去理解学生的不足和缺点,而不是简单责怪和歧视学生,以建立一种基于人格平等、理解信任基础上的积极的师生关系。职校教师不仅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积极的心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被誉为心理学发展“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以及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突破了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从现象学的角度对正常人、健康人的高级心理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主张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经验、创造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性的尊重与关怀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人的尊严和自由置于核心位置,将人性的发展视为心理学最重要的使命。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其自我实现理论以及患者中心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以及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丰富了现代教育理念,拓展了现代教育实践,对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我们需要坚定以人为本、以人为贵、以人为重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性化理念。职校教师要遵循“真诚、移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与成才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不管我们对“人性”有着怎样的理解,如果持人性本恶的观点,至少应该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如果持人性本善的观点,至少应该认为人性是可以发展的;如果持人性无善恶论的观点,至少认为人性是可以塑造的。唯有如此,才能使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3]的要求。

3.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以及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尽管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繁杂而庞大,但是建构主义者一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因为主体经验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因而是多元的。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离不开原有的经验或心理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双向建构生成的,具有主体性、社会性以及情境性等特征。建构主义视学生为学习的中心,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对意义进行主动建构,视教师为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并强调情境设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心理生成和发展的自主建构。

从建构主义心理学来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肯定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能动性。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最主要的是要承认学生发展上的差异,不能把他们架在同一辆“马车”上向同一个“方向”前进,而应该把学生在发展方向上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自主发展,以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要。

(二)构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结构要素

模式(模型)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排开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模式(模型)方法要将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验、调查、模拟,便于进行理论分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离不开对“模式”的系统结构要素的分析与把握。任何模式都有其内在的结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结构是由模式包含的诸因素有规律地构成的系统。完整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结构一般包含如下因素:

1.理念。理念因素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赖以成立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理念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结构中既自成独立的因素,又渗透或蕴含在其它因素之中,其它因素都是依据理念因素而建立的。有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继而就会呈现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图景。

2.目标。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标,都是为完成一定的目标而创立的。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结构的核心因素,对其它因素有着制约作用。

3.条件。条件因素指完成一定的目标,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效。条件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工具、教学时间与空间等。

4.程序。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详细具体地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各步骤完成的任务等。

5.评价。由于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成的目标、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因而评价方法和标准也就不同。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般要规定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理念、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这五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般来说,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要包含这五个因素,至于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一个比较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具备普遍性、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原创性和简约性等基本特征。

二、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类型

应用模式方法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探究多元共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不同的理念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侧面、不同维度。这些不同的侧面和维度,有助于加深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开阔研究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

(一)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对于消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增强职校生的积极心理力量来促进其心理和谐发展、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一种教育活动。消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强调了其矫治功能,以致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发现少数“问题学生”,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消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修正,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把以缓解或消除职校生心理障碍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到以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和心理潜能开发这一核心旨趣上来,以凸显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正向性;就是把针对少数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到面向有心理服务需要的一般学生这样的对象上来,以凸显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的全面性;就是把具有浓厚医学色彩的个别诊疗和个别咨询为主要工作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到充满浓厚教育色彩和人文关怀的讲座、心理剧、团体辅导等工作形式上来,以凸显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丰富性;就是把以专职专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主导力量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拓展到全体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图景上来,凸显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者的广泛性。总之,实施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实践,以更加开放互动的积极姿态、更加宽阔融合的积极视野、更加灵活多样的积极方法,投身到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二)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匡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由工具性走向人性化的一次重要回归。传统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重知识的传播而轻学生的主动实践,重教师的说教而轻学生的自主建构,使得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职校生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肯定职校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发挥职校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为基本特征,以提升学生的主体心理素质、实现学生心理的最优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将以社会为本、教师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到以人为本、以职校生为主体的教育轨道上来,尊重职校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肯定职校生的主体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坚信职校生具有正向的自我心理调适和自我向上成长的潜能;二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我说你听”、“我讲你做”的“单向命令式”转变为平等、民主、宽容氛围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式”,给予职校生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方面自主选择、自我判断的自由;三要重视学生自主体验,鼓励职校生主动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并以活动中的体验为切入点,促进情感和认知的相互影响,以生成和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自我教育。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鼓励职校生自己去观察、去体验、去活动、去思考、去感悟、去拼搏,启人以思想,教人以智慧。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发展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现代心理学精神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需要。“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实现的冲动”。[5]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针对职校生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矛盾、任务和需要,依据职校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施以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从而推动职校生心理矛盾解决、心理潜能开发以及健康健全人格形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着眼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又要立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既要看到心理发展的结构性,又要重视心理发展的层次性;既要关注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又要关照心理发展的可变性。要善于抓住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施以恰当的教育手段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发展,而不是等待职校生心理的自然发生;要致力于创建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职校生可能发展的程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在职校生发展的前面而不是停留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从而引领职校生向着更高的、可能的、潜在的水平不断发展;要将预防与发展结合起来,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全体学生与个别学生结合起来,主导课程与学科渗透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发展的途径,创新发展的方法。总之,实施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职校生的心理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四)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肯定学生主动建构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我建构的潜能,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实现学生心理最优发展的过程。之所以提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从教育的手段来看,传统知识化、灌输式、刻板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主动性无从发挥,迫切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从教育的效果来看,不管职校教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把握如何准确、教育的手段如何高明,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需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提高教育的适切性;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自我判断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力,这就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从教育目的来看,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因此,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教师帮助下的心理“他助”走向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进而实现学生自己的心理“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应然走向。开展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培养职校生心理自助的意识,激发职校生心理自助的动力,鼓励职校生心理自助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拓展心理自助的途径,如通过“自助式心理探究”、“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激励”、“自助式心理社团”[7]等活动,教会学生心理自助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

(五)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把握青春期心理发展规律、了解青春期心理发展动态、破解青春期心理发展难题的基础上,帮助职校生完成青春期心理的平稳过渡和顺利成长的教育过程。职校生所处的青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的时期;是人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价值观念、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开展针对性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学校无法回避且必须重点关注的话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春期是职校生心理性征的觉醒期,职校教师要引导职校生学习科学的性生理和心理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对待性意识冲动,学会主动的性心理调适;青春期是职校生异性交往的敏感期,职校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职校生学会和异性同学交往交流,恰当把握异性之间交往的“度”;青春期是职校生心理断乳的关键期,职校教师既要给予职校生必要的自主性,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满足他们的成人感,同时又要给予职校生一定的指导,及时纠正职校生认知上的偏差和思维上的狭隘,协助职校生实现青春期心理的顺利过渡;青春期是职校生自我心理的统合期,职校教师要全面指导职校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引导职校生理性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努力实现自我。总之,职校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要紧扣职校生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关心,使职校生顺利度过人生第二次成长期。

(六)职业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8]这表明职校生具有不同一般学校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开展职业类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事实上,90后职校生面临着专业心理的迷茫、择业心理的困惑、就业心理的压力以及创业心理的挑战等难题,迫切需要进行职业心理方面的指导。开展职业类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纠正职校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要指导职校生树立合理的择业观,确定恰当的择业目标,做出明智的择业决策;要引导职校生理性地看待就业压力,积极地应对就业挫折,造就良好的就业心态;要培养职校生自主创业的意识,激发敢于创业的勇气,塑造成功创业的信心。在教育形式上,既要进行独立的、专门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又要渗透到日常职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融合到一般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在实施过程上,要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职校生的整个学生生涯,针对不同年级职校生的职业心理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开展职业类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职校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塑造得体的职业气质,最终形成较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最优化发展。

(七)文化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文化环境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影响和作用反映着人类心理的文化本质;人类心理的文化本质突出地表现在人类心理的文化构建上。”[9]职校生正处于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一个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理念深深影响着职校生心理的发展。将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置于文化学的视野中来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规律,更加清醒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属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功能。构建职校生文化层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整理、更新、创造适合于职校生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为职校生心理的自我建构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让职校生在理性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能够从容应对消极文化因素带来的挑战,把握积极文化因素带来的机遇,更好地构建自我心理世界与文化生活。开展职校生文化层心理健康教育,职校教师要尊重职校生的文化取向,理解职校生的文化需要,依据职校生的文化背景、文化立场、文化特征,营造正向的、有利于职校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班级文化制度和专业文化氛围;要注重引导职校生正确看待社会上风行的 “网络文化”、“非主流文化”、“性文化”等,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要重点关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碰撞下职校生可能出现的矛盾心理状态,使职校生明白如何在“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的文化抉择中做出适当取舍;要有意识地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将文化的差异充分利用,作为实施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契机和基本准则。总之,职校教师要在职校生心理与文化的双向建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努力实现职校生心理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八)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依靠理念和技术两个巨轮在推动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网络给心理健康教育展现了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技术。网络以其快捷性、即时性、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事实上,很多职业学校或者在其门户网站上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或者建立了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已经开始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是拓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呈现路径,从文字和图片拓展到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丰富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意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之间心理的沟通与协作;三是加强职校教师同学生的交流与对话,不能让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再次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四是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到网站维护、信息更新上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五是扩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人群,将家长纳入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来,加强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以构建“学生—学校—家长”一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尽管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但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技术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不能取代真实情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学校不能将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视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更不能视为唯一形式。

(九)整合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探索都已表明,单一学科视野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去弥补某一学科视野的不足已成为当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走向。同时,从人的心理发展的整体性以及教育的整体目标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确定其目标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因此,整合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整合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但这种整合不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大一统,不是各学科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机械拼凑、平均用力,而是强调整体协调、重心突出、特色分明,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其次,整合态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存在状态——动态性,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 “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而应随着时代的变迁、理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第三,构建整合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以科学的系统论为依据,不仅仅是实现课程的整合、内容的整合、学段的整合、资源的整合,更要实现理念的整合、目标的整合、学法的整合以及视野的整合。总之,要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专门的教育活动来开展,同时也要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融合起来,还要努力营造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从而真正实现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

以上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基于不同学科视野、理论视角和实践立场下所作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当今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单一式”向“现代多样式”转变,从“消极矫正式”向“积极发展式”转型,从“求助救助式”向“助人自助式”转轨,从“单向灌输式”向“互动体验式”转向,从“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体式”转换,从“封闭自主式”向“开放渗透式”转化。在社会转型变革日益迅速的现代,在职业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理应紧跟心理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革新、拓展与优化,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实施职校心本和谐管理,走向积极职教实践范式,着力构建高起点、有特色、可操作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引领90后、00后职校生的心理和谐发展。这是新时期做好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法宝”和“奥秘”,也是科学构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旨趣和本真追求。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02):402-405.

[3]崔景贵.转型与建构:心理教育范式的发展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5(07):33-35.

[4]崔景贵.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心理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Z1):128-132.

[5]周琢虹.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5(12):50-52.

[6]崔景贵.助人自助: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的理念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4-8.

[7]王希永.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02):26-28.

[8]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教职成[2004]8号.

[9]崔景贵.文化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5(03):3-7.

猜你喜欢
职校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配合学校做好职校生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