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辉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依然不高,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相关研究也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职教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中国现阶段来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对于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对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还存在着较多分歧。在众多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李名梁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即价值说、特征说、系统说、组织制度说、资源配置说[1]。如果说内涵是指事物概念的本质内容,那么除价值说外,其他几类“说”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内涵。如特征说是指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表征现象;而系统说、组织制度说、资源配置说等则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具体因素。
随着问题的凸显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研究的视域也在不断扩展,如杨红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职业教育,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关注,形成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良好评价,并对职业教育进行选择[2];高磊、李名梁从管理学角度指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是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3];欧阳芬、欧阳河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提出,人们对职业的集中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职业的吸引力[4]。
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科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概念界定,而未形成让人普遍接受的观点,足以证明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其表象特征的认识上。甚至有学者认为,与其讨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什么,不如看什么条件下的职业教育具有吸引力。这一质疑是否意味着现阶段我们还无法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呢?
列宁指出,“概念在存在中揭露本质。”[5]概念的界定是理论研究的根本立足点。任何理论研究必须对其始基性、根本性的问题进行前提性的元思考,明确其本质属性,才能获得科学的研究基础和思考框架,从而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考察吸引力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吸引力是指依靠自身的某种性质、特点等把其他事物或别人的兴趣、注意力等引向自己的能力。近年来,作为日常话语的吸引力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借用到其他话语体系中。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得到极大发展,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人们对其认可度、选择度依然不高,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招生困难的现象。基于此,吸引力被引入到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形象地表达了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困境,并为社会各界所广泛接受,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2010年7月,国家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亦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一个章节来加以阐述;2011年,方晓东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 “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等人们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并列,作为中国十大教育热点之一[6]。
如上所述,对于职业教育吸引力渊源来自于实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研究视角。笔者回到实践,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概念,即便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吸引力缺乏的问题,但各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表现形式和解决途径不尽相同。今天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借鉴作用。与此同时,即使在同一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也不是对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会成为“问题”。以我国为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能上中专和技校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情,而且成绩好的学生都非常认同职业教育。基于此,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于特定的人群来说,职业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价值对人们产生的认同度和需求度,并在实践上自觉地进行选择和接受的力量,这种吸引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中国语境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之前的阵痛表现。虽然在数量上,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质量上却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职业教育吸引力缺乏的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原因探讨,如传统文化的影响、制度的不健全、体制的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可替代性特征不明显等。问题关键不在于罗列一系列的影响因素,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研究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必须要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及现阶段具体的人(学生)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中国语境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指由现阶段的中国职业教育呈现出来的特色和价值,对人们所产生的一种能够使其认同和需求,并在实践中自觉选择和接受的力量。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源泉主要体现在鲜明的办学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个方面。对于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有利于帮助我们厘清在我国现阶段怎样办好职业教育,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较快发展,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和认识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今天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越来越趋于理性和个性化,很多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并结合实际,主动选择了接受职业教育,而实力强、有特色的学校和品牌专业就成为他们的首选。以笔者在本校(属于高职院校)2012级抽取100个新生的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是自愿选择到本校就读,并且自信地认为这是未来发展自我的正确道路,而不觉得是因为高考失败的无奈选择,且第一志愿率高达86.76%。
张社字提出,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比较,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7]。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与部分学生交流时了解到,首先,成为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是这些学生未来的职业目标,并且认为这是他们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他们在思想上普遍有一种潜在的认识,即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更能让他们实现掌握一技之长的目标;其次,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考虑超过了学校,特别是品牌专业受到考生的普遍青睐。从2012年我校的招生情况统计看,部分专业的实际录取分数超过了我省本科录取分数最低控制线。根据相关统计,这种现象不是本校的个案[8],很多高职院校实力强、有特色的品牌专业都受到考生的青睐。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评价,能否实现学生成长成才既是学生入读的关键,也是企业选择学生的重要砝码。今天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人们习惯从外部的制度和环境等因素寻找问题和解决的答案。诚然,制度的健全和体制的完善至关重要,但是,职业教育吸引力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的核心利益——个人发展上,因此,必须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学生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将职业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9]。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各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惯常做法,如欧盟,除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之外,还通过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工作世界的联系,强调学习效果质量保障,教师资格要求等组合方式来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较多,就培养方式而言,突出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比较优势所在。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上成绩明显。刘洪宇通过分析106所高职院校申报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的公示材料指出,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在办学中实现了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利益关系联系起来,并形成了合作办学实体、产学联盟、股份实体、合作企业、服务外包、共享实训基地等;校企共同体、专业学院、产学园区等明显地把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带进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0]。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统计,2011年的高职院校,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比例达到8.1%,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由校企共同开发的比例为12.5%,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人数达到5.8万人。
今天的学生越来越注重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强调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职业教育界也在呼唤着职业教育自身的“升级换代”。近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学生走出校门后还是只能从事普通的劳动操作,缺乏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当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对此,需要反思的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和育人方式。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就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职业教育进行了批判,认为职业教育“崇尚的是自由而不是顺从、是创造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技能、是洞察力和理解力,而不是背诵书本和按照别人的意图完成任务的能力”[11],杜威的思想对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以就业为导向”,但不能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包括“科学的训练,给人以应付生产资料和生产机构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包括学习经济学、公民和政治学”[12]。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立足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要突出技能培养,又要强调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13]。《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显示,在我国2011届高职毕业生中,过半数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在人生的乐观态度(59%)、积极(58%)、关注社会(55%)、包容精神(50%)方面得到了提升,这些人文教育视域的育人成果不仅企业看重,也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职业教育肇始于近代社会的需要,“实业学堂”是近代“实业救国”的产物;在实业教育的改革过程中,“职业教育”传入中国,一大批爱国的教育家和知识分子以“职教救国”为己任,致力于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并形成了诸多职业教育思想。对于职业教育的目的,我国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利群之精神”[14]。可见,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宗旨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与源头。今天,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最好时期,职业教育吸引力成为热点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各界都在关注职业教育,期待中国职业教育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国家亦出台了多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职业教育要以此为契机,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产业,做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器”,通过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来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增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认同度,让受教育者充满自豪感。基于国家区域均衡战略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小微企业等方面大有可为,应有建树,这将是职业教育未来重要的“发展域”(见表 1)。
表1 2011年我国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案例
服务社会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学校影响力、综合实力和社会贡献力的重要标尺。职业院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源和技术源,只有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才能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职业学校,从而使学校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以四川某高职院校为例,近年来,该校紧紧抓住纺织服装产业从东部沿海向西部转移的机遇,融入当地6个相关产业园区,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创新服务。据《四川日报》报道:“四川有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地方,就有该校师生的身影”,通过服务产业发展,学校服务社会的收入也以年均100%的速度增长[15],同时,该校在纺织服装产业界确立了自身的地位,得到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进而赢得了口碑,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人才的培养、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无不与学校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大,该类教育对社会影响力就会越大,人们就会自觉认可和接受,并以成为其中一份子而引以为豪。今天,面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除提供人力资源外,技术创新服务也成为衡量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标尺。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产业发展,注重实际应用,是职业院校提高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切入点。但是,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缺乏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基础条件,许多教师的研究热情不高、研发能力不强、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无法提供科技和信息支持,学校整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无法为校企合作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解决生产、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合作难以深化,双方没有利益的切合点,直接导致地方和企业对合作兴趣不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也大打折扣。
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较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的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具体到每一所职业院校,主要体现在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能力、影响力不够,等等。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尽相同、应对措施各异。
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没有包治百病的 “万灵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未来生源萎缩以及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承担更重大的任务,同时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饱受“千校一面”的诟病下,办出每一所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价值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
[1]李名梁.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述评[J].职教通讯,2010(10).
[2]杨文旻.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社会心理学解释[J].职教论坛,2012(07).
[3]高磊,李名梁.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一个管理学的诠释框架[J].职教通讯,2012(01).
[4]欧阳芬,欧阳河.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职教论坛,2010(12).
[5]列宁全集(第 5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方晓东.中国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7]张社字.让文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J].河南教育(下旬),2012(04).
[8][10]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02).
[9]李超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改革与创新[J].当代职业教育,2012(02).
[11][12]赵详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3][14]黄炎培.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5]向朝伦.成都纺专办学紧跟产业园区走 服务社会收入年均增速100%[N].四川日报,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