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璐 蒋承杰
我省高职院校社团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和活动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近50所高职院校中,拥有近2500个学生社团,社团人数达30余万人次,约占全省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90%左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社团得到了快速发展,展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是社团建设工作指导明确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社团已成为其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存在方式。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在社团建设方法方面作出明确指示,如要求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1]。而在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中也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2]。
二是社团建设更具规模化。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为例,学校共有学生社团55个,参加社团学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90%左右。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关于政治理论、特色文化研究、党团知识学习的理论学习型社团,比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书会、鲁班文化研究会等;第二种类型是以探索科技创新,展现学生科技才华的科技创新型社团,如大学生心理协会、汇知科普协会及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第三种类型是依据学生的特长和共同兴趣爱好组建而成的兴趣爱好型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定向协会等;第四种类型是以专业知识交流为主的专业技能型社团,如施工管理协会、工程造价协会等;第五种类型是本着“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精神的公益服务型社团,如手语协会。高职校园社团种类多样,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而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社团活动也可以充当校园生活的“风向标”,反映了学生对时代、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
三是社团建设趋向信息网络化。现今已是一个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作为最庞大的信息源头已经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中。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教育信息化、管理网络化更是各大高校努力建立的一种高等教育运行新模式。高职校园学生社团建设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一方面,社团的活动通知、招募成员、宣传社团文化等逐步偏重于通过对网络工具的使用来体现。另一方面是网络型社团的建立,从社团活动的宣传、实施到结果都在网络上进行。网络社团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自由。微博协会、电子竞技协会等新型社团的涌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个人的能力培养、校园文化的繁荣、学风建设的巩固等各方面发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阵地作用。但是伴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水平地不断提升,与之匹配的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是社团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有机统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质的区别。它是以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培育一线岗位上具有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而各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新型社团也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都是在模仿知名本科院校基础上建立的,没有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应有的高职教育特色,也没有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导致学校文化环境与社团活动不协调。因而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中多出现社团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如兴趣爱好型学生社团比重偏多,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而理论学习型和学术科研型社团比重偏低,相对参与人员少、规模小,开展活动单调,影响力不大,导致社团发展类型与学生专业没有有机结合。
二是社团发展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没有有机统一。大学时代已经进入了“90后”时代,社会对于“90后”的评价褒贬不一,也一再为这一时代的青年感到担忧。曾经有一位70后说,90后该放下心里的优越感,自己去吃了苦才会成长。学生社团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尽情发挥,展现自我才能,有效锻炼自身能力,提升各方面素养的平台。但是纵观当今高职院校社团虽然对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却多是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不明确,重复进行着一些低水平的活动,社团似乎成了“90后”办的“家家酒”,甚至有些社团的创立也是盲目“跟风“,什么火创什么社。继而出现了社团管理不健全、社团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社团发展缺乏持久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社团文化层次较低,更是无法在社团活动中起到对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是社团自身建设存在诸多基础问题。学生社团在当前高职院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目前学生社团建设也正处于领导重视、学生热衷、风气良好的有利局面。但也存在社团管理缺乏科学性、制度不够完善、活动没有创新以及社团发展的性质、类型与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能力培养、就业发展等都没有相结合等诸多基础问题。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个体根据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控制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养成教育”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属性,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是其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种理念也渗透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当中。形式活泼、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既能陶冶情操,培养同学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又能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能力锻炼的重要平台。所以,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从思想、组织、形式上加大对社团建设的发展投入,促进社团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和隐性的教育课堂以其组织的自由性、灵活性、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为实现高职创新教育思想,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学院发展的基本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为建设行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一是把握社团建设的发展方向,依托专业建社团,提升实效性。利用学生社团的发展促进产学研相互结合,试图从建立专业型社团、服务实践教学的角度,鼓励指导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依据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及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专业实习和专业竞赛为主线设计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延伸或载体。这将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更强的目的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二是调整社团类型,大力倡导学生社团的专业性发展,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众多的学科竞赛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校园中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这样的活动考察的是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社团在此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大有可为。三是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格品质。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的设计,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对自我的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四是在探索校企合作之路的过程中,注重专业性社团的渗透,将校企合作与相关专业型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加强校企合作前的有效沟通,寻找校企两个主体的利益结合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
学生社团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社团成员的兴趣是社团发展的动力。根据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较低的特点,以社团生活为依托,通过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社团经历来激发自己的探索、思考、动手、学习等能力。现今高校中的社团类型层出不穷,可几乎每所高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社团“昙花一现”,因萎缩或消亡而退出校园舞台。所以就必须对社团准确定性,使社团成员明确社团的活动宗旨,在社团宗旨的指导和引导下,发挥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在兴趣中培养喜好,提高成员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课内与课外互补的活动课,即建立理论联系实践的活动性课程。
伴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之匹配的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社团的文化特色不鲜明,社团的管理制度松散,社团的活动内容质量不高,社团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社团缺乏有效的指导以及社团的硬件设施建设缺乏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社团发展的基础性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国内也有许多文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理论性的研究已经层出不穷,关键的问题是必须联系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分析社团的现状,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制定长远的建设计划。在快速有效地建设学生社团的同时,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社团发展的规律,按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和高职学院自身发展的状况,积极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新路子。
“三自”理论模型是指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和自我创新。自我教育是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培养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在社团中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自我实践是学生在社团建设大平台的基础上实践自己的大学梦想,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历练沟通交流组织能力等;自我创新是学生在社团建设中能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的积累中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和社团活动内容,从更高层次锻炼自己,促进社团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个人成长和集体发展的有机融合。笔者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定向协会作为试点,探讨“三自”理论模型在高职社团中的实际运用。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定向协会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学生定向协会会员单位。社团具有广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并成为优秀学子乐意参加的品牌社团。历年来,通过组织各种讲座、宣传、招新等方式先后吸引了会员近5000名,并积极开展校园定向活动,先后成功组织了教工定向比赛、学生定向团队赛、百米定向趣味赛、定向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使定向运动逐渐成为学院的品牌体育文化活动。2010年5月,学院随机抽取了参加定向协会的一个专业(施工)49名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5名毕业生年薪达5万以上,占被调查总数的51%,其中5名毕业生年薪达10万以上;8名毕业生已取得土建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占被调查总数的16.3%;1名毕业生成为项目经理,1名毕业生成为总经理助理,4名毕业生成为项目负责人。
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社团活动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定向协会的成功也正体现了“三自”理论模型在社团建设上有以下多个方面和环节正在逐步得到体现和落实。
一是以专业教育为抓手,与社团建设紧密结合,突出学院建设行业的培养特色,增加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只有一专没有多能,发展的空间还是很有限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团结协作、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定向运动可以培养学生识图辨向、独立思考、不畏艰险、团队协作以及在压力情况下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与学院的培养目标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定向运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口,学生通过参加协会的各项活动,培养了心理素质,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既能够强化身体素质,又为一线室外作业奠定基础,有效地在专业培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升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是以社团队伍建设为载体,增强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定向运动是一个看不到对手,自己才是真正对手的运动,“人在实地跑,心在图中移”,这是定向运动的名言。在定向运动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需要学会辨别方向,并用参照物确定站立点和你选择的路线是否正确。在运动过程中,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种自主运动的行为特征。根据该运动独特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定向路线,摆放点标的位置,达到了自主管理社团,并且自主评价社团活动的成效。
三是以社团特色为平台,将社团建设推向创新。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的人才,在高职学生中,如何在专业培养中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国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难题。定向运动的开展是以室外活动为主,多数是在野外进行。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体育活动的格局,实现体育运动由运动场走向大自然的突破,进入野外休闲娱乐的范畴,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野外生存技巧,也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野外活动的兴趣。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激发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社团形态的锻炼和熏陶下,高职学生才能拓展自己的知识宽度与知识面,才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高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能力锻炼的重要平台。当前,大多文献对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社团的特点分析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个别个案的分析和概括缺少全面性。笔者认为在加强高职学生发展过程中,必须从思想、组织、形式上加大对社团建设的发展投入,促进社团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
[2]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5号.
[3]孙永生,张昊.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张煦春.谈高校学生社团与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