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

2013-08-15 00:51王联翔韩德静
职教论坛 2013年14期
关键词:高技能岗位院校

□王联翔 韩德静

提起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造就具有较强专业岗位针对性的,掌握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对岗位专业化和技术针对性的重视程度被提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甚至过度推崇“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这些观点和做法在实际运行中并未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甚至遭到了现实的否定。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应符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一)人才培养的周期决定了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

高职教育一般需要三年左右的学习周期,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可能学生入学时某些专业属“热门专业”,但毕业时就不一定是热门了。随着产业调整、企业经营、技术更新、社会需求变化等因素的转变,职业岗位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某些专业如果持续过热,就必然会出现人才饱和。“影视动漫设计专业”在前些年异常火爆,几乎所有高职艺术设计类院系都开设了这类专业,造成如今毕业生就业率低和专业对口率低,就是“入学时热、毕业时冷”比较典型的例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一定要冷静分析该专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正处在过热阶段,就要谨慎选择。既不可盲从,更不能不顾是否具备条件而抢开专业。同时,在“热门专业”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应针对一个岗位群,而非某一个固定岗位,切忌单一的定单式培养模式,因为那样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随着岗位的调整,可能还未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危险。所以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岗位技能的适应性,以不变应万变,使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岗位群对人才需求的调整。

(二)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上应具备延展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相互融通,只精通某专业单一的知识技能并不能满足多数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同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新产品不断涌现,技术不断更新,有些技术可能还没来得及应用就已经过时。因此,学生中经常能听到“毕业即意味着失业”的说法,不仅每年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就业后改行,即使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很多人也要重新学起。他们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已经落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在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应注意其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和专业知识的延展性,保持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完善,紧跟行业领域科学技术进步的节拍。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和持续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应对新技术、新变革的挑战,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非常从容地适应岗位技能的变化,不至于走出校门就失业,而是应该具有更广泛的专业岗位发展潜能。

(三)人才培养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中学,他们对专业的认知和职业的选择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但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和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对专业的认识会不断明晰,对职业的选择会产生更加现实化和具体化的判断,当初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选择很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从人性化角度考虑,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发展权,高职教育应改变所授知识的单一性和操作技能的局限性,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应实行跨学科的学分制教学。此外,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增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与专业有横向联系的选修课。“高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需要,他们兴趣广泛,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可以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需要展开相应教学改革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和成就带给他们的快乐[1]。”同时还要增强专业课知识内容的学科综合性和延展性,以便能够使学生具备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和对职业选择的主动性,也给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人生发展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高职教育应具有灵活性,允许学生跨专业甚至跨院系选择学习课程,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空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实现自我,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职业生涯理想。

二、高职教育应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技能”人才的定义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

何谓“高技能”,应以什么标准来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判别,目前国际、国内均无定论。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仅仅掌握了某一种技能或是能熟练地制作出某一产品,并不是高技能人才标准的全部。首先,高职教育它强调的是岗位群能力的培养,而不应只是针对某一具体岗位。同时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不应是仅会动嘴、不会动手的眼高手低的人,也不应是仅会动手、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经验型“老师傅”;而应是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化操作技术,具有较强岗位群工作能力的“专才”。

其次,这里的高技能必须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味强调专业技能的岗位针对性和过度夸大用人单位的需求,容易出现重工轻学、偏工费学的极端倾向。高职教育不是短期的就业培训,因此不能简单地定位为岗前教育,而应从人的发展、技术的延展和岗位的拓展的层面来看待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在帮助教育对象掌握谋生手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订单式”培养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地区的所有专业,对学校而言,实行100%的“订单式”培养未必是好事。因为从普遍性来讲,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能力比单纯地掌握某一岗位的操作技术更为重要。因而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只能是 “高技能”人才成长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以自己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或某一企业、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的技术标准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判定标准去培养所谓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教育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

接受了高职教育,就是高技能人才了吗?两至三年的教育真的能够完成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吗?我认为,至少不能简单地把仅有知识理论和基础操作技能而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毕业生称作是高技能人才,他们只是具备了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雏形。我们在2012年上半年进行了一项针对四家大型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经过访谈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职业院校只能培养高技能预备人才,而企业实际工作才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在与相关企业访谈中,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职工培训部门负责人一致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要成长为高级技能型创新人才,一般都要经过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锻炼,其中具有较好素质基础的技术能手才会脱颖而出。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阶段的教育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而只是高技能人才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需要接受实际工作岗位的检验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但其水平到底如何,必须经过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实际中的锻炼培养有所不同,不论是时间周期还是培养内容的具体针对性都难免会有差距;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十多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许多专业不能深入地与企业实际生产对接,从师资水平、实训条件、实训项目内容等方面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甚至还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另外从学生自身角度讲,在校学习阶段,你可能是佼佼者,但未必真的就能在今后工作中游刃有余。比如说,有的会计专业的学生算盘都已过了二级甚至一级,可一旦让他计算数字,还是得用计算器;有的设计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过了二级,可是让他上机操作专业软件进行某些具体项目的设计,还是难免会出错,或是不能与客户的要求达成一致。上述情形并不少见。这除了说明考级的内容、形式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差距之外,更说明知识技能必须经过实践的长期磨练才能真正掌握、熟练应用。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不能单以证书和考试成绩来衡量,那些只能代表技能的基础水平,而不能证明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更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的职业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需要接受实际工作岗位的检验。

三、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一)高职院校要对学生加强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的教育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不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具备专门技术的劳动者。只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和岗位认同,才会成为爱岗敬业、专心本职的合格人才。同时还应认识到技术工并不卑微。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深入农村,深入田间,研究杂交水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靠的正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比的热爱。记得一位中国成功企业的老总曾说过:只有当你爱一个行业,你才真正会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才有可能成功。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通过企业调研得出结论,各个企业内部不同岗位对职业能力要求标准不同,但都将人品放在第一位。与“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干部”等项相比,对“职业道德”、“诚实”、“对企业忠诚”更为重视。一位广告公司的负责人曾感言:“大学毕业生不能再走眼高手低的弯路了。”他对一批又一批前去实习的学生反复重申:“要想做大师,必须从小学生做起。”有的企业录用员工的考核重点不是技术熟练程度和会用多少软件,而是职业岗位的认同感、踏实肯干、合作能力、勤奋敬业精神以及责任心与进取心,毕业生只要具备了上述这些条件,就能很快成为对企业有用的骨干,而软件应用和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会在实际工作中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自身职业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加强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和岗位认同感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健康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

(二)高职教育应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岗位分工越来越细,这就更加需要工作者之间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生产经营就像一个链条,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只有良好的相互配合,链条才能稳固地运转。若有一个松懈,就会影响到全局的稳定,因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链条上的一分子。“因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一方面强调高素质,前者主要靠专业技能教育来达成,后者主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当[2]。”必须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具备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关心集体荣辱,具有集体荣誉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人的地位。“对比一下中国男子足球与中国乒乓球,不难看出,中国男足不乏人才,而是缺乏一个人才的团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3]。”所以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素养培养

当今时代的学生心理状态呈现出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成长环境较优裕的一些孩子,心理承受力普遍较差,往往经不得挫折和困难,稍不如意就容易放弃。这一现实状况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人才心理素养的提高。学生在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后,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期,各种心理特征多具备可塑性,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可通过专家讲座、开设选修课以及心理健康咨询等方式进行抗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坚忍的意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保持心态平和的基本技巧,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岗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教会学生失意时不气馁,顺意时莫张狂,积极面对人生,以过硬的知识技能本领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应对现实的挑战,增强他们在现实环境中的的应变能力。

[1]何一澜.例析高职学生的需要结构特点与发展趋势[C].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2008.

[2]徐美燕.高职教学应多融入人文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6-6(10).

[3]赵琴主编.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高技能岗位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