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时代。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高新技术密集型经济转换。这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特别是那些具备创新意识、有创造力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存在着一种轻视高职教育的倾向,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力有无必要,高职学生是否会具备创造力都持怀疑态度。但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不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应用,而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造性应用,从而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创造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现实要求之一。
创造力的概念极其复杂,由于每位学者对其的研究都是建立于自身特有的专业背景之下,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公认的定义。如阿马拜耳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产生新颖且具有潜力的有用想法;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则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包含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等基本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中创造力的定义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其实,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中外词典,对于创造力的解释,都是指人们产生的新想法、新理论,或者是创造的一项新产品、新事物。但并不是所有新东西都是创造力,它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二是前所未有的,是新颖的、独特的。
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创造力是指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后,重新整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一种新颖的、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产生一种新方式去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先进技术、职业道德的人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不能创新将无法生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面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性,需要人们具备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创造力。
目前,我国高端技能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说还相对薄弱,创新能力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甚至影响了我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那些以代工为主要生产任务的企业,处于利润链的底端,在整个产品的销售链中,所得的利润微乎其微。这反过来又影响了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愈加深入,高端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还会进一步扩大,这俨然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整体的良性发展。
时代的呼声,使得高校应该肩负起为我国企业培养大量掌握高端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人才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创造力为核心目标培养学生。
我国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相比,起步较晚。许多高职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高职教育观。高职院校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有的“年轻”的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不适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⒈课程设置轻素质。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大多以专业课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不紧密,造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单一,缺乏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性。这种课程设置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面对常态问题,能适时解决。然而,一旦出现突发性新问题时,就会显得束手无策。
⒉教学内容轻实践。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教学内容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而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其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十分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恰恰又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载体之一。现在有的高职教育教学内容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缺失。
⒊创造力评价的缺失。目前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缺少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水平的评价,如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毅力等等精神因素,往往只关注于学生量化的测评结果。
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力,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有创造力。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教师普遍表现出创造力不足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课堂教学采用“满堂灌”,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关注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课时占很大比例,忽视实践课程;重视课本理论知识,轻视实践。这些都容易使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缺少有力的支撑。这样的高职教育很难培养出优秀的高端技能人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和三校生,一般都是一些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不理想,只能“被迫”选择高职。这些学生由于来源于不同的中等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如普通高中的学生相对文化素养较高,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而来自三校的学生却相反,他们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素养较低。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如何使学生能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力,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的普通高等院校,它还是“年轻的”,还在逐步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论是硬件条件(校园环境、设备、设施等),还是软件条件(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还处于一个心智不够成熟的年龄段,学校的一些不足,容易引起他们对学校的不满,从而表现出情绪的低落,学习动机的不强和对人生的前景感到迷茫。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所需资金往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多。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少,使其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学生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的购买,都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不得已,学校只能采购一些相对资金投入少、维护费用低、使用效率高的仪器设备,而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却比较昂贵的仪器设备只能望而兴叹。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改变这种窘境,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基地去学习实践技能,但企业的实习基地通常会使得原本应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技能转变为观摩学习,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降。因此,没有足够的实践技能教学平台,创造力的培养就缺少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整合不同的资源加以实施。要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各种教学工作中,要切实克服高职院校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几种策略来克服障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创造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只有以这种教育观念为指导,才能更好的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⒈创新课程设置。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也是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区别。因此,其课程设置就要符合其目标,充分体现其特点。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实践教学课时,应在校内外都建立学生的实践基地;二是在校内外都可开展、参加以发挥学生创造力为主的竞赛,以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三是开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相关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为其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⒉创新教学内容。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传统的教学内容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现在应转变这种状况,适当减少理论的讲授,做到学生够用为宜,增加和实践相关联的具有启发性、新颖性和价值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感到枯燥、乏味,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⒊建立创造力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它不仅能衡量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高职院校的创造力评价应融合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中,主要考核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建立一支具有创造力的高职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这样的教师要能够善于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以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吸收、消化。在当今知识经济的社会,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将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积极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思考力等,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应体现个性化的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能根据所学专业的特性,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掘自身的潜能。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学习。如扩大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这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引进既懂理论,又精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没有高创造力的教师队伍,何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重视高职教育的作用,把国家政策落于实地。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自己制定各种吸引资金的方式,弥补地方财政补助的不足。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作用。让学校形成一种具有创造力的优良文化传统,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情感,塑造他们的创造品质,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创造力培养的熏陶。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李艺潇.高职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陈锁庆.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J].教育探索,2010(01).
[4]李昊,付盛松,陈雄辉.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01).
[5]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
[6]卫平,韩琴.国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国外中小学教育,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