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光
对于社区教育涵义一直存在种种不同的理解,主要是来自于各国社区教育的渊源。一是因为现代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第一所民众中学的诞生是19世纪中叶,而美国社区学院的雏型——第一所初级学院面世是1896年;二是因为现代社区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即反映出教育与社会、与人之间的多维的相互关系,与学校教育相比,社区教育的内涵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包容性、边缘性和前瞻性;三是因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形式源于不同国情;从国家之情、民族之情、社会之情、社区之情来看,社区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形成了对社区教育的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界定为“民众教育”。如北欧诸国,社区教育发端于丹麦柯隆威等人于19世纪中叶创办的“民众中学”,体现“为民众启蒙、为民众教育”的宗旨,以青年与成人为教育对象,实施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发展到今天,尽管北欧五国已各自形成特色,内涵已大大超越了初始的民众教育,形式更是丰富多样,但在北欧却少见“社区教育”的提法,而“民众教育”则耳熟能详。
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界定为社会教育。如日本,社会教育几乎是社区教育的同义词。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就明确把社会教育定义为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全体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公民馆是战后日本创设的社会教育的核心设施,可以说其作用的发挥与公民馆的自身特色、法律法规的保障及民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反映了日本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种理解是把社区教育界定为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如在美国,社区教育就被普遍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状况的所有成员提供的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在社区学院内,社区教育的内容宽泛,完全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来组织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但一般不计学分、不发文凭,不授予学位。英国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与此相近。在苏格兰,社区教育被认为是影响个人学习的方法或过程。
我国现代社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已近三十年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0年代初期,社区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这个“教育”还主要是指德育教育。后来,教育界提出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概念,把社区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了社区的全体人群。在这一时期,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集中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论等,出版了一批专著和论文,对社区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第二阶段,90年代后到新世纪初,社区教育进入实验探索期。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00年4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并决定以北京市朝阳区等8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之后分4批批准了114所社区教育实验区。在这一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全面介入,加大了社区教育课题研究和推进力度,各地实验区的社区教育推进工作有了统一部署,并加强了交流互动。社区教育在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正蓬勃开展,有声有色。
第三阶段,教育部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从实验区中分两批命名了68个社区教育示范区,并重新调整了实验区。社区教育示范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由实验进入示范的新阶段,也反映了我国社区教育的推动模式,即通过发挥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来带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一方面,示范区都具有较好的社区教育发展基础,形成并转化了一些典型的做法和经验,其社区教育工作具有领先地位;同时,示范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是我国社区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统领社区教育的发展步伐,凝聚社区教育的发展力量。
社区教育,从理论上讲,是属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相互交叉互为边缘的学科研究领域;从实践上看,是以社区为依托的教育运作模式,其本质具有终身教育的属性。因此,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一讲社区,二讲教育,但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相融,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终身教育观本质性之超越。
教育社会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认为:“所谓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把社区教育概念作了如下归纳:(1)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全社区全体成员;(2)社区教育是为社区内所有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3)社区教育是学校和社区相互开放、沟通和结合的产物,需要社区内所有的教育机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教育功能之间的协调整合。
应该看到,目前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对社区教育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化,并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我们可以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侧重于对社区正规教育进行延伸和补充。社区教育把教育延伸、拓展到社会基层,满足社区居民,有效地填补我国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拓展适应社区居民工作、生活需要的新的教育服务领域,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有关终身教育的提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后,得到许多成员国的赞同并广为流传。综合来看,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都突破了传统封闭教育的时空观,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民参与、人人共享的全纳教育。终身教育强调时间维度即“时时”,而社区教育侧重于空间维度即“处处”,在一定意义上说,社区教育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的机制,而终身教育是实现社会教育化的原则。因此,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途径。
终身学习是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也受到了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影响。1972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的埃德加·富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1994年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并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是社区教育的真正目的。社区教育突出社会全体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为了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这与终身学习把学习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作为开发人的潜能、完善生命的理念是一致的。同时,终身学习要求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要积极整合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各种人群的学习和文化需要,这与社区教育的实现途径也是吻合的。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提出,1968年他在《学会学习》一文中指出,学习型社会的制度应以人人都能够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而努力。学习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公民的社会责任;学习者根据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强调个性化学习;必须保证向所有公民提供发展所需的教育和学习机会。1972年德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又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富尔指出,现在和未来,教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特殊活动,而是越出了传统教育的规定界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正日益朝着包括个人终身和整个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
学习型社会是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按照社会学理论,社会是人类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社区则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的微观构成要素。社区通常是指人们居住在某一地域所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构成了和国家与政府相对独立的一种自治性主体,国家离不开社区,社会也离不开社区。没有社区就都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从教育的角度看,发展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奠基工程。
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组织形式,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是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的组织。基本含义包括:是学习力很强的组织,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是创新能力很强的组织,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是员工能活出生命意义的组织,能让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更理想的组织,并于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练》。
学习型组织不仅存在于企业,也广泛存在于社区,作为不断发展中的社区,也需要有新的发展动力和思维,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因此,一方面,学习型组织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是社区教育通过学习型组织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在社区教育中,可以加强人的学习,促进学习组织的创建。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以社区成员为教育对象,以实现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目的的区域性教育活动,也逐步成为一种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而言,一个人接受教育可以用三个“必”来概括:第一阶段是从小孩、小学生到大学接受教育的“必经”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必须”的学习阶段,就是一个人走上社会,还必须继续学习。第三阶段还有一个“必要”学习阶段,老年教育。我认为,从必经到必须到必要阶段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三个阶段,这对人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全方位进入了我们生活的版图,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社区文化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笔者认为,终身教育要落实,它最主要的落在社区。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架起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之间的桥梁,用社区的资源来满足社区的需求,社区教育要把社区变成居民的家园。因此,居民通过社区教育来支持终身学习,提高自己对人际关系的认识。那么,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比较理性、比较宽容,也就可以构建和谐的关系。
社区中存在形态各异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社区的各自特征和价值。多元化总是优于单一化,因为多元化包含了各单一化的优点,而避免了它的缺点。社区多元文化的繁荣,既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传播,更可以通过教育来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教育在文化繁荣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能动作用。同时,社区文化的多元,也需要教育来进行交流,使各种社区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实现文化的多元价值。
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教育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但是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而且是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阵地。在社会发生转型、各种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今天,更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示范、辐射、渗透等机制,促进社区居民更新思想观念和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扬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奋斗精神、节俭精神、谦和礼让等传统美德,净化民风民俗。这些,都可以通过社区教育的共同学习不断提升。
[1]鲁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成人教育,2011(01):5-11.
[2]谢国东,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陈乃林,等.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楼一峰,等.创建学习型城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25.
[6]朱新均,等.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子课题报告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5.
[7]宋亦芳.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60-65.
[8]孟凡华.从实验到示范:社区教育实现新跨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0(36):35-37.
[9]李荟,陈龙根.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社区教育资源配置主体与实现机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