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慧
2010年7月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今后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在这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下,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成为各地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抓手。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新模式代表,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2]。它以职业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投资,政府支持、指导和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办学、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国国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职业教育园区有:苏州国际教育园区、盐城高职教育园区、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无锡职教园区、扬州大学城(以高职教育为主);海宁市教育园区、广州高职教育园区、内蒙古高职教育园区等十多个。武汉、西安、成都、开封、包头等地都在规划和筹建中。
我国职业教育园区的集聚模式可以分为:市场推动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混合作用模式[3]。在我国,由于受到意识形态、教育管理体制与政府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市场推动模式形成的职业教育园区较少。已投入使用的十多个高职教育园区大部分是基于政府主导模式形成的。由市场、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推动形成的混合作用模式以常州职业教育园区和宁波职业教育园区为典型代表,并在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
根据高职教育园区的形成动力机制,高职教育园区的集聚类型在理论上分为以下几种:教育资源指向型集聚、经济发展需求型集聚、政府规划引导型集聚。教育资源指向型的高职教育园区一般具有职业教育优势明显、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专业化市场成熟、交通运输较为发达等形成基础;经济发展需求型的高职教育园区通常出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较发达、开发区较多、专业化市场成熟、高技能人才需求增长的区域中心;政府规划引导型的高职教育园区通常具有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政府决策占主导地位、财政投入力度较大、处于城际边缘的特点。
从目前高职教育园区发展的实践来看,大都采用区域整合与行业整合两种管理模式。如江苏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打造的是区域整合模式,该模式侧重于院校资源共享,主要是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平台、管理平台、校企合作平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5所高职院校在物理空间的集聚,实现了校际之间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协同效应,在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行业整合模式是以行业内的龙头职教院校或龙头企业牵头,将行业内的企业和职教机构组织起来,实现职教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整合,该模式首先侧重于校企联合,其次才是校际资源的整合。
总体来看,当前对职教园区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研究视角较为单一,都集中在某一特定维度探究,没有从整体视角考虑,研究成果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关于职教园区研究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对策研究也往往缺乏操作适应性。
天津海河教育园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和天津市科技研发创新示范区。园区位于海河中游南岸,坐落在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城”间的核心区域。园区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办学规模20万人,居住人口10万人。园区分为高职园、高教园、高研园三大部分,共分三期建设。一期高职园内5所高职学院和2所中职学校已于2011年4月入驻开学,二期工程已启动,预计2013年秋季投入使用。各职业院校可以共享公共图书馆、公共实训中心、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和酒店等公建设施[4]。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内的各职业院校分别划归不同的行业部门,因此属于政府和行业主导型职业教育园区。海河教育园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和天津市科技研发创新示范区。园区位于海河中游南岸,坐落在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城”间的核心区域。因此,从园区类型来看,海河教育园又属于经济发展需求型园区。自2011年4月2日海河教育园正式开园启用至今已运行一年多的时间,园区已经开始发挥其国家高等职教改革示范区、滨海新区高等职业人才与科技研发重要输出基地、海河中游开发的强力引擎、津南城市品质提升促酶的主要职能,兼具了行业整合和区域整合的双重功能,初步形成了“城校互动发展,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结合目前海河教育园的运行情况,我们发现园区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海河教育园区进驻的院校地处一处,但由于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存在多头多元管理、职责不明、管理缺失等问题和困难,统筹管理难度较大,难以形成适合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园区还存在管委会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委会与院校之间关系不明晰,园区日常管理事务与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问题的管理权责尚未理顺等问题。
园区共享机制存在较为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共享理念还不成熟,思路不明确;二是共享内容匮乏,形式单一。尽管园区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共享范围较为局限,仍停留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课程上,共享内容和载体都比较单一;三是资源共享利益冲突,缺乏指导、规划。园区中院校办学主体、规模、类型不一,各有所长。同一层次的院校必然在生源、师资、经费等资源上形成竞争,而不同层次院校难以找到适合的合作平台。
园区内的公共实训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竞赛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非竞赛期间,场馆闲置时间较多,利用率明显不足,缺乏场馆使用的有效规划。
园区通过一系列的就业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这仅仅是外在环境的创造,各院校与企业对接的机制模式仍然不完善:第一,“招工(招生)―实训(培训)―用工”人才培养流程中各阶段衔接还处在摸索阶段,存在订单式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能灵活挂钩的现象;第二,对于毕业生本身素质的培养还不是很到位,一些毕业生存在工作之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离职的情况。
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现在集约化已经被更多地运用于经济以外的其它领域。集约化管理是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从全球趋势看,集约化管理是提升运营效率和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1年12月印发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试点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海河教育园区“学校集中园区,专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学生集成培养”正是以集约化管理为基础的。因此,建立集约化管理体制是实现园区建设目标的基本保证。海河教育园区的集约化管理要以内涵增长为基本特征,依靠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集约化的新型管理体制,首先要理顺政府、社会、市场和海河园之间的关系及园区内部各院校之间的关系,赋予各主体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使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次,要健全海河教育园管委会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作用,明确各部门的具体管理范围和工作内容,发挥管委会在场馆日常使用管理和共享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作用和能力。
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大量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这种作用会产生整体效应,使得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应用协同理论的方法,可以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类比拓宽于其他学科,为探索未知领域提供有效手段,还可以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根据协同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海河教育园作为整体,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开放性的系统,园区内进驻的职业学院各自运行,构成整体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在园区发展过程中,各个院校内部的发展以及相互关系都影响和制约着整体海河园区的变化趋势。根据园区内职业院校的需求为依据采取措施,相互协调,减少内耗,实际上是园区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如从职教园区的外部需求等方面采取措施,发挥园区整体功能,可以作用于各个子系统提高园区内职业院校的运行效率。
建立协作的发展机制应当要引导各驻园院校适时组建若干专业集群联盟,共同协调和共享各校优势教育资源的运用,协调和管理园区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要完善和强化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协作机制,并据此开设相关课程,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知识与求职技能,让学校和学生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宏观发展以及人力资源需求的微观动态,培养学生正确的求职态度。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至少包括三个层次,即组织模型和众多组织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和范围经济。聚集经济是由外部性所引起的,表现为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平移,外在经济使长期总成本曲线向下平移,成本得到节约。
通过规模经济理论,我们可以了解海河教育园的潜在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职业院校通过聚集形式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必然是由于园区内院校规模扩大带来的产出效率的提高。具体可以表现为:校园的数量与规模、院校的办学能力、院校间的相似程度、院校间的相互依存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能力;实现职教资源的整合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职教与区域的双赢发展;通过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有形与无形教育资源等方式使职业院校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生产要素进行实习实训活动等等。
实现园区的规模经济,扩大办学效益,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完善的园区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障园区内各系统、各部门的运行与发展,保障园区与区域职业教育、区域产业发展的协调。实现园区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培训培养合作,遵循优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园区内各职业院校的比较优势,打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割的无形壁垒,形成职教资源跨校互补共享、学生学分跨校互认互通、学生培养跨校互读互训、教师教学跨校互教互动、校企合作无障互助双赢的新形式。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共享资源管理,妥善处理好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的利益关系,为共管奠定基础。
在共管、共享的基础上,各院校还需要集中发挥各自长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避免专业设置趋同,形成专业渗透,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共同体,扩大除公共实训以外的共享资源的范围,通过共享发挥功能、提高园区使用效率。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 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 l.
[2]马正星,殷隽.武汉城市圈中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23-25.
[3]曹叔亮.论高职教育园区的集聚效益∶模式、类型、机制及影响因素[J].职教论坛,2010(01)∶39-41.
[4]天津海河教育园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 10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