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宏 冯光灿
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普及和共享,教育部2011年发出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通知(以下称开放课实施意见)。这是国家指导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指导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举措。开放课属于尊重事物,如何建设、如何开展,各高校都在探索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开放课源于国外,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开放课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形成一股热潮,并迅速传播开来。
我国从2010年开始,除引进国外名校的开放课以外,一些高校也开设公开课向社会开放,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会群体以淘课形式,享受部分高校的公开课。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精品开放课建设实施意见”,各高校积极响应,中央财经大学于2012年1月发出通知,启动开放精品资源课程申报工作,浙江工商大学在2012年3月启动精品资源课申报工作,开放课建设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始兴起。
在搜索引擎和国内各大文献信息数据库中,以“开放课”、“公开课”为关键词搜索,检索结果中,报纸消息报道和中小学公开课建设论述较多。高等院校的开放课建设在2007、2008年有一批以介绍加评议外国外开放课的文章发表,如王龙、秦丽娟、冯瑞、贾义敏等撰写的论文。研究开放课的论文在2011年开始出现,其中有一些有研究深度的论文,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 “中国传统哲学通论”视频公开课建设经验与体会,如浙江大学王进中的文章等,但仍以国外开放课对我国的启示研究为主。使用万方数据的知识脉络检索查看公开课、开放课的研究趋势,数据显示,研究曲线平直,从2006年开始有缓慢上升,2010至2011年曲线稍有抬升,证明研究处于初期阶段。
从各校主页发布信息对开放课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目前已有或在建的开放课,各校作法,均只选择少量课程作为试点进行,类型上以公开视频课为主,学科上以人文社科为主,课程学时数均较精干,辅助学习平台、互动交流平台建设滞后。本科院校处于建初期阶段,较领先的如中国人民大学,他们将开放课分成二部分,一是主要学习资源部分,由授课的音视频资料、相对应的文字资料、同步演示的动画等组成。二是课程大纲、例题分析、背景资料、相关案例、参考文献、模拟试题等练习、自测和扩展学习的辅助资料。个别学校如某交通大学仅选择一些课程的绪论做成开放课,无真正使用意义。
而高职院校建设情况滞后于本科院校,但已有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始动员布置此项工作。
开放课的利用情况目前只有点击数作为依据,但许多点击只是出于新奇,并非出于学习目的。课程效果目前无可靠的事例、数据佐证,其社会影响、知晓度也有限。所有的这些均表明,开放课建设在我国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尚无成熟的做法、经验、成果面世。
虽然开放课建设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更为滞后,但由于高职教育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办学理念,校企联办、区域联办、厂校合办的办学模式,满足社会需要、企业用人需要的办学目标,使得高职院校开展开放课建设具有先天优势,高职院校应该、也能够在开放课建设上作出成效。笔者在对高职院校开放课建设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看法和思路,与同行共同商榷交流。
精品开放课与开放精品课虽然只是词语顺序的差异,但含意却不相同,多年的精品课建设和丰硕的成果,使得人们惯于精品课的做法和思维,这一点在开放课建设中必须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以保证精品开放课不变成开放的精品课。
开放课实施意见中指出,开放课分为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是在精品课基础上,进行转型和升级”。
开放课是国家精品课的转型和升级,是在原国家精品课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的新课程。精品课代表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二者的区别首先是面对的对象不同,精品课主要面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开放课面对的不仅是学校师生,更有广大社会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对象,在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关心的是教学设计、教学技巧、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组织等,使用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在校学生学习,有时间上的保障,有教师按大纲要求的规范有序的教学、考核,有约束的学习,学习的目标是完成学业。而社会学习者的生活、工作环境不同,需要的是自主学习,高度自由的学习,学习的目标是充实提高,学习内容非常有选择,学习方式上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不同的学习群体,不同的学习目的、方式和要求,使得在精品课基础上产生的开放课必需重新定位、调整、转型和升级,以适应新学习群体的要求,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开了之,这一点在开放课建设过程中要一直保持清醒的认识。
“转型和升级”,要明确转型转的是什么,升级升的是哪些。转型,是由于课程服务对象的变化,必须做出的相应改变,变精品课的以教学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变精品课以学校师生为学习对象,转为所有学习者为学习对象。变精品课以教学为主,转为适应学习者为主。这个转型的核心含义就是以学习者为核心进行开放课建设,基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结构、内容、手段处理、资源配备、讲授方式上进行转型,在教学手段上、开发技术上、教学内容上转换角度重新设计。如精品课教学文件较多,学习内容不完整,不方便自主学习。再如精品课严谨有余,风格呆板冗长,而适应社会学习者的开放课,以快乐学习、趣味学习、快速学习吸引社会学习者,因此需要在深入了解各种社会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形式和手段上转型。
升级,开放课是在精品课基础上进行升级,由于精品课建设中尚有许多遗憾之处,需要补充,如精品课建设有重建设轻利用,建成即废弃现象,开放课建设要从制度上引导,以利用情况、社会评价作为验收和评价指标,引导建设重心放在实际效果上来。再如精品课大多互动性不足,需要利用新的技术,开发更好的学习平台补充加强。所以,这个升级,应该是在继承和发挥精品课高质、先进的建设成果基础上,弥补其存在的不足和学习对象转变后的不适,进行的补充、更新和升级,而不是放弃原有成果另起炉灶。
设计中开放课多由三部分组成,开放课学习内容部分由文字资料、授课音视频资料、同步演示的动画及其它媒体资料构成。辅助学习部分可包括大纲、例题分析、背景资料、典型案例、参考文献、模拟试题、学习游戏等,供学习者自测和扩展学习者使用。共建共享部分包括自由讨论区、开放式课程资料库等。
学习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从感知到联想、想象,经过思维、记忆,迁移等几个步骤,是按一系列进程,科学组织有序进行的,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一进程,教学设计很关键,要使得学生将这一进程完整,需要有较好的控制和吸引力。课程内容紧紧抓住社会学习者关心的问题、迫切解决的问题、热点问题、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也是在校学生需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调整、充实课程内容,让他们学有收获,吸引他们接受和利用开放课。
教学方式要适应社会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式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学为中心,按步骤固定有序的知识传授,为社会学习者需要的自主学习、灵活学习、按需学习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他们的特定要求。同样需要精心设计。
教学手段上,鉴于于社会学习者存在着学习状态易受干扰、学习缺乏连续性、学习注意力分散、时间散碎等现状,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开发辅助学习系统、教育游戏等,以情景式、角色扮演式、体验过关式,集知识、趣味于一体,改变呆板的说教、被动的听看方式,在轻松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和检测等能有效的吸引学习者的方式,让课程更具有吸引力,让学习轻松、有趣。
营造参与式学习环境达到共建共享,如建立交流互动平台,开放课程资源,借鉴维基方式,人人都可参与课程建设,学习者可自由的添加案例、发布问题、讨论解答等,成为课程共建共享者,教师负责审核、修改并给予一定的评价或者说明,对不准确、不完全、巧合性、偶发性、局限性加以说明、引导,保证共建质量。建立课程微博,以方便讨论交流等。课程的设计是达到建设目标的最重要环节,这个设计应吸纳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包括学生和社会学习人员。
开放课程建设,属于开创性建设,必须深刻理解教育部通知中对开放课的定性、定位和要求,在观念上,教学模式上、内容上、手段上创新,以开放创新为建设主旋律,吸引学习者快乐、轻松、有趣、自主的学习。
观念和意识上的创新,突破学校小课堂的观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社会大课堂,是广大社会学习者而不局限于学校。不仅要有传播手段的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更要创新,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节奏,知识单元的划分,知识内在衔接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调整,课程要能快速的切入学习者的核心需要。
改变精品课教学的节奏和直线式授课,为节点并行式教学,即从一个知识节点到下一个节点间,提供多条不同广度、深度的学习路径,可进、退、出、入、转、跳,让学习者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和途径,随时进退、切换,围绕各知识点,设计平层拓展包围和纵向立体交互的知识多维空间,供学习者选择拓展知识或深入学习,形成高度自由、便捷、灵活、可变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时时长,以适应社会学习者学习时间不同、学习时间碎片化等情况下的学习,给出多变的课时时长,如详细、标准、精练几种类型供选择。精练课程内容与课时时长配套,配套辅助学习资源也是同样。
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引入最新潮流技术手段武装教学,以适应社会学习者如引入移动学习,以适应学习者的碎片时间要求。建立辅助学习系统,大胆引进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如集学习游戏系统、学习检测系统、学习交流系统于一体的学习平台,改变呆板的传统教学,让课程生动、活泼、有趣,吸引学习者。
建立学习群体长效追踪机制是开放课建设质量和实际效果的最佳保障。追踪学习者的需求变化,详细了解和汇总分析社会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如学习持续时间、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理解、掌握、寻找答案的心理耐受时间。追踪知识需求动态变化,各时间段内关注和需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来进行课程设计、调整课程内容。学习群体不仅是社会学习群体,还包括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转变为社会学习者在校学生。
建立学习群体的全面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掌握学习群体的情况变化,预测学习需求变化,先期进行课程调整和内容补充,有了这样的追踪机制,开放课才能如同有源之水,保持长久鲜活生命力。
与普通课不同,开放课面向社会,它需要主动的宣传,需要寻找和发展自己的学习群体和空间,需要放下身价,主动的深入到企业、行业和社会中宣传,应借鉴一些营销手段推销课程,建立自己的学习群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共建共享核心,让学习者参加课程建设,让人们知晓、尝试、吸引、受益,成为课程的利用者和建设者。让社会形成一种理念,开放课是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开放课是人人都可以充当学生和建设者的课。
开放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多问题、做法正在探讨中,一些已经着手进行的工作也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高等教育负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的责任,开放课建设正是履行这一责任的具体体现。
[1]周文元.基于资源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
[2]汪琼,王爱华.推倒大学的围墙[N].光明日报,2011.
[3]冯瑞.世界名校开放课热潮对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