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格本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3-08-15 00:51
职教论坛 2013年24期
关键词:专业课人格理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职教育逐渐摆脱了“知识本位”的藩篱,“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一度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突出的“工具性”特征和“功利性”本质使其弊端日益显现且遭到人们的质疑。在当今注重个体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中,高职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和培育“合格公民”的理念得到了强化,给高职“人格本位”的教育模式登上教育改革舞台提供了契机。本文聚焦于课堂层面,旨在通过微观而实然的研究分析,以专业课教师的视角,探寻高职人格本位教育切实可行之路。

一、高职人格本位教育的起源及内涵

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人格主义教育学,它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格应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最早提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完美人格”当属瑞士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裴斯泰洛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主张把 “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也纷纷将人格本位作为本国的教育理念。

美国劳工部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提出,未来的劳动者应打好三种基础(基本技能、思维技能、个性品质)和具备五种技能(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系统看待事物、运用技术)。他们认为在信息时代,知识和能力已经不再是个体制胜的法宝,提倡“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在强调做事的基本能力的同时,更强调做人的基本道理。

日本于1986年在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审议通过概要》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形成”。《日本教育基本法》明确规定,“教育首先必须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强调教育追求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的创造,人格本位理念是日本教育的主导思想。

“人格本位”教育思想强调独立的人格价值,主张自由发展的人格特性,认为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但是,当时深受“知识本位”困扰下的职业教育,对于能有效克服其弊端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更易于接纳,因此人格本位这种过于先进的教学思想并没有成为当时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当社会发展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当“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时,“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回归,并促进教育与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融合是应时之举。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受社会经济的负面因素、社会文化的剧烈嬗变以及信息网络的迅速普及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受到极大冲击,造成他们普遍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消极、心理状态失衡以及意志品质薄弱等等。[1]这样的群体不仅就业难,而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更难,同时,作为一个完善的“人”,其人格的缺失更是影响其终身发展的“短板”,因此主导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当然要洞悉这些问题并顺应形势。显然,面临这些问题,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已显得苍白无力,人格本位的教育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得天独厚之处,并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人格本位在“能力本位”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又历史性地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完人教育”、“完美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等教育理念都是人格本位教育的体现。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中融入了多种边缘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研究教育的普遍规律和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新理论,为优秀人格形成和人才成长寻找一种科学而合理的途径,为从更深层次认识个体人格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形态之间的关系等提供新思维。

学者高德胜早在2002年就指出了人格教育已经在美国回潮。“人格”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掀起的改革浪潮,更是全球化教育发展的趋势。正如学者张晋所认为的: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繁荣发展,就必须构建能够体现、探寻人的本体存在价值意义的模式[2]。华东师范大学的邓志伟先生早在1998年就在“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的方向——兼对能力本位的职教体系的质疑”一文中阐述了“面向21世纪,任何教育,毫无疑问地,从能力本位论走向人格本位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

尽管人格本位教育理念是未来教育的方向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肯定,但究竟什么是人格本位教育却见仁见智。首先,“人格”一词的含义极其丰富,且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解释。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意是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形容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而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4]。从该释义可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人生观价值观,中到能力道德,小到个性习惯,无所不包。且无论哪一点都对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是体育,二是智育,三是德育,四是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5]由此看来,人格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也有学者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现在的一切和他对自己将来的一切希望”[6];“人格是人的多重因素的组合体”[7];“如果人的价值生命是人之为人的标志,那么人格便是人的价值的现实实现”[8];“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潜在能力、尊严等方面的总和,反映了一个人在心性、才情、人品等方面的综合指数”[9]。可见,学者们对人格的表述有着不同的角度,且对人格的内涵的看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都表达了人格是个体独特个性的意思。

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即人的品德。品德是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向个人内在心理的转化,是道德规范在个人伦理行为中的实现。从品德(道德人格)与人格(心理人格)的关系看:“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思想自我,是一个人的长期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品德则是一个人的道德人格,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10]一句话,道德人格是社会外在道德规范的个体心理内化。本文所探讨的人格本位教育主要也是指的道德人格。人格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状态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遗传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它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人格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性、主体性、历史性和个体性。毫无疑问,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品格、荣誉和尊严等人格特质在国家、民族形态上的表征就是国格,就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11]。

人格本位是一种教育理念,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健全人格的教育。它以弘扬教育的人文精神作为观察和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将提升精神境界看作引发激情,调动智能,增强生存能力的动力源泉,陶冶健全人格、滋养人性,塑造有积极向上价值观、吃苦耐劳、勤奋学习、极富社会责任感、有团队合作精神、诚信的现代中国人格的社会公民。在这个人格培养目标中,民族精神是根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12]。

人格本位教育思想要求高校德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的大学生。民族精神是现代中国人格的根基;社会责任、自强、诚信、团队精神是现代中国人格的基本素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的有效途径。有学者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任务是,养成他们“知荣辱、勤操守、乐进取、勇担当”的良好人格,形成“诚实守信、勤奋好学、自尊自强、明理宽容、勇于创新、关爱他人、报效祖国”的行为取向,以不断提高其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11]。

二、人格本位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的必要性

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德”是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是人才的灵魂,是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原动力,为人才之根本[13]。

针对人格本位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面临我国高职学生就业难、职业发展后劲缺失的状况,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认为,纵观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不同模式,不难发现,学习化社会呼唤“人格本位”的课程意识。“学习化社会”强调个体的“学习机会”,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则要格外关注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德国职教课程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美国强调职教课程以完善个体劳动者人格、提高个体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的改革,其实质都是试图用“人格本位”理念来充实与完善“能力本位”课程观念与模式。之后,关于人格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认可。

(一)研究的应然状况

我国近些年来的这些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人格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使得人格本位概念的内涵越发清晰。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很多策略和建议,其中对于改革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一些策略建议,可以梳理总括如下: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通识课程比例,加强人文教育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多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强化专业素质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14];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15];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加强校企文化合作;其中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倍受研究者们的推崇。

(二)贯穿的实然分析

然而,总观这些研究,多数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和研究,提出的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的策略建议,也还是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范围涉及广泛,真正要操作起来实属不易,而且在实施中要掌握好度,否则会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这些策略建议探讨的角度,只是符合了人格本位教育改革的应然状况。

那么在我国人格本位教育改革初期,要进行高职人格本位教育改革的实然路径是什么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专家潘懋元教授认为,高职年限较短,技能培训任务重,应该少开或不开专门的通识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16]。而学者孙晓玲、郑 宏也认为依据高职教育的现实状况,“通识化”并不值得提倡。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改革思路,可以考虑从微观出发,从职业教育最重要的阵地“专业课教学”出发,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出发,对专业课教学中的贯穿路径进行探索,这才能顺应当今我国高职人格本位教育的实然状况。

学生是现实的、鲜活的生命体,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内在的需求。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给顽皮学生以感化,给自卑学生以力量,给胆怯学生以激励,给智弱学生以智慧。所以,对待学生教师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课堂教学中渗透着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这样师生双方的生理和心理也都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都能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有条不紊地教和学,从而促迸教学相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11]。显然,人格教育应当融于教育的全过程。

三、人格本位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贯穿路径

根据上文分析,在当前我国高职的现实条件和状况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将人格教育渗透于专业和专业基础课中才是可行之道。在对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解构的基础上,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维度来探讨人格本位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贯穿路径。

(一)教学目标:清晰呈现人格本位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17]。这里所说的行为改变包括知识、智力、情感、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18]。可以说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统领”,是教学的总思路。“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而依照“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倾向于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因此,以专业课教学为主的高职教育教学,必须重视专业课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以体现人格本位的教育内涵。

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格本位的教学目标是实现人格本位教育的有效途径。俗话说,“有心种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空洞说教起不到效果的地方,专业课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时刻不忘教会学生做人。是否“管教管导”是教书匠和真正的教师的分水岭。在这方面,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的老师藤野先生堪称典范。藤野先生检查鲁迅的讲义时,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有一次他看到鲁迅画的人体解剖图的一条血管移位了,便将其叫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件事给鲁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其实,在高职教学中,类似于藤野先生这种通过教学对学生人格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事例到处可见,只要做个有心人,就时刻可捕捉到机会。

比如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作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与乐趣,通过板类零件的实体造型,将本课程与专业的其他课程相结合,培养严谨的专业思维习惯,通过两种开通孔方法的对比,体会不同的方法带来不同的工作学习效率,从而增强高效率的工作职业意识等。

又如,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要告诉学生:用过的有毒、有害化学废料不能随便倾倒在水池里,一定要按照规定倒入专门盛放实验废料的垃圾箱内,或者将其处理后成为无害物质再进行丢弃。以此提醒学生要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意识。

再如,在医学或生物实验课上,对于实验前后的小动物,教师可启发学生的爱心,告诉学生要善待它们,即使要处死的小动物,也要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千万不能虐待它们;对于死去的实验动物,应当本着感谢它们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初衷,好好地埋葬它们,并给它们树立一个小小的墓碑,并献上一支小白花,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学生内心的恻隐和仁爱之心。

还有,在汽车维护的专业课上,教师讲到更换刹车片内容时,可给学生讲“最美司机”吴斌的故事。公交司机吴斌在驾驶途中,被对面驶来车辆上弹出的刹车片击中肝部,仍强忍着剧痛,将车辆开到安全处,刹住刹车,保证了全车人的生命安全。通过这个故事,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吴斌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告诫学生在更换车辆配件时,万万不能用劣质的零配件,这是关系到人命关天的大事,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和做人的良心。

另外,在法律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教学生背诵法律条文,而是结合实际案例,将社会上发生的判决后在社会中引起反响和争议的案件,如彭宇、许霆等案件让学生自己讨论,引导他们运用学过的法理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案件的判决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培养学生忠于法律,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权势的秉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目标巧妙地溶于知识传授的目标之中。这样的教学目标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将人格本位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教学目标当中,是高职专业课教学中人格本位教育贯穿的首要路径。

(二)教学方法:无痕嵌入人格本位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既然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融入了人格本位的教育内涵,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抓手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将人格本位的教育思想进行嵌入,而且这种嵌入是一种有心无痕式的嵌入。那么怎样在教学方法之中进行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的嵌入呢?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来探讨。一是广义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作风是否民主、个人言行举止、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这些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意志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广义的教学法主要指教师个人品质、修养和风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句讥讽的挖苦、一个善意的微笑和一个不经意的小故事等等,它们有时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例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其中学时代的数学老师所讲的一个数学小故事,引导他走上了终身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你把学校教的东西都遗忘了,留下的便是教育。可见,潜移默化教育的力量有多大。

二是狭义的教学方法,仅指教学法技术层面的内涵,比如教学的程序、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的应用等,这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养成学习习惯等至关重要。比如在高职的一些理工科专业中,常常用到尝试教学法。这种尝试教学法,往往是基于高职学生理论成绩平平而实操能力却较强,以及他们喜欢猎奇的年龄特点的情况。他们在尝试中会有成功,也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种亲身的尝试经历,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也能增强他们的抗挫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一次一次尝试中,他们能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也就掌握了“点金术”,摆脱了依赖式的学习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人格。这样,人格本位的教育思想就内隐于其中了。近年来,国际上还流行一种叫做“混合教学模式”或“混合学习模式(Blended Learning)”的方法,它是将多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优化组合,寻求最佳效果,其主要特点是将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和学生在线自学(Online Learning)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习惯,同时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此外,蒙台梭利的启发式教学和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抛锚式教学”等都能很好地与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相兼容。毋庸置疑,在教学方法中融入人格本位教育的理念,是高职专业课教学中人格本位教育贯穿的重要路径。

(三)教学过程:全面渗透人格本位教育元素

正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中体现的。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人格才有其本身的意义。单纯存在,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的人,其人格的意义则很难体现”[19],所以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也必定体现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之中。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因此,人格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

课堂是学生知识、能力以及人格成长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渗透贯彻人格教育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精神、公民素质,通俗地讲就是“修养、教养、涵养和素养”,教师可以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形式最典型的就是师生互动,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违背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提问,不仅可以深化知识和提升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情感和意志,引发他们独立自主式的探究学习,从而推进学生的人格逐步发展和趋于完善。因此师生互动不仅可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更可以在互动中渗透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对于身心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职生来说,他们与教师更能倾向于形成一种平等、自由而宽松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对于高职学生人格的教育更为有利。所以,只要教师抓好课堂互动机会,与学生交流适宜、激发问题恰当,他们是能够收获信息并及时给予教师反馈,从而达到人格本位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课堂与教师互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从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对老师的论点提出质疑,而这些问题也许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他原先知识的缺陷或人格的不够完善,那么教师就紧抓机会进行实时地纠错和引导。这样,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了。正如,苏格拉底就经常和他的学生在问答的过程中让学生明辨是非,掌握真知的。当然,在课堂互动过程中进行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渗透,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极高。

因此,对于伴随课堂始终的师生互动,将人格本位教育的理念及时、适度地进行融入,是高职专业课教学中人格本位教育贯穿的主要路径。

(四)教学反思:自我评价人格本位教育效果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做出新计划和行动,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为目的[20]。人的人格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效果并非短时期可以看出。因此,对于人格本位教学的效果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教师的“慎独”,即教师凭着良心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自我评价,这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很高,这在上面第三点中已经进行了论述,在高职师生互动中进行人格本位教育的渗透,教师难免会出现不能及时和准确把握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情况,那么教师课后的及时反思便是有益的弥补。只有及时反思,才能最终实现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

另外,要保障人格本位的教育持续发展,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反思,而且必须及时反思和经常反思,保证时间及时的同时也要保证反思的质量和系统性。因此教师要经常性进行系统的反思,并使之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只有如此,高职人格本位的教育模式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因为学生完善人格是建立在教师完善人格的基础上的。因此,伴随着课堂始终的教师互动,将人格本位教育的理念及时、适度地进行融入,是高职专业课教学中人格本位教育贯穿的有益路径。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仅仅需要开发智能的人,学生在学校主要是接受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现代高等教育则强调良好的智能必须同良好的情感和品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在专业与专业基础课中渗透人格本位教育是符合实际的。其实,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每个环境都可渗透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利用一堂课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刻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本文探讨的只是冰山一角,只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还需说明的是,要使得人格本位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得到有效贯穿,必须要有其支持条件:一是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构建人格本位教育的大氛围;二是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重构。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集多方之力并通过长期艰苦努力方能达成。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能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1]钱国军.高职生的人格缺失及其成因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1).

[2]张晋.基于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初探[J].职教论坛,2006 (09).

[3]邓志伟.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的方向——兼对能力本位的职教体系的质疑[J].外国教育资料(沪),1998(01).

[4]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修订版)[M].商务印书馆,2005.

[5]蔡元培.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说词[J].教育杂志,1920(13).

[6]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4.

[7]陈秉公.中国人格大趋势[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45.

[8]余潇枫,张彦.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

[9]张晔,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10]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4.

[11]庞跃辉.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7,11,175.

[12]李红.论人格本位理念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0).

[14]李铁莉,王永强.以专业教育为依托点的大学生人格塑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2).

[15]张莺.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06).

[16]孙晓玲,郑宏.高职“人格本位”教育的“职业人文”路径初探[J].职教论坛,2010(04).

[17]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5):23.

[18]索桂芳.论课堂教学设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4).

[19]张华,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1.

[20]刘艳.唤醒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38).

猜你喜欢
专业课人格理念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