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秋
交际教学法的核心观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成为了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调整了对语言技能的要求,突出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高职院校的性质来看,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对其将来业务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行为。将这一概念置于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中,我们则应该这样理解,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交际一方的输出,还必须有另一方的输出。因此,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既能了解且熟悉对方文化,又能详尽地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文化,才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随着交际教学法在国内的渐次推进,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以高职英语专业为例,几乎全国所有的高职院校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或者《英美文化概论》等课程,试图从文化的宏观与微观方面着手,从文化的繁杂定义到带有民族特定意义的身势语(body language),从英美国家的地理概况、历史发展脉络到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特定文化词汇,系统而又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英语文化,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实现跨文化交际。
不可否认,这些系统而又专业的学习在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起着十分必要的作用,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着严重失衡:师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十分重视,而对母语文化却相对淡漠。早在1996年,李岚清同志就在外语教学研讨会上指出,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不知道如何回答外教提出的如此简单的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你们早餐吃什么?)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 “稀饭、馒头、豆浆、油条”,但是学生们对于西方人吃什么的英语表达却很流利。邓文英(2005)、张蔚(2008)、李春晓(2008))分别对英语专业教师、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特色的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试者都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因此,才有了在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中,有英语专业的学生将彰显中国民族精神的名言“富贵不能淫”翻译成“be rich,but not sexy”,才有了将家喻户晓的经典川菜---麻婆豆腐的菜名翻译成 “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这样让人贻笑大方的例子不胜枚举。试问: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样的翻译能准确地向对方传递中国文化的意思吗?能够让对方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吗?能够将有着几千年优秀历史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吗?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也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西方的圣诞节(Christmas Day),情人节(Valentine’s Day))的表达或是由来都了然于心,对于很多英语文化典故也能娓娓道来,而一些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如清明节 (Qingming Festival)、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或是一些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能够用英语介绍出来的就不多了,即使是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在这方面的表达也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生本就对中国文化缺乏应 有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们来说,“表达中国文化的最大难度在于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及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1],故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母语文化失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1.从教师方面看。教学活动涉及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引导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学习观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观。但纵观当前高职英语教师队伍,虽然他们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语言造诣,有些还有在国外生活、工作或是学习的经历,非常熟知异国文化,能够较好对向学生介绍英语及其文化。然而,就母语文化来说,有多少人掌握了良好的母语文化知识?有多少人对中西文化有一定的比较研究?更重要的是,在英语教学中,有多少人具备向学生介绍母语文化重要性的意识?有多少人在课堂上以目的语讲授过中国文化?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自身母语文化意识淡漠,母语文化偏废是造成教师不能很好担当文化教学中母语学习引导者的重要原因。
2.从学生方面看。学生从出生起,便时刻处于母语文化的氛围之中,并从各方面受到母语文化的潜移默化。在基础教育阶段,还要专门学习语文这一课程。但是,受历史因素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英语的重要性,有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所谓的“双语”教育,故而在学生们心中,母语与英语,孰轻孰重,自是了然于心。态度决定行动。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学生在英语上所花费的时间与功夫自是多于对母语所花费的功夫。“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身处母语环境下的中国学生怠慢了母语的学习,对母语文化的精髓浅尝辄止”[2]。更有甚者,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会鄙弃母语文化,感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基于此,教师若在课堂上继续忽视母语文化,而一味地导入目的语文化,长此以往,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导致学生的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水平的下降;且还会进一步加深学生之前对两种文化的看法,影响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学习。
3.从课程设置与课本内容看。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中,语文随着高中毕业便告一段落。大学语文课程是由学校自行设定,开设大学语文的高职院校本就不多,而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的学校更是少见。由于语文课程在学校整体教学中不占主要位置,很多开始语文课的学校甚至大多采取外聘兼职语文教师授课的做法。相反,英语课却是从初中开始 (有些经济发达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英语考试更是与入学、评职称等紧密挂钩。而学生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几乎全是介绍英语文化,很少或者几乎是从不涉及对中国文化的介绍。故而,母语及母语文化从内容上被边缘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但关于文化对民族与个体的作用,大家的观点却是惊人的一致。从民族高度讲,母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识,是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若是没有自己的文化,必定会走向灭亡。二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三省的学校中推行奴化教育,强制推行日语的学习,禁止汉语的教授,其目的就是借由日语语言与文化的输入,从思想上消灭汉民族,由此可见母语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从个体角度出发,文化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而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前的历史沉淀,很多宝贵的思想,如“和谐发展”观、“仁爱”意识等已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因此,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有助于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多学习优秀的文化思想,除了能够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还对个体思维模式的构建、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有着正确母语文化观的人,一个有着浓厚母语文化底蕴的人,一个有着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必定能够能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必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偏不倚的将母语文化介绍给整个世界。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由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与由文化、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软实力”组成。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文化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根本,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母语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正是如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既要尊重他国文化,更要大力推广中国文化,以扩大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这两种作用分别被称为母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作用。长期以来,外语界一直在研究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认为母语文化会妨碍学生对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在语言学习上对目的语与母语的态度。然而,翻看中国文化史或是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贯中西的大家,如王国维、胡适、许国璋、杨宪益等,他们既 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又在英语方面有着过人的造诣,写下了许多让中西方读者都为之赞叹不已的经典文学作品。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及很多英语教师也发现,比起那些母语相对较差的同学,母语文化掌握较好的同学,在学习英语或者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表现都更为优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母语文化的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英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反而能促进他们对此的学习,并能使之更好地掌握英语及其文化,最终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针对外语教学中母语及其文化的重要性,克拉姆契(Kramsch)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经指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
在当今全球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加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学习,提高高职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已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高职学生的母语文化水平,尤其是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
首先,教师与学生都要提高自身对母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要时刻牢记母语文化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母语文化,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只有树立了这种意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才不会由于英语文化的输出,而忽略忘记民族文化,甚至摒弃民族文化,却全盘接受外族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源头上阻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只顾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转变为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应从过去只顾及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讲解转变为,既向学生介绍英语及其文化,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母语文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对中西方文化做出对比,找出其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以期他们能够在与任何异文化的交往中,都能很快找到正确的观察辨别方法,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克拉姆契(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中指出:“理解目的语文化需要与自己的母语文化相比较……以跨文化为导向的文化教学不仅是信息传递,它还包括对目的语文化及母语文化的深思”[4]。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不但要提高专业水平,还要深入努力地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在英美文化导入过程中,应淡化文化习得意识,也就是说,学习者了解英美文化,但不必内化英美文化[5]”。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增加母语文化的输入,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扮演好母语文化导入者的角色。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自觉去进行母语文化的学习。应该多读有关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经典著作,尤其是此类著作的英文版本。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与积淀,博大精深,既有辉煌的文学作品、艺术成就,也有伟大的科技发明,还有几千年形成的民族精深与传统美德,通过对其深入学习,学生必定能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妄自菲薄抑或夜郎自大的现象,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介绍给世界。
当前,我国的高职英语教材几乎都是原版引进英美作家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英语语言与文化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英语大有裨益。但是,我们也从中发现,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却几近空白。因此,我们的英语教材应多加入中国文化这一重要元素:可以是外国人写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如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也可以是一些熟贯中西的中国大家用英语写的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如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还可以是关于中国文化,如中医、中国传统节日的;也可以是当今中国发展现状的,如从《China Daily》或《Beijing Review》等权威报纸或杂志上摘抄。通过这一系列内容的加入,必定会使学生越来越了解本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将中国文化真正地介绍出去,避免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如上所述,母语文化的教学是高职英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国家大力开办孔子学院的新形势下,我们不仅应重视在国外传播中华文化,更应重视对国内学生的中国文化的教授,提高他们的母语文化素养,尤其是能以外语传播母语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才能做到既不盲目艳羡外国文化,又能向外国人介绍本民族文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1]肖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词汇的缺失[J].大家,2010(9).
[2]吴丽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反思[N].光明日报,2006-10-30.
[3]Claire Kramsch.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Claire 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文卫平.再论后殖民语境的后殖民英语与英语教育[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