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荣亮
(温州育英学校,浙江 温州325011)
动机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满足需要)的过程。[1]学习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决非单向性的关系。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求引起的,是因个体需要而产生的。学生仅仅具备学习动机不足以保证学习的成功。如何将学习成就与价值需要联系起来?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随意做小动作,甚至靠在课桌上假寐的学生,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呢?他们可能缺乏相关的技能,或是缺少原有的知识与新技能之间的融合,从而造成学习动机低,兴趣不高。如果能对任务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从自身需要的角度出发,学生可能就会更加努力投入学习。本文从动机理论出发,通过浙教版的《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分析如何在信息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认知投入,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学本课堂。
真实性是通过把真实世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科实践三者联系起来,并通过知识的转化来实现的(Newmann,Marks,&Gamoran,1996)。[2]教师从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存在的学习内容,将之提取出来,用于课堂教学。
在创设驱动问题中教师多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学生时,往往会产生一些问题。他们常常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很多学习任务,如何使学生确定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当学生认为一些问题比另一些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时,教师如何引导?就拿八年级《我的E世界》中电子商务应用购买电子产品来说,首先,更多的小组倾向于购买平板电脑,仅研究单一品牌苹果iPad产品,无法形成对比参照。其次,学生没有考虑自身家庭状况,教师应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寻找最需求并最易于实现购买愿望的产品,这样有益于动机的持久性,并能让课程问题探索更有意义。另外在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属于从众心理状态。教师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提供多元帮助,发掘学生个性兴趣,以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将实际迫切需求带入课堂问题创设之中。对于任务的提出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现有的水平、所待解决的技能等。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讨论,探讨在课堂上学了什么,能不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学了八年级《能工巧匠》有关ACDSEE的一些技巧,就可以讨论将哪些技巧、配色运用于日常生活照中进行美化等。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设计的驱动问题可能对大部分学生有用,但是对其他学生却不然,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酌情进行变更又不影响教学。
当学生有权收集、分析信息并自己做决定时,可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进行的活动与自身相关时,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当成做决策者,探究真实世界的问题,与组内的人、课外的人分享成果与结论,这样会令学生产生价值感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同时,探究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困难性都为激发动机带来了困难。为了实现目标,学生需要提出问题、获取所需信息、制订步骤、做出结论、并与人分享。在这每一步中都可能用到信息处理功能、如何检索、理解文本图表信息等。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监控自己是否朝着最终目标努力。目标设立的太易或太难都将影响学习动机,教师应鼓励学生以适中为宜。
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中关注学生点滴进步、技能使用的熟练,将这些反馈给学生,将能够提高师生双方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强调学生提出方案的价值与重要性,帮助学生维持兴趣,以便在困难的时候能够继续关注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更大的问题,使得研究更加有意义。教师通过提示、鼓励和反馈,激励学生明确任务的意义。在课堂教学探究中,学生可以在在线平台讨论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疑问,在作品中解释自己的意图并在他人作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教师可在作品中多多提点学生。
在探究时教师可将任务分解成便于管理的几部分,用分割的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更好地实施。以网购课程为例,将其分为7个步骤,了解产品、货比三家、查看网上的产品评论、小组合作编写导购建议书、小组交流查看成果、导购建议书的欣赏与交流、小组评价与组内评价。
协作包括与他人在课内外的协作、获取信息、分享并讨论观点、交换数据与解释、获得工作中的反馈等方面。[3]学生在协作中可以满足相关性的需要。当学生感到自己与同伴共同负责同个项目时,其目标会更加确定,自我效能感也更加强了。其次,组内存在着某些学生比其他人拥有更熟练的技术,更广博的知识背景与经历,因此,共同协作有助于减少其他组员的不自信。再者,在讨论、协作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更加清晰。俗语说,理越辨越明。比如,学生碰到不会做或有争议的任务,比起自我学习,更倾向于小组内寻求帮助。
在协作中,小组协作可以增加兴趣。一方面,向其他小组取经,学会倾听组外不同的观点、分享优秀的观点与技能。教学活动中,组间可采取小组竞赛方式进行,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加强凝聚力。另一方面,组内经常性的调换角色与任务的分配,加强组员间的责任感。
在协作中加强交流,增强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与教师自身建立起对成功的积极期望。建立明确的目标,在交流中提供榜样。
如果师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资源、信息、原有成果,那么他们会对任务更加感兴趣。技术以前都是教育的附属品,因为它并没有与传播信息的使命整合为一体。[4]多种技术的使用能提高教师教学激情、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与途径觖决问题。目前笔者使用的是Moodle平台。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5]近几年来笔者与本校同事一起,开始尝试在教学中应用Moodle平台和其他课堂教学评价平台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管理。
运用该平台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操作。课前摸底,一般会在课前安排一些有关这节课知识点的小题目给学生做,Moodle会给教师反馈学生这次的答题情况,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难度,尽量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更有目的性。强大的课程资源管理,每堂课可以把相关的学习资源放到Moodle平台上,如果个别学生学到后来前面的知识点忘了,还可以到前面的位置找到相应的学习资源。丰富的教学形式,对于不同知识点,可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七年级《网上诺贝尔》是有关网络学习的内容,里面涉及小组内的合作,这时就可以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Wiki模块。强大的作业管理,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做到公平客观,而且查看起来直观明了;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点的考查,可以用客观题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对于一些大型的作品,例如学生经过很多课时才完成的电子杂志等,可以采用“互动评价”工具,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同时还可以互评,同样的评价结果也记入学生档案。拓展师生交流途径,Moodle支持的网络交流方式主要有投票、聊天室、讨论区、短消息,交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通过这些技术平台的支撑,从而为学本课堂的有效打造提供可能。
一个有效的信息课堂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在每个学习单元都要促进学生认知、激发兴趣,在教育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学习。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在概念理解和能力发展中获得的进步,帮助学生把错误视作学习进步过程中的必然部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付出很大的时间、精力、热忱去寻求适合的有价值的信息搭建平台,帮助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知道运用何种方法解决哪一类的问题,并在作品中进行交流并获取信息。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唯有此行,才能打造出高效的信息技术“学本课堂”。
[1]学习与认知.http://61.153.34.35:8290/distance/file.php/88/Presentations/5.Motivation.pdf.
[2]Newmann,F.M.,Marks,H.M.,&Gamoran,A..Authentic pedagogy and student performance[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6.
[3]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4][美]柯蒂斯·邦克.世界是开放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5]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