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3-08-15 00:46张薇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文明

张薇平

(中共天津滨海新区区委党校 教研处 天津 30045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一、总体布局提出和形成的历史沿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批判和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邓小平深刻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是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一决议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由此形成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历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的安排都是依据这一总体布局来部署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进一步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章。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每一次理论创新和重大部署,都是根据实践与时俱进。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发展到如今的“五位一体”,是根植于实践的探索,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五位一体”建设的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绝非独立分割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一)经济建设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处于根本和中心地位

五大建设协调进行,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有句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只有在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受到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有失去基础的危险。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又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保证。

(二)政治建设为“五位一体”建设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政治建设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它们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并决定或影响它们的方向和进程。政治建设在“五位一体”建设中起着主导方向和保证作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建设政治文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实现程度。可以这样说,没有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就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政治保证,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必须在加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并使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发展。

(三)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的灵魂

文化建设主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科教水平、民族文化素质、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凝聚力,而且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在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能否促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能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发展能否获得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

(四)社会建设为“五位一体”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社会建设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协调关系,逐步消除和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建立一个良性的社会发展机制,进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又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证、精神支撑和环境基础。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的基础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传统工业文明是以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而生态文明却是恰恰相反。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文明来推进,才能使社会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但资源有限的大国,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相当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必须为长远计。当今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中国共产党清醒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将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基础,如何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就要依靠生态文明建设来解决。

三、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深刻把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重大部署,关键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

(一)经济建设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实践中要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扎实实地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

(二)政治建设

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

(三)文化建设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实践中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社会建设

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增强。在实践中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五)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在实践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方立.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J].社会主义论丛,2006,(11).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5]严书翰.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大棋局[J].望,2012,(4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王国敏,岳缠.四位一体: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向[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5).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城市新区综合管廊总体布局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对不文明说“不”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