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佳佳 张新颍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教育者主体性功能也存在一定程度弱化的现象。列宁的“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固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是受教育者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自觉自愿接受和内化先进的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不可能自觉实现社会需求,体现社会价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理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主体性建设提供了哲学依据。作为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概念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谓主体,就是指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能够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客体就是主体认识与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属性,主体性通常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建设的必要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教育者知识水平、实践经历、教育方法和自身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要,很容易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沟通上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进而形成双方关系的不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矛盾的解决依赖于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通过提高教育主体自身知识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主体性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关键。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要求加强教育者主体性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育者——教育主体是一定社会所需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推动教学工作的最初动力因素,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通过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导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形成,利用疏通引导、启发开导、教学传导等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唤醒受教育者的价值接受意识,努力实现受教育者由接受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教育目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其中不乏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在我国国内,由于部分人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腐败现象的不断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危机。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资本主义阵营明显强于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当部分青年教师看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贫穷落后,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动摇了,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极力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交流的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必然挑战和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各种思想文化在高校相互激荡,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冲击也是不可低估的。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了信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严重地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识上的困惑。
很多学校没有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放在应有的位置,没有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据学者廖和平等人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口头上重视、缺乏行动上重视的有50.4%,同时,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校教师自身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平时并不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把上课当成理论式的说教和完成任务,不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在课堂的反应,没有真正全面地理解自身的主体性。廖和平等人的调查也显示,不少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严重缺乏,不认为自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一份子,在对“你是否愿意做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问题调查显示,表示“愿意”的教师只有38.6%,表示可以考虑的教师有19.5%,明确表示“不愿意”的教师则有42.9%。被调查的教师中,表示平时注意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只有41.2%。
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关心学生的精神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性,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是起关键作用的是教育者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必须通过强化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来实现。
第一,教师应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第二,教师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知识性、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育者的理论素养要求更高,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功底。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不仅要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基础理论,还要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逻辑学、伦理学、法学、美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发达和畅通,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信息拥有量,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
第三,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生命力,就必须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灌输式”教育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曾经发挥过重要的教育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如果忽略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的能力,善于把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运用声音、视频、色彩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来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力求做到化抽象为生动,化简单为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社会上一些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古板严肃,讲的知识内容都是假话、空话和大话,那些枯燥的理论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缺乏实际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就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尊重。即国家和社会真正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从科教兴国、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战略理念出发,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经济待遇,建立教师职业的国家威信,尤其要更新观念,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师的认识和尊重。二是学校尊重。学校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切身利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尊严和价值,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主体意识。三是学生尊重。教师在社会中的观念地位的建立,从最深层的影响看,是来自于学生。因此,教师要建立自身的社会地位,从最现实的努力看,是要赢得学生的尊重。
总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新的教育课题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应当倡导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维护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其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1]韦冬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廖和平,周雄文,陆自荣.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4]周强.对高校教师以人为本管理的思考[J].探索,2004(6).
[5]仇赛飞.论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J].哲学动态,2001(2).
[6]苏果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