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2013-08-15 00:50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建团团支部团员

李 千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面对社会发展、经济开放和文化多元的形势,高校创新团组织面临团员主体意识淡化、团组织活力不足等诸多挑战。全国各地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的过程中形成的针对“建起来、活起来、管起来”三个环节的优秀做法值得高校团委借鉴。创新高校团建途径,扩大团组织覆盖,切实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不断巩固青年群众基础的客观要求。

一、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机遇,高校共青团团建工作面临挑战

(一)团组织团建路径单一,时代适应性缺乏

目前各高校基本团建在行政班级划分之上,以“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四级团建为主要模式,团建路径单一。伴随社会素质教育改革、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学生社区(公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向共青团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分制的实施,社区理念的推广,弹性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突破了原来的行政班级划分,学生社区(公寓)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娱乐的重要园区。同一班级的学生在选课方面出现了很大差异,班级的概念被淡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参与意识淡漠,长期依托班级的建团模式也就发生了动摇,以院系、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的传统组织体系与新形势不适应,使共青团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同时也使团组织开展工作的组织难度增大。

(二)团组织主题活动乏力,思想引导性不足

高校组织团日活动大都偏重于文体性、娱乐性,忽视对青年团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历史使命教育,团组织生活不能在弘扬科学理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广大团员先进性体现不足,身份感缺失,团员主体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化,部分团员对自己要求降低,没有认真履行团员义务,也没有严肃行使团员权利,不文明行为和违纪现象在团员队伍中时有发生。

第二课堂应该具有第一课堂的性质和作用,共青团的相关活动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并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团组织的主题活动缺乏教育性和针对性,严重地影响了团员的组织观念和团支部工作的运转,削弱了团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团组织整体结构松散,管理盲点突出

团组织以引导、教育、管理、服务青年为工作主旨,是一级枢纽型组织。目前团组织整体机构较为线性,缺乏交叉联系,面对网络时代、虚拟世界的冲击,高校团委与大学生的联系程度却相对减弱;信息传导不及时、信息不对称、滞后现象逐步显现,团组织不能及时反映青年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管理盲点突出。部分高校团员深陷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对共青团的活动提不起兴趣,组织观念淡薄,政治意识淡化,先进性不足,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由此变得更加复杂。

信息时代,社交网络的出现及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群体信息来源。“晒富”、“坑爹”、各种“门”等个体社会现象借助微博、微信、人人、BBS等多种渠道如同投石入水,激起广泛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冲击高校主流思想观念,加之青年人个性比较张扬,渴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潜意识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平均的矛盾冲突,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高校虽然逐年加大新媒体、新媒介的引用、应用,但仍难以全面覆盖和及时跟进。

二、借鉴地方非公团建经验,创新高校团组织建设

苏州地区作为团中央非公团建工作的重点推进地区,制度健全,机构完善,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努力构建既能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青年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又有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面向基层、充满活力的青年工作新格局。推进中总结出了多条“两新”组织团建经验,包括:依托行政职能团建;开发区团建;依托行业协会团建;集宿区团建;产业链团建;网格化团建;“双孵化”团建;青年能人团建;商圈团建;源头团建等工作方法。地方非公团建的成功经验值得处于经济大发展、文化大发展和社会进步时期高校团组织建设借鉴,以不断激发高校共青团组织活力。

(一)在既有建团工作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有效的团建模式,稳步扩大团的组织覆盖

1.社团建团。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在志趣相投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能代表和反映广大会员意愿和利益的社会团体。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全国高校学生社团校均40个左右,60%以上的在校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举办的活动。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拓展,是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其在学生中的覆盖率、影响力不容小觑。高校共青团工作基本上是“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即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两翼,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借鉴地方“协会建团”方式,按照“组织随人走,团建青年建”的原则,依托高校社团这一广泛覆盖青年的组织,把团支部建在社团上,通过公推直选等形式产生社团团支部书记,逐步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社团干部,社团实行统一注册管理,由校(院)团委统一进行工作指导。

2.社区建团。学生社区是指高校中由学生组成的,以学生宿舍为主,包括文体活动场所、学习场所、生活场所等在内的学生生活区域。作为一个教育改革的产物,学生社区适合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及参与意识。高校社区建设基本是指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学生宿舍为中心,以学生食堂、学生学术活动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外围机构和设施所形成的整体生活环境的改进过程。社区作为学生在校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其重要性在社区建设中日益凸显,对比地方团建“楼宇建团、集宿区建团”的成熟经验,高校团组织可以将团组织依托社区建立。“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从而形成“寝室团小组——班级团支部——楼宇团总支——社区分团委——校(院)团委”的新型组织结构。将学生骨干、学生事务工作者等进驻社区,全面负责协调、开展社区学生活动,延伸团组织工作领域,推动社区建设全面发展。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公推公选、公开选拔等方式推选团的干部,真正实现团组织在身边、团组织关怀在身边的团建目标。

3.自组织建团。高校青年自组织,指既没有到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拥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在学校有关部门登记备案的,由大学生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在高校中较为活跃的学生组织。青年自组织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新的组织和集结方式,它的兴起和发展对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重点在引导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突破了校区、年级、专业等等条件,甚至突破了学制、学时的限制,如“老乡会”、“校友会”突破了在校学生、寒(暑)假的限制,这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延伸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团组织一方面为学生团体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各方面条件,同时做好各类团体的转化,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学生团体的引导工作。在青年自组织中建团,发挥基层团员骨干和团干部积极性,提供和搭建活动平台,逐步增强团组织对青年团体及其骨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动态建团。高校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部分活动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项目,如社会实践、爱心支教、各类省、国家级大赛,就此类项目,可以采取“动态建团”的方式,以一个项目建设周期内团员队伍相对集中的实际,采取“动态建团、项目化管理”的建团模式,推行“支委负责制”(在项目点上由项目团支部的委员负责项目点团的工作,组织开展团的各类活动)+“临时团支部”(以一个项目完成期为限,在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的项目点上建立临时团支部)模式,从而使团的组织跟随项目建到各个项目点,团的工作也随之有效延伸到各个项目点。

(二)加强工作指导,注入工作资源,指导团组织活动,提升高校团

建设高质量的团干部队伍是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组织保证。但是现在高校在专职团干部的配备上受限各高校人事压力,基本都存在“一人多肩挑”的工作,团的指导工作更多的落在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内,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也面临着职业倦怠、发展受限等诸多问题,流动性较大,基层团的指导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有效。

1.要更加重视专职团干部的配备、培训,重视梯队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把那些思想素质好、组织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青年安排到岗位上来,同时配备一些有能力,威信好的团员青年补充团干部。对团干进行业务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通过“青马工程”,培养学生团干,使团员青年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促进团员的上进心,提高团干部的积极性。

2.选派青年工作指导员,进入学生各级建团组织中。青年工作指导员应是与共青团工作密切相关的专兼职团干部或团务工作者,指导团组织建立,协助其步入正常工作轨道。部分高校依托职业生涯教育,在学生“学习会”、“研习会”等自组织中,选派优秀的学业导师开展团建工作。导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不变,同时由于导师经验丰富,在学生中影响力甚于学生工作辅导员,将导师引入团建队伍,团员动态就比较了解,便于进行组织管理、政治学习和宣传发动等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团结教育青年的作用。

3.改善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有班子、有制度、有活动、有作用”为要求,创新设计团组织的评价体系,比如组织建设健全(机构、制度、章程、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新媒体应用(网站建设、微博、信息更新)、创新能力(学术创新、活动创新)、管理能力(团员证、团费、团员档案、团关系)等相关设置,开展“魅力团支部”、“活力团支部”评选活动,通过树立团组织典型,使基层团建能够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

(三)探索和完善领导机制,形成“条块结合、管理顺畅、充满活力”的领导机制

在寻求“公平、公开、公正”的同时,“开放、自由、个性”成了新时期日益活跃的新的组织形式和集结方式。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党中央对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拓宽思路。团委应当把握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趋势、新特点,充分借助全党基层组织建设年等有利契机,争取出台政策文件、引入工作资源,不断优化推进高校团建工作的外部环境,在高校层面完成“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

2.“重点突破、尊重个性”。抓好学生会、学生社团,突出学生会、学生社团在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素质拓展等方面的作用。重视二级团委的作用,在更大范围内配置教育资源的活动资源,将团员青年思想教育、科技文化活动、学生骨干培训等工作交由各二级学院承担和协调,弥补班级团组织功能发挥的局限,提高活动层次,增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注重发挥共青团品牌活动的互促效应。结合高校重点事件和节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社会责任担当教育,依托“创先争优”活动,大胆改革、传承创新,深化品牌建设内涵;突出传统、积极探索,打造校园新文化品牌活动;扩大范围,积极动员,扩大文化育人的影响范围。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江洪.关于中国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2.

[3]李忠伟,姚远,孙德刚.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

[4]吴荣军,吴伟,蒋义刚.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

[5]王君刚,王文生.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探究[J].理论导报,2009.

[6]闻羽.高校社团对基层团组织的功能替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王斌.高校共青团工作现状调研报告——以东南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

猜你喜欢
建团团支部团员
重读《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青年学习观的逻辑构建与启示——写在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之际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中学团支部希望得到指导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
老团员要为新团员树立个好榜样
编后
团员在团内进行选举或表决时可不可以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