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北京1008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很突出,地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对于协调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中部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积极推进”的发展格局。但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明显。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5.9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 35个青海,(390亿元),或74.7个西藏(184.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是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 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则都在10000亿元以上。胡鞍钢曾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一个国家、四个世界:上海、北京等已经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天津、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等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之间,东北、华北中部等省份处于低收入国家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之间,中西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则还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城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应地也导致了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从地区收入分布来看,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东部。东部地区以占全国3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56%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是372元,中部是317元,西部是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是16974元,中部是11634元,西部是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从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差24元扩大到2007年的2687元,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据统计,1978年全国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标准差为24.15元,1985年为74.67元,1992年为294.02元,1997年为1056.45元,2002年为1506.00元,2007年为2687.88元。近年来中央虽通过调整分配制度等多种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但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天然条件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别。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东部沿海地区处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辐射圈内,还有广大内陆腹地为依托,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交通系统发达,城市密集,广大农村经济很容易与城市经济密切联系起来,顺利被纳入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内,使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多在大江大河上游和生态脆弱区,处于内陆封闭地带,没有东部地理区域优势,交通不便,城市数量少,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经济联系。特别是西部,农村居民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水灾区、荒漠区、土地贫瘠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干旱、水灾、风沙、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不同地区间存在资源初始占有、区域优势、经济基础、劳动者素质、地区政策倾斜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差异,进一步导致获取发展所需资源能力的差异,进而又导致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差异,产生循环积累因果效应。
建国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工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半殖民社会色彩,大约3/4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大内地,特别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沿海和沿江的一些城市。19世纪下半叶,中国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掠夺也是以船舰可到达的沿海和沿江的通商口岸为据点,当时的上海、广州和武汉三个城市的工厂数占全国工厂数的60%左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上海的工业总产值与宁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292倍。这就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已经非常突出,居民收入差距就已经十分悬殊,今天的差距只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促进全国经济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重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先开放、开发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在东部地区设立特区、开放城市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给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如金融、财税、信贷、投资、外贸等,推动国内外投资大量向东部集中。据统计,2008年上市企业在A股市场上,东部融资2210.43亿元,中部融资475.54亿元,西部融资392.44亿元;1990-2008年东部融资17153.94亿元,中部融资3140.68亿元,西部融资2203.35亿元,东部是西部的7.8倍。其结果是东部地区经济优先发展起来,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自然会获得比其他地区居民更高的收入,经济发展的累积性也会造成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由于历史、政策等原因形成的西部地区居民不同的生存发展机遇,如基本生存条件和接受良好教育条件等不同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劳动收入与文化消费、教育条件、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资金积累、劳动技能、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居民相比,西部地区居民生活观念与思维方式相对陈旧保守,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劳动力素质与受教育程度紧密相连,受教育水平与收入成正比例关系,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在收入水平上有着明显的体现。东部地区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条件比西部地区好,特别是师资、办学条件方面比西部地区优越,相应的东部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西部地区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政府支持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缩小地区差距,进而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推进国家项目投资与多元化引资相结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国家对落后地区的公共设施投资项目有所增加;鼓励和引导各种类型的经济主体到落后地区来投资,实现国家区域规划,体现行政力与市场力相结合;科学规划城市集群和产业集群,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形成市场调节下的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李晓西教授认为:“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有限的政府资金必须有重点地运用。政府要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将脱贫能力作为扶贫资金发放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估,同时要保证扶贫资金发放的过程变成公开透明的申报过程。”美国得克萨斯州不是联邦政府中财政收入最低的州,但他们每年得到政府扶贫资金最多。州政府建立了专门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填写申请材料,说明申请资金的具体用途、资金使用人过去的经营业绩等。良好的资金使用渠道能保证他们顺利申请到扶贫资金。我国也可以效仿建立这样的扶贫资金申请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逐步消除收入差距产生的产业结构因素。各地区要大力调整主导产业,选择适合于本地特色和条件的产业,将本地区置于全国经济系统中乃至全球化中定位,培养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在兼顾地区经济利益和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地区分工体系,促进发达地区向较落后地区转移;鼓励和扶持原材料产地和矿产资源地发展加工型支柱产业;推进发达地区的加工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外向型发展,从而促进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数量。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阶层的生活。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游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一是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中西部地区教育补助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招生和培训力度;二是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师资严重不足,高素质的小学和中学教师资源非常稀缺,要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实行倾斜政策;三是提升西部人力资本价值,逐步实现物质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向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的转变。
总之,缩小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和收入差距问题一定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