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奕雄
峨眉山清音阁前宝现溪畔,一座六柱小亭罩护着一块黑褐色石碑。这块全山唯一来自国外的碑刻,记载着一段中日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1825年 (日本文政八年,清道光五年)冬,68岁的日本僧人良宽在越后宫川滨海滩上发现一截木头,首部雕有人头,长8.7尺、围2.9尺,刻有“娥眉山下桥”五个汉字。
良宽 (1758—1831)幼名善本荣藏,越后出云崎人,文政年间著名僧人、诗人、汉学家,青年时代在仓敷市元通寺跟随大忍国仙研究汉诗和日本曹洞宗禅学。他一生向往中国,热爱唐诗,尤其喜欢李白充满浪漫主义的诗篇。他仔细地辨析了这截木头,确认它是来自中国四川峨眉山的桥桩。因为古代峨眉亦写作“娥眉”,晋代葛洪《抱朴子》就是这样写的。他立即兴奋地吟诵起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之后,他挥毫成诗一首:
不知落成何年代,书法遒美且清新。
分明峨眉山下桥,流寄日本宫川滨。
这桥桩经青衣江、岷江、长江、东海,通过对马海峡,由日本海激浪卷进能登半岛,最后到达宫川滨,行程约6000公里。现在它还珍藏在良宽的故乡新县刈羽郡高柳町贞观园内。
1989年4月,日本日中友好汉诗协会会长、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所长柳田圣山教授,提议在中国峨眉山建立良宽诗碑,以寄托良宽对峨眉山的向往思念之情,并作为日中两国人民友好的见证。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日方为此专门成立了“峨眉山良宽诗建碑会”,有两千多人捐款资助。高柳町长永井勇雄亲自深入良宽故乡的黑姬山挑选黑褐色佳石,请柏崎市石材店主森健治先生依良宽墨迹放大四倍,精心镂刻。
1990年7月16日,石碑从日本宫川滨启程送往大阪。7月24日乘船出发,按原“娥眉山下桥”木桩漂流线路逆流而上,于8月16日抵峨眉山清音阁双飞桥下。此时,峨眉山市负责的300平方米地基、日本风格的水泥柱、碑亭和道路也已完工。1990年8月25日,举行了隆重的诗碑揭幕式。碑重918公斤,题额为“日中诗碑亭”,亦称“良宽诗碑亭”。日中友好汉诗协会会长柳田圣山、副会长棚桥修二、高柳町长永井勇雄等五十多位日本汉诗爱好者、良宽的仰慕者专程前来参加。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此题一七绝诗,刻于碑的背面:
禅师诗句证桥流,流到宫川古渡头。
今日流还一片石,清音长共月轮秋。
亭的左侧立有另外两碑,一刻峨眉山下桥桩漂流线路图,一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林林的贺诗:
运碑不畏逆流难,新 诗魂落四川。
木往石还情意重,峨眉山下吊良宽。
其后,又在亭对面的宝现溪上,修建了日本风格的铁索桥。这亭和桥,与溪谷中的茂林修竹、清澈溪水融为一体。从1991年起,日中友好汉诗协会每年都组织良宽诗碑参拜团,前来峨眉山进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