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现状以及对策研究

2013-12-08 07:07:46乐山市基层就业项目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基层人员

《乐山市基层就业项目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执行的扩招政策虽然使很多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退,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一轮的转型攻坚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就业目标,这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基层就业正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乐山市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始于2003年,针对近年来基层就业人员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起的作用,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基层就业的社会功能,课题组成员展开了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中央及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的引导性政策,吸引了一批高校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就业工作,较大缓解了基层特别是农村人才匮乏的现象。但受传统就业观念、生活补贴标准、就业出路等诸多因素影响,广大基层特别是艰苦地区人才紧缺的情况仍很突出。据2005年《中国青年报》报道,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占80.8%,而愿意留在县级地区(及以下地区)就业的仅占19.2%;来自农村的高校毕业生有70%选择留在大、中城市就业。2012年《中国大学生压力报告》显示,仅有35%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比例虽有所扩大,但基层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所指的基层就业项目主要指“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四类基层就业项目。调查方法采取座谈会、问卷发放和随机访谈三种方式。问卷调查对象是乐山市11个县 (区、市)在岗的基层就业项目人员、用人单位以及部分服务期满已转岗的就业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63份,其中有效问卷739份,回收有效率为92%;有效问卷中男生占44%,女生占56%;重点院校毕业生占8%,二本占35%,三本占11%,专科占46%。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调查组走访了马边、金口河、峨边、犍为、井研五个县 (区、市),并与已经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在基层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外,项目组还走访了部分基层服务人员毕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并随机走访了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

(二)基层就业项目现状

1.基层就业项目政策间存在较大差异。从2005年起,中央和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些政策均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让广大青年人在实干中成才,在实践中积累,而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但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和“一村一居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的相继推出,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慢慢发现,各计划虽然都在基层服务,但在生活补贴待遇、就业出路上的优惠政策却不尽相同。比如“特岗教师”期满考核合格后可直接经考试进入事业单位,录取率达到50%以上,而其他基层就业项目人员无政策或因各种原因难以落实相关政策。这种政策的不同在基层就业者间产生了不同意见,影响着基层就业项目的进一步实施。

表1 各基层就业项目政策对比表

2.基层就业人才受到普遍认同。从问卷调查和座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极大缓解了本单位青年干部缺乏、基层人员年龄老化的问题,而且人员使用的成本也较低,为基层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认为基层就业项目“很有成效,希望继续推行”的占85%;对本单位基层就业人员的工作表现表示非常满意的占73%,满意的占20%,一般的占7%。但调查也发现,小部分用人单位对基层就业人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不愿压担子、不注重培养等现象。

3.基层就业人员缺乏职业规划。从问卷调查并结合座谈了解来看,基层就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规划大多不够详细或缺乏,对未来发展也缺乏长远规划。受访者中想考公务员或事业人员占近6成,但考哪里、考哪个层次的公务员或事业人员大都不明确。作为过渡性选择、工作压力大是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另外两大主要原因,仅有19%的毕业生认为服务基层是实现自我价值。合同期满后62%不清楚是否会选择续签留下,说明基层项目就业人员对项目的认知大多数面临尴尬和两难的选择。调查发现,相对而言,学历层次较高的毕业生选择“服务基层,实现自我价值”的比例高些,而女生选择基层就业是工作稳定的原因更高些 (占选项选择人数的72%)。

表2 选择基层就业项目的主要原因

4.基层就业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很大。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发现,基层就业人员大多能主动融入当地,文字处理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工作人员,体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部分人员甚至已经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除“特岗教师”项目外,基层就业人员大都被安排在乡镇机关工作,主要从事文秘、信息技术、计划生育等事务性工作,成为一名基层“乡镇公务员”,较少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专业专长的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基层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条件艰苦,与就业人员原来的生活学习条件差别较大,加之对基层了解不深,对困难估计不足,面临成家立业、学业发展、职业前景等现实困难,许多基层就业人员感觉到压力巨大。

(三)原因分析

1.基层就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基层就业项目存在现有的生活补贴标准低、工作地较为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服务期满后大都面临重新就业等因素,难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服务基层。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生存需要的生活补贴标准偏低,仅能解决吃饭,各项社会保险也缺乏规范的政策依据,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差。基层本身的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住宿及办公条件较差等问题困扰着基层就业人员,部分地区当地人员在文化水平、思想层次等方面与基层就业人员存在的明显差距,也制约了基层就业人员很好地融入当地。三是缺乏出路保障同样制约基层就业效能发挥。在大多为期二年的基层就业时间里,高校毕业生一般需要半年时间适应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加上最后半年主要精力会放到寻找工作上,实际用人时间在一年左右,导致小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存在不愿意花力气培养的现象发生,影响基层就业人员效能的进一步发挥。同时,基层就业人员在两年后仍会面临重新就业这个现实问题,导致在最后半年工作精力会发生转移,也制约了更多优秀青年投身基层。

2.日常管理工作不够细化。从学校角度看,动员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工作的主要目的,一般通过张贴海报、拉标语横幅,以及会议布置等形式组织开展,工作粗放而少精细,深入性和持续性较差,较少帮助高校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个人职业规划,动员和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到基层就业力度不够,跟踪了解等后续措施缺乏。从基层用人单位角度看,部分基层用人单位对基层就业人员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轻规划”现象,在工作中只用不教,对个人的生活和情感关心不够。

3.就业人员与基层实际存在错位现象。一是信息错位,相互不了解。毕业生对基层单位缺乏深入了解,不知道未来工作的具体环境和内容,对优惠政策一知半解;基层用人单位在基层项目就业人员的选拔方式上不能参与,不能向学生介绍基层就业的真实情况,无法及时消除学生顾虑,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二是供需错位,容易产生不适应。学生擅长的专业与实际从事的工作存在差异、自身缺乏准备等因素也使大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基层工作。三是条件较为艰苦,基层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也使部分毕业生难以适应。

二、对策建议

(一)统一管理,落实政策

一是提高认识,重在落实。各地要把基层就业项目纳入民生工程予以重视,从根本上解决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问题,各级政府应设立专职部门进行督导,检查有关政策、经济保障等方面的落实情况,确保优惠政策得到贯彻实施。二是注重统筹,协调各方。各基层就业项目要形成合力,将现有“四大基层就业项目”形成一个总协调机构,达到项目之间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效果。三是体现差异,增强吸引力。根据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一般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等实际情况,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在政策制定上重点应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艰苦行业倾斜,使优秀人才更愿意到艰苦地区扎根奋斗,真正体现出项目实施的意义和重点。四是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基层就业人员的发展渠道应多种多样,除货币形式的生活补助外,应制定多样化优惠政策,重点落实好代偿助学贷款、招考加分、保险补贴、职称评定、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以满足不同基层就业者的多元化需求。

(二)扩大规模,以人为本

一是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扩张。基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虽然这几年的基层就业项目发展迅速,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通过调整优惠政策支持强度,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知晓政策、投向基层、报效国家”,使各基层就业项目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跨越”。二是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日常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实际情况,基层用人单位要尽量在基本生活条件上提供方便,同时保障就业人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积极沟通,真心关爱,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关注就业人员的情感变化和需求,增强就业人员的归属感。使用与尊重相结合,适时加压,帮助青年人尽快成长成才。三是打破基层就业人员出路瓶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在实际工作中完成就业人员职业的心理塑造、职业技能培养,“用好、用活、用实”现有就业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四是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在聘用、考核、晋升和转岗上畅通渠道,让更多在基层建功立业、表现优秀的毕业生能“留在基层、服务基层、发展基层”。

(三)校地合作,共建共享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每年年初学校组织力量大力宣传基层就业项目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了解基层、投身基层,不断推动项目的实施开展。二是加强校地合作。将基层用人单位位置前移,打破“选人不用、用人不选”的现象,主动融入到高校进行人才的选拔和考核,也可尝试进行订单式培养,让高校毕业生了解基层现实情况,提高岗位与人才的匹配性。三是建立长效机制。高校要对基层就业人员进行跟踪调查,适时介入到就业人员的工作中去,基层要及时反馈就业人员表现,发挥高校和地方各自资源优势,共建“校地合作基地”,拓宽合作项目,在推动基层就业项目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进步,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毕业生基层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工会博览(2024年8期)2024-03-31 03:53:14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基层在线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0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人民调解(2019年2期)2019-03-15 09:30:54
走基层
大众摄影(2016年4期)2016-05-25 13:19:48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