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 河北石家庄 050018)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在人们学习、工作、研究和生活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信息在质上的不确定性,在量上的无限扩展性,给人们评价、理解和利用信息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准确而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有效地分析、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生存立足的必备技能。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从以教师为中心,以面授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而信息素质正是学生在现代教育模式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所以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以通用计算机文化课和文献检索选修课为主体,辅以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授课教师一般来源于图书馆员或本院系专业教师。这两种方式均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人员缺乏专业背景,课堂案例往往不够真实;而专业教师又不可能对图书馆的资源深入了解。因此,国内外均有学者提出构建“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学科教师”的新型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将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中学到专业资源的分布、识别,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流程,使学生在以真实学习案例为基础的整合教育中切实学会高效率地检索所需的信息资源,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笔者认为有必要与学科专业教师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专业课程中,探索信息素质教学的新模式。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环境,所有的教育形式。将信息素质的教学内容嵌入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信息素质与专业课程两个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整合的原则,利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各项能力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信息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长期过程。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应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预设,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
1.分析学习需要
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首先应从寻找问题及其根源开始,只有找到问题,弄清原因才能解决问题。学习需要分析就是鉴定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总的目标,为编写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的各项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必须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既有利于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也便于教学评价的有效进行。目标应事先确定,并将学习的结果用明确的术语加以表述,而且也应让学生清楚。它包括课程、单元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是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3、设计教学策略
设计者要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安排合适的教学事件,确定合理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在设计教学策略的同时,还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由于没有普遍适用的万能媒体,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根据不同的信息和资源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媒体,以其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实施教学评价
在设计方案试行过程中,对其可用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教学目标能否达到等进行了解,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评价目的是获得教学设计的成果与否的信息以及问题所在,并决定对教学设计成果是否作进一步的修改,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成若干要素,是为了更好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的技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保证学生、目标、策略和评价四个基本问题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1、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思考,交流探讨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掌握检索知识。这里问题创设是关键,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向性,新颖性或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现实的信息需求,主动学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信息加工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深入,协同学习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利用无限的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知识,并不断提出新问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的合作伙伴,整个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提出不同问题,相互讨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学生可能根据课程的特点和需要,创建自己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可以上网查询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资源,并共享资源,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学习者共享;还可以分组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各种资源为辅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模式,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3、时实评测,不断调整
这是一个检查错误和修改错误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讲评三方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自评可以对在探究练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见解、方法进行反思。
每个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广度、深度及理解有一定的局限,通过互相展示、交流,能促进同学间的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讲评可以通过问答、讨论、辩论、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不给予对或错的直接答案,重点是引导、启发学生重新思考,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能力的提高,强调的是学生探索的经历和方法的体验。在这一环节,目的不是对学习下结论,而是了解学习情况,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难题,从而对教学工作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1、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教师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种素养将直接体现在信息素养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下,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与课程整合的达成度。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具有驾驭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能力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也决定了未来的教师要具有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其相关的信息素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我们首先要正视的问题。
2、将具体的课程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图书馆专业人员,计算机教师和学科教师三方合作,在课程教学中营造出基于资源学习、问题学习的信息素质环境,将通用的信息技能与课程内容有效整合。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的编写课程提纲和设计作业时,将信息素质教学嵌入到该门课的授课、作业、实习、考试等自修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将信息素质作为一种必备的专业内容,而不是额外加入到专业课的“添加课”。
3、信息素质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发展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高。
4、重视信息素质与课程整合教学的评价研究,改进教学实际效果。整合质量的评定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要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素质的教育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评价重点关注:①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②师生角色的定位,③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搜集加工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表达、创新意识能力),④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教学模式也没有定式,具有相对性和开放性,不同的学科教学、不同的教学阶段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可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应用,交叉进行。
信息时代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作用并不可忽略。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学生进行高效自主学习的关键,只有具备高信息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信息素养的学生。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育的需要。
[1]唐艳春 基于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模式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8)P134
[2]龚芙蓉 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之“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启示 [J]《图书馆论坛》2010(6)P147-149
[3]李文静 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图书馆学刊》2006(6)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