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①

2013-08-15 00:54姜俊杨秋霞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科学大学

姜俊 杨秋霞

(1.邵阳学院体育系 湖南邵阳 422000; 2.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科学发展观是由胡锦涛同志提出,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得以论述。科学发展观指导着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也指导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设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

1 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历程

1.1 改革开放前大学体育课程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的文化教育也随之改变,提倡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此时,国家的大学体育课程经历着学习模仿苏联到逐渐摆脱苏联影响的过程。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和同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为后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政策基础。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毛泽东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其高度概括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体育的性质,不仅是国家体育理论研究的基础,而且是半个多世纪里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2]。

1955年《关于改进体育工作的联合指示》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全面借鉴苏联体育教育模式的标志,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第一套《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出台。大学体育领域中“以军代体”、“以劳代体”思潮的出现与平复,《大纲》的重新修订、《大纲》基础上编写的两本教材,这一过程逐步摆脱了苏联教学大纲的影响,初步形成我国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文革”的10年间(1966~1976年),我国的学校体育受到重大冲击和破坏,体育教学领域走向低谷[2]。

1.2 改革开放后大学体育课程发展

1978~1985年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恢复、调整和整顿。1987年教育部组织编写并颁布了继1957年、1961年之后的第三个《高等教学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同年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高等教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其确立了“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大学体育教材的编写原则,评价方法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

1992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确立了以教育为宗旨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内容将目的和任务区分开,改进了课程类型,制定了教材选编原则,体育教学模式有所改变,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了综合评价。

1999年至今期间,掀起了学校课程改革风,200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此次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新的理念和目标[2]。其增加了心理和社会适应课程目标,“健康第一”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有了较大改进,评价观念有所突破。

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大学体育课程变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课程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更加科学化。其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实施过程、体育教学评价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1 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追求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引导着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现在发展的主旋律是全面发展、培养个性,也是对体育教育取得不断进步的更高要求。基于如此,体育课程改革上体现出从社会发展和人的本体要求出发,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终生体育有机的结合,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得到培养,体育课程和教学模式更具时代特性,人格、知识、能力的培养得到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追求。现代人发展的一个重要素质是人的品质,同时是身心并重。体育教育具有的功能特性之一是健全人格,其是体育课程任务之一。其摒弃了传统健康观和传统体育观的影响,体育课程建设上用现代健康观和全面发展观来做指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2 大学体育课程体现出课程内容的人性化

以前,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身体教育和竞技教育,如队列、队形、田径、体操等,这些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地方实行。以致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遭到了限制,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个性化没能得到重视,忽视了地方化、民族化的特征。21世纪的新中国需要大批标准化人才,而模具化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机械化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上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课程内容更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体育课程内容的人性化适应了社会和人的需求,是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2.3 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体育课程必须通过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实质上是实施课程的途径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模式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多次改革,但并没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是学校体育中的课程内容已由国家规定好了,其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体育学习的范围很广,包括体育知识方面、运动技能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学习方面等,它的学习过程是综合性的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一些新的课程理念踊跃而出,如校本课程、即兴展现模式、一主多项模式、完全开放课程模式等,这些理念的出现,改变了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确保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选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

2.4 大学体育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大学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其一个重要的环节。改革之前的体育学习评价是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绝对性评价,按照《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标准》实行。这些体育学习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如终结性评价失去了反馈和极力的功能,定量评价具有片面性,只能从数据上显示学生的速度、力量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它们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使体育学习评价从注重终结性评价到注重过程性评价,使两者更和调。体育学习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都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大学体育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其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健康水平;同时也承认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情感、社会适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关系的处理。在体育课程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总之在两者关系处理上明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上,有机结合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在体育评价上,体育学习评价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的问题上,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本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体育教学目标中,追求技术技能的掌握与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并步排斥,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不仅只有身体层面的,更有精神层面的,学生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通过体育运动知识技能来传授的。因此,结合体育知识技能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可取的。

4 结语

总之,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各院校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正是基于如此,体育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要围绕学生专业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刘超.科学发展观审视下的高等商务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J].教研探索,2009(5):34-37.

[2] 黄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7-20.

[3] 王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22-36.

[4] 张勤.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11-16.

[5] 方志英.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职业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研究[J].改革开放,2011:150.

[6] 朱欣华.论学校体育生态的构建[J].福建体育科技,2010,3(29):52-54.

[7] 石祯禄,李冬.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体育教学工作[J].科技文摘,2006,6(54):69.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科学大学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留白”是个大学问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