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国民的健康问题是国民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民能否在心理、情感、智慧、体格、技能等各个方面保持健康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的个人发展乃至国民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此,“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今年,广东省已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将中小学“体育课”改为“健康课”。针对这一现实,目前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作相应的调整。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教育的核心。课程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所谓全过程是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以及对教学组织的形式的安排都具有导向与决定作用。所谓全方位是指课程既要坚持以体育科学知识为主干,重视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术的传授,又不忽视非知识结构的培养和建立,如意志品质、思想意识、心理活动等。在教学活动中,课程是学生获得信息、增长知识、培养动作技能的主要源泉,是教师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1世纪的教育对人才需求呈多层次、多规格的发展趋势。21世纪体育教师的人才规格应该有三种模式,即“智能复合型”、“创造型”、“应用型”。新世纪学校体育教育需要复合型、创造型人才,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这是由学校体育工作特点的现实社会实际所决定的,那些工作扎实、任劳任怨、实践经验丰富、集多种能力于一身、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更受各类学校的欢迎。
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按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素质高、知识厚、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体育教师的培养应于素质教育为核心,知识教育为主线,从师技能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素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
从宏观的培养方案上说,应于从师素质为核心来设计课程和教学环节,一切围绕着人才全面发展来运行,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培养目标应当全面,并且有综合性。培养过程应注意各培养目标之间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从微观的培养方案上讲,以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通过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确实做到师德教育系列化、知识传授科学化、课程结构最优化、能力培养模式化、素质评价综合化。
通过对我国60所院校体育院系与世界17个国家35所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的比较和分析后发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不尽合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同类专业相比,出现了同相异构现象及相同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设计出现差异。国外体育院系的一般基础教育课程比重明显高于国内;国内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教育课程比重明显高于国外。由此可见,国外较重视一般基础教育,呈基础宽厚性。而我国则较重视专业教育,呈专业纵深性。
(2)国外体育教育专业一般基础教育课程的学科面比较宽,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我国一般基础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重大,且多为政治思想教育课程,而自然科学课程呈薄弱,学科涉及面窄。
(3)在专业教育类课程中,国内外学科、术科课程的比重差异很大。国外重视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运动技术对学生不提过高的要求。国内体育教育专业比较重视运动技术的学习,术科课程学分的比重是国外体育教育专业的4.3倍,学科课程分仅为国外同专业的69%;学科课程结构中社会与行为科学严重不足;术科课程结构中重竞技类项目,轻非竞技类项目;术科课程教学中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实践学时占86%以上。
(4)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的比重明显高于国内,与其相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的弹性比较差、选修课比重偏低,仅为23.1%。日本、美国的选修课比重平均达33.6%、3.5%。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国外院校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人才供需机制不同,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课程结构调整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脱节;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同,国外培养基础宽厚型人才,而我国培养专业纵深型人才;对体育功能的片面认识,造成了课程结构的失衡;运动技能健身论的影响造成本科课程偏重,技能练习学时偏多。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课程体系改革的先进经验,并根据培养目标和21世纪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改革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目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大学英语和政治思想等几个内容,而且政治思想课程所占的比例比较高。由于21世纪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课程的涉及面显然过窄,难以培养出素质高,知识厚的应用型人才。
把体育教育当作社会现象来考察,它与社会诸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全方位的,它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人口素质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为此,应括宽一般基础教育课程的科学面,并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这样培养高素质、能力全面的体育教育人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教学水平的高低同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但传统的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仅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理论等几门学科。这对于充实和丰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而言显然是不够的,例如与教学水平有密切联系的运动学习就不在此例。
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项目几乎全部都是奥运会的竞猜项目,这造成了一下两个不利因素。
(1)专业课程门类繁多,在专业课程教学是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时间与精力就不能保证高效高质的学习。
(2)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一些在社会上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兴趣的项目并未开设,如网球。而有些项目不符合当地中小学的锻炼习惯以及场地设施情况。
为此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筛选。
在精选专业课的前提下,增加选修课时培养一专多能的体育教育人才的保证。在总学时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对适宜开展的、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要发展和引进,并保证其教学时数。
运动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练习的过程,练习是获得技能的唯一途径。尽管目前实践课和选修课的冲击,其教学时数在不断地减少,并造成了近年来学生的术科成绩呈下降趋势,但我们仍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使实践课得以加强,如增加总学时或提前开设术科课程。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要解决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对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主干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对这些内容的任何规划一旦脱离培养目标这一中心,都会导致“生产”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影响到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为此,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要以及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地考察是非常必要的。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应注意目标定位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不考虑市场的需要是行不通的,而仅仅根据市场的需要也往往会导致某些短期的行为,因为市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
3.4.1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从“一专多能”方面理解,必修课是保证学生有所专长的基础,而选修课则是全面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关键。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很多都是围绕着增加体育学时,延长教学年限来完成与实现课程目标任务,但学时和教学年限不可能无限制的延伸,因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已成为高校教改的必然趋势。对必修课的减少以及选修课的相应增加不能盲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需要,不能脱离培养目标这一中心。
另外,在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时,还应注意处理课程与课时、主干课程与一般必修课程、限制性选修课与自由选修课的关系。
3.4.2 学科与术科的关系
在这里所谓学科是指专业基础课程,所谓术科指专业技术课程。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他们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是竞技水平并不等于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是竞技水平以及对运动理论和运动技能的认知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科学理论和新身实践中懂得如何能更有效地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人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1] 张茂林.高校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J].运动,2013(2).
[2] 陈丹,张丽群.体育教育专业新旧课程改革方案试试效果比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4).
[3] 李柏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