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

2013-08-15 00:46徐国成伍广津
体育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

徐国成 伍广津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广西舞炮龙文化是华夏民族龙文化的一枝奇葩,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古老、吉祥、喜庆的地方传统民间习俗,而且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现代狂欢节的文化活动[1]。广西宾阳“炮龙节”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宾阳“炮龙节”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旅游工程、民心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县内外有爱心,有实力的企业。随着宾阳炮龙节的影响日益巨大,更需要人们较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她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寓意和内涵。发现了宾阳“炮龙节”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真切地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促进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本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查阅相关研究的书籍、报刊、百度等并通过以“炮龙节龙”“炮龙文化”“传承与保护”等为关键词检索并查阅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两大大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构思的素材。

1.2.2 专家访谈法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和掌握炮龙文化的历史,作者在写作期间多次前往宾阳跟相关的炮龙文化传承人、管理人员、专家和群众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访谈。

1.2.3 实地观察法

为获得更感性、更真切、更丰富的一手材料,利用前往宾阳观看炮龙节的机会,仔细观察和思考炮龙节的各个环节,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与数据。

1.2.4 逻辑归纳法

依据研究的逻辑性,对相关基础理论原理进行逻辑归纳,形成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

2 宾阳炮龙节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表演方式和功能

2.1 宾阳炮龙节的历史起源

关于宾阳炮龙节的起源探讨,当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更没有准确的文献记载。因此,对于炮龙节的起源,一直流传着三种历史传说;

第一种传说:北宋皇祐年间(即公元1052年),侬智高叛乱,建“大南国”,随宋仁宗派狄青率领大军征剿叛军。狄青率领大军抵达昆仑关外时,侬智高借助昆仑关难以攻克的险要地势死守,狄军久攻不克。适逢元宵佳节,为了迷惑侬智高,狄青决定夜袭昆仑关,狄青利用中原人善舞龙这一特点,让士兵在正月十一扎龙张灯结彩、提前欢度佳节。侬智高探知此事后,对狄军大大放松了警惕,撤消了昆仑关守军,狄青准确抓住战机率领大军连夜攻克昆仑关,平叛侬智高叛军。因此,当地人们认为舞炮龙是一种平安、吉祥、喜庆的象征,并作为一项民间习俗延续至今。

第三种传说:根据《宾阳县志》记载,清代时期,宾阳一带共发生过六次瘟疫,死者上千人[2]。由于鞭炮中的火药含有大量的硫磺具有驱邪杀菌,免除灾难的功效,为了消除老百姓的恐惧,防止瘟疫蔓延,消灭瘟疫[2]。当时,有人建议舞龙时顺带着燃放鞭炮,经过300多年的发展,演变而成就了现代的“炮龙节”。

第三种传说:宾阳“炮龙节”在明清时期已十分盛行,最早起源于卢氏家庭。1664年,卢氏三兄弟为谋生由广东水花门楼搬迁到宾阳圩镇[3]。长期的离家在外,老母亲的思乡之情日渐浓烈,因而出现其母在正月十一舞炮龙的精彩一幕,自此舞炮龙便成为了宾阳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节日传承下来。

2.2 炮龙的制作工艺

龙头、龙身、龙尾是炮龙主要构成部分,龙长约25~35m,一般以9节为易,龙头重约30kg,龙身重约5kg,龙尾重约20kg。炮龙的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制作工艺有严格的考究,龙头、龙身、龙尾的重量是以炮龙长度的大小来选取。炮龙的制作需要大量的竹篾,需要用刀子把竹子切成大小不一的竹篾,选取的竹篾要有良好柔韧性,易弯曲定型。龙头、龙身、龙尾的框架定型后,里外各裱一层砂纸,中间裱一层水泥纸,由麻绳把他们维系联成一体,龙眼暂时用红布遮住,含在龙嘴里的龙珠用毛竹编制后裱上砂纸并涂上红漆,龙头裱上金银反光纸,再涂上彩色油漆进行点缀,人们对龙爪所需的彩纸讲究不大,龙爪用稻草和黄麻制作好后,裱上砂纸,接在龙的前胸处。龙身用浸过盐水的黄布和麻绳连接,黄布上印有龙鳞。龙尾用老竹篾编制,多呈现“S”形和近似直角三角形[4],分别依次裱上白砂纸、报纸和牛皮纸,最后再裱上一层砂纸便于涂色。炮龙的制作材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特殊材质和经过特殊的手段加工过:制作炮龙选取的纱纸富含纤维,韧性大,耐拉扯,经受的住鞭炮的狂轰滥炸;砂纸和麻绳经过盐水的浸泡,能防止燃烧。

2.3 宾阳炮龙节的表演方式

开光,是舞炮龙前的祭祀活动,用三生:生公鸡、鱼、肉,来祭神灵,道公念完咒语后,道公念完咒语后,打开包龙眼的纱纸,用公鸡血点龙的眼睛[5]。经过开光的炮龙犹如苏醒的东方巨龙,立时抬头腾空而起在老庙盘旋飞舞。随着一声炮响,正式点燃了狂欢的气氛,炮龙开始从老庙翻、腾、穿、游,伴随着炮声走街串巷。只见一个个龙脚在鞭炮的爆炸中赤裸着上身,身手矫健的游走于炮林弹雨之中,龙脚与龙脚之间交替衔接,配合默契的完成每一个动作。这时早有街道两旁的居民在自家门口和阁楼上准备好鞭炮恭候炮龙大驾,炮龙每舞到一户人家都会受到这户人家鞭炮的热情问候,只有这户人家的鞭炮燃放完,“龙脚”们才能舞着炮龙接受下一家猛烈炮火的洗礼,直到最后一家鞭炮燃尽为止。龙头是受鞭炮攻击最多的地方,在这个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经验丰富,胆大的老龙脚兴起时,直接把一串串燃放的鞭炮挂在身上或拿在手中任凭鞭炮的肆虐,引的观众欢呼连连,直把节日推向高潮。伴随着炮龙在街道中的翻、腾、穿、跃,也有胆大身手矫健的大人,孩童在炮龙之中嬉戏打闹,往来穿梭于龙肚之中,趁龙不备偷剪龙布,剪龙须。据传,炮龙作为神龙的化身,龙布,龙须乃是吉祥之物,人们把吉祥之物放在家中,预示着身体健康和神龙到家,保证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年年都是好兆头。炮声不息,舞龙不止!最后只剩一副龙骨,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指挥着族人燃起火堆,奏响八音,把炮龙投入火中,在熊熊的火海之中真正的化龙升天,炮龙狂欢节才算画上圆满的句号。

2.4 宾阳炮龙节的功能

2.4.1 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人际交流

宾阳炮龙节的精神实质在于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对塑造宾阳民众的社会心理和创造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宾阳人民通过一年一度的炮龙节活动,来达到祈福和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目的。由于其活动在进程中要求群体合作,不仅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伙伴、朋友关系,还促进了当地群众之间的交往和联络,加深了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了睦邻友好的邻里关系。人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每年炮龙节吸引大量外来游客融聚宾阳,共享佳节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不仅有利于炮龙文化的传播,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构建友好和谐的城镇关系有有积极的意义。

2.4.2 传承功能

具有悠久历史的“炮龙节”是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广泛的群众性使其得以传承,并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宾阳炮龙节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经过当地人们的创造,逐步完善的集人们智慧的一种偏于感性的集群民间艺术,并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继承中华龙文化的精髓,还结合地方发家创业的人文精神,开创性的发展了炮龙文化。2004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首府南宁;2010年2月,受邀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新加坡装艺大游行表演”引起高度关注和反响;2013年炮龙节,元宵节期间,宾阳炮龙前往台湾与盐水蜂炮双炮共鸣,这也是桂台两地首次进行民俗文化交流。即为宾阳炮龙节的传播搭建了对外交流的平台,也对外展示了炮龙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新时期炮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一年一度的举办,积极的对外交流对其起着传承作用。

2.4.3 健身、娱乐功能

宾阳炮龙节是一项要求人们直接参与和人与龙共同完成的民俗体育活动。在正月十一晚上,“龙脚”要舞动炮龙在街道中翻、腾、迎、跃,街道两旁居民和游人往龙头、龙身、龙尾狂扔鞭炮或在炮龙中嬉戏打闹,来回穿梭龙肚都需要人们以运动的形式完成,不仅能提高人们的身体方面的健康发展、,还能使人们在参与中享乐其中。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游客与当地人共同欢聚宾阳,在欣赏神龙带来的视觉冲击,还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舒展,身心得到了快乐。

2.4.4 促进宾阳旅游经济的发展

根据宾阳官方统计,2013年宾阳炮龙节期间共有 100多条龙同时狂欢,吸引了广西省内外游客57.5万人与当地群众一起狂欢,直接创造出1.45亿元的经济效益。游客的数量和经济的收入已经远远的超过往年,带动了宾阳旅游和服务行业的有效发展,使炮龙文化走向“文旅结合,体贸联姻”的发展之路,成为促进宾阳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

3 炮龙文化在传承与护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

3.1 传承人面临断层危机

“言传身教”是宾阳炮龙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据笔者了解,炮龙制作工艺的传承形势不容乐观,扎龙技艺面临断层危机。面临断层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受“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家族传承的制约[6];根据邹玉特老先生介绍,现在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不肯沉下心来学扎龙,祖辈留下的手艺面临后继无人,技艺断层的境地。这些原因直接导致炮龙文化传承人老龄化,出现后继乏人,难以为续的尴尬境况。

3.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为非遗保护和规提供了有法可依的法律保障。但是,从对广西宾阳炮龙这一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缺少相关的专项法律规范细则,没有根据当地社会条件的变化加强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和出台具体保护措施。仅仅依靠单一的非遗保护方式,不能对炮龙节这一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对炮龙文化法制化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3 文化包容性的弱化及其内涵的淡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地方固守传统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缺乏创新性,没有充分发挥宾阳炮龙节这一文化传播平台积极作用,形成一套独具个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容并蓄,共赢,互不排他的多元一体化的文化传播体系,有形与无形中造成了宾阳炮龙节的传承与保护的不利影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宾阳炮龙节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展演化蕴含着最本质、最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是世世代代宾阳人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存思想与方式的集中体现,伍广津在《舞炮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已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宾阳炮龙文化内涵的淡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政府过于追求炮龙文化的经济价值,使炮龙节举办趋于形式化。另一方面,娱乐性大于活动的本质性。这两方面导致了人们不能发现宾阳炮龙文化所蕴含的哲学魅力,享受不到这种文化带来的成就感,结果必然会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淡化。

4 炮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1 制定相关法制法规,加强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如何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炮龙文化,是宾阳政府现行保护工作和政策法规制定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难题。因此,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政府制定详细的法律实施细则及地方性条例;制定明确保护炮龙文化的有效措施和实施办法,出台具体的文化保护方案,健全炮龙文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体系。做到使宾阳炮龙体育文化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4.2 保护炮龙文化传承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

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传承人是指具有某种超强的体育技能和技艺的代表者,且对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习俗文化等熟悉了解,掌握着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理论知识和技艺技能,在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延续和发展中,起着超乎估量的重大作用。对于炮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肯定传承人的地位和社会价值,因为他们的逝世代表着历代相传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因此,有必要对炮龙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邹玉特老先生那样的老艺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手段,积极培养炮龙文化传承人,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传承人培训基地,鼓励老艺人们广开门路,收徒授艺,加强炮龙文化传承人文化理论知识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使命感。

4.3 深化宾阳炮龙文化的科学研究力度

宾阳舞炮龙作为大中华龙文化的一支奇葩,其影响力日渐巨大,被喻为“中华一绝”和“东方狂欢节”。我们要深循舞龙文化这条主线,深化炮龙文化的科学研究力度,在展现其独特 魅力的同时,既要结合我国社会和舞龙文化的特点,又要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科研成果,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民俗体育文化科学理论文化体系,为舞炮龙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4.4 把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

民俗体育文化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学校这一重要传播媒介。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者和希望。结合地方民俗文化,把宾阳炮龙文化教材化与技能化引入课堂具有方法上的可行性,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即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从思想上培养学生传承与保护民俗体育文化的意识,对推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5 走民俗化保护、全民化传承之路

民俗体育是在特定的民族,时间和地域环境中不断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而来,取之于民、秉承于民、对人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起着规范作用的一种为集群生活服务的民俗体育活动,其民俗化特性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广泛的传播载体。我们要尊重民俗体育文化的群众基础,实现民俗体育全民化传授,使每个普通大众成为炮龙文化的熏陶、传承者。因此,走民俗化与全民化传承的发展之路,是解决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4.6 实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

对宾阳炮龙节这一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靠交流,要交流就要走出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坚持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顺应世界文化相互汇合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对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有必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在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后奥运时期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各种重大国际活动的契机,让世界人民更好的了解宾阳炮龙节、炮龙文化,更好的更直接的参与和享受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打造宾阳炮龙独特品牌,推动中国民俗体育文化走出去,促进炮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5]伍广津.舞炮龙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2).

[2]黎伟盛.民俗奇葩:宾阳“炮龙节”[J].传承,2007(03).

[3]伍广津,翟翠丽.舞炮龙与舞火龙文化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08).

[4]黄建团,农 贵,原秀丽.中国舞炮龙制作技术研究[J].体育科技,2009(07).

[6]吕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论--以宾阳炮龙节扎龙艺人为例[J].金田(励志),2012(09).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漫画民俗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