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琳
(一)时政教育教学的原则。时政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必须遵循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目的,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时政教育教学应把握及时性原则。时政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时政教育的首要特质是一个 “新”字,应及时反映当前的国内外大事。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大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时政教育及时地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显得尤为重要。
时政教育教学应把握准确性原则。时政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多以报纸、电视、网络上的素材作为参考资料。教师在时政教育教学时应认真领会时政的确切含义,杜绝含糊其辞,对学生产生不良引导。
时政教育教学应把握全面性原则。事物的发生、发展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对于掌握发生在社会上的时事来说,在抓住时事的重点与全貌的同时,要本着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考虑问题。
时政教育教学应把握教育性原则。时政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们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正确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时政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时政教育教学,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会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1.课前10分钟时政播报及评析。这种形式应用得较为广泛,并已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通过课前10分钟时政播报及评析可以培养学生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筛选时事,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报,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对近期发生的重要时事进行概括整合在课堂上播报,由学生和教师一同分析讨论,这种模式便于教师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时政内容,正确领悟时事热点。
2.时事热点与时政教育专题讲座。定期举办时事热点与时政教育专题讲座,对重大时政进行专题讲授,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贯穿其中,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教授时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会将学生真正地吸引到课程中来。如,将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会使时政教育富于活力,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时事热点与时政教育专题讲座的时政教育模式既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课程标准,但是由于占用时间较多,教师工作量较大,教学效益周期长等原因,使得其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3.结合校园综合型活动的举办。将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和纪录片、时政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时政教育联系起来,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看、听,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时政教育中去,有助于学生提高政治敏感度,激励其积极地参与到时政教育。
4.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观看或收听时政新闻的习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此种时政教育模式的实施由于学生的课业普遍较重而具有较高的难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适时播放与时政教育相关的资讯,以达到向学生传播时政知识的目的。
5.借助各种宣传方式进行时政教育。设立时政教育专栏。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开设时政宣传专栏,或是借助学校校园网络开设时政教育专题内容,介绍最新时政资讯和相关政策知识,并配以评析。既可以增加学生接收时政教育的平台,又可以营造时政学习的氛围。编写时政教育报纸。学生通过关注媒体而获取时政信息,以报纸的形式将其整合起来,定期制作后发放给其他学生,增加了时政信息在学生间传播与交流。通过编写时政教育报纸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编制的过程中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时政知识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写时政教育宣传小册子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时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时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普遍对时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教育部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时政教育的规定,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有些任课教师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政教育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对时政教育中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的现象。死记硬背时政知识和漠视疏忽关注时政信息的现象比比皆是。更不要说捕捉时事敏感度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了。
2.开展时政教育的力度不够。有些学校和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时政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没有认真执行教育部门对于时政教育的规定,开展时政教育的时间不足。归根结底,这也反映了对时政教育认识不够彻底。思想政治教育是时政教育开展的媒介,时政教育主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开展。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副科,对其不予重视的同时而忽略了时政教育。
3.时政教育开展的方法不当。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没有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材料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讲授、讨论、座谈等方法的合理运用。一些教师在时政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缺乏对时政教育的开展。课堂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注重了时政教育的开发,但是做得不够充分,只是简要地提及了最近的时政内容,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并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成为徒劳。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时政教育时忽视学生的感受,造成学生不满的情况多有发生。大学生正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理念的关键时期,情绪思想也多为动荡不定。时政教育缺少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僵化,极易导致学生情绪的不满与态度的厌倦。
(二)实现时政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更新理念,深化认识,充分认识时政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时政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改变以往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教师落后的认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的标准为指导,重新定位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时事教育,改变对时政教育的漠视与忽视态度,努力为学生创造接受时事教育提供有效的保证。
2.时政教育方法得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注重塑造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时政教育的考察内容不仅仅是一些基础知识,而更注重考察学生运用时政知识分析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政教育的模式、方法要符合校情、学情。在学生容易接受的程度上开展,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3.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政教育内容的灵活性要求任课教师要不断自觉充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实时关注时政动态,把握时政重点,准确把握并整合时政资源。并具有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时政教育的能力,教材理论联系资讯实际的能力。此外,还要具有通过时政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让时事政治教育真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
(一)丰富了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难以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动态与国际形势,而时政教育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缺憾。时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及时把科学性、严密性和时代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时事政治、经济发展信息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来,以实例化解了抽象的知识,并活跃了枯燥的课堂氛围,最终使学生透彻领悟知识,熟悉掌握方法。时政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克服了教材的滞后性,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真正使学生能有所学有所得。这正符合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电视、收音机的媒体获取新鲜信息,进而参与到时事教育过程中来。这给时政教育教师带来了冲击,他们必须掌握丰富详尽的时政资讯,更好地把握资讯脉搏,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时政教育时应对自如。在备课时,教师在掌握课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将其与新鲜时讯密切联系起来,经过精确地筛选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运用到课堂上。在课堂上,任课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时政热点,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归纳热点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率。高校时政教育教师要具有揭示社会热点内在规律的能力,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专业的教师素养。正确地把握社会脉相,将课本上的理论与社会实际有机地联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三)助力学生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时政教育的任务与其相似,即教授知识与培养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在关注时政信息的同时,学会了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挖掘。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获得了信息就获得了一切,学会了获取信息,就拥有了信息。时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接受时政教育是获取更广泛知识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在高校中开展时政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再者,对国家社会事件和形势政策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的兴趣,为其毕业后投入到社会中去做了预演。通过活泼的时政教育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时政教育中来,训练了学生归纳时政热点,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筛选自己偏好的时政热点,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全面塑造自己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此外,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可归结为对其知识、能力、人格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时政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对于政策、方针、路线的态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最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1]周琳峥.思想品德热点专题的教学策略.思想课教学,2010(8).
[2]沈杰.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 [J].陕西教育,2006(04).
[3]陈晓斌.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发挥德育的实效性 [J].教育评论,1999,(06):73-74.
[4]杨英.课前五分钟说议——增强政治课实效性的好方法 [J].教书育人,2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