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坦巴根
摘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是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和中小学教育质量,也直接影响整个国民教育质量。从现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几种表现入手,探讨分析中小学师德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若干条有针对性的弥补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弥补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75—03
一、现代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座位排名收费
有部分教师将班级管理作为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将学生的正常调换座位变成了一种资源,获取不正当的、违背教师伦理道德的利益。一些教师看到在众多家长的怂恿和推波助澜下,在学生调换座位的需求和前排座位缺少的情况之间制造矛盾,从中谋取利益。
(二)讲课留余地,课外辅导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拖延,课堂上讲的内容不够深入,留一些内容不讲,在课后办有偿补习班。虽然主管部门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举办各种形式的补习班,一些学校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机制,但办班现象没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从授课地点的选择、补习过程的把握到信息的控制都有一套运行机制,有偿家教行为也进人较为“成熟”的阶段。
(三)节假日变相收礼
礼尚往来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学生给教师送礼的目的不仅仅是情感往来,更主要的是“沟通沟通”,直接针对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中资源的利用和分配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不是被动地接受礼物,而是主动向学生暗示,默认学生或家长的做法。
(四)牺牲多数学生,为了几个尖子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引导下的基础教育中,教师往往牺牲多数学生,换取少数几名学生的“重点率”或“最高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虽然,在目前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现象有所缓解并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学校、社会、家庭仍然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导致教师不得不以考试成绩衡量自身的工作成绩,在有意无意中更多关注尖子生而忽视了多数学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分配在尖子生上,对多数学生则造成了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基础教育的功利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教师个体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也是“受害者”。问题是,在应试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少教师从最初的受害者转变成推动者,他们往往从最初的“不忍心”发展成现在的“提倡者”。
(五)教育过程缺少生命意义
在盲目追求考试成绩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下,教师很难顾及全部学生的需要、情感甚至人格,无暇顾及学生的生命过程和意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打造成近乎机械的、缺少情感的被动过程。从整个教育过程看,不仅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作为学生生命过程的学习过程也缺少了应有的意义。部分教师为了维护这种过程的流畅性不惜采取挖苦、讽刺及变相体罚学生等践踏人格的手段。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教师的种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话动过程中形成的,和教师的内心世界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因此,在缺少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人格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也失去了教师角色本身具有的神圣意义。
二、现代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本身的教育价值观的缺失
教师本身的教育价值观缺失的原因,是教师道德缺失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教师本身的道德素养不够,对教育过程中的教师的角色认识不到位,忽视了教师工作本身的意义,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本身的神圣的使命。教师没有认识到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服务,而不是谋取利益的过程,他们也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对待,认为学生就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可以由教师占有或支配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在其经济利益驱使下又通过各种不道德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由于教师只看重经济利益,工资收入又很难满足其对金钱的需要,教师自然会把学生当作经济来源或努力把学生变成经济来源。
(二)家长的功利性行为助长了师德的违背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教育条件差距造成的个人生涯发展的差距比以前更为突出,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就意味着在将来的生存竞争中拥有更好的文化资本。于是,部分家长和教师把市场经济规则引入教育过程中,只要对孩子学业提高有帮助,大家就不考虑一些行为是否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家庭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愈演愈烈,从而产生了旺盛的家教需求和争夺教育资源的行为。“权衡之下,自身利益受到的损害对于孩子学业的提高,孰轻孰重,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
(三)学校管理不力,部分学校明知故犯
教师的种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均发生在学校管理的范围之内,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部分学校为了贯彻上级精神,也为了师德建设,在师德管理方面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最终没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有些学校并不是尽职尽责地制止教师的违背职业道德行为,认为在管理上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保护教师的个人利益或者弥补教师工资低和教师更多的劳动付出没有相应报酬的损失。也有部分学校在管理上达成一种默契,形成一种框架或不成文的规定,把以上各种教师行为限定在某一程度上。
(四)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和教育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不尽完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也有待完善和提高。
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和过程不完善。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政策、管理过程和评价体系均存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违背职业道德的各种行为的惩治制度不严密。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当前,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种种不良表现给予积极关注,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在加强相应的监管力度。虽然上级部门对此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乱收费、乱办班等行为,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都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可以进行明确界定和辨认的标准,也就是无论上级部门还是学校都没有可操作性强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对什么样的行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教师本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都没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监督过程的作用不明显。
3.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还没有形成。三者之间的教育目的有很大的出入,很难统一,甚至相互矛盾。比如,家庭的教育目的是让孩子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期望的是学生能形成各种劳动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而学校的培养目的往往倾向于考取高分。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往往从各自的利益和角度出发进行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内部,每个教师尽量满足自己的利益或者本门课程的利益,很难形成教师之间的合力。这种不统一的状况无法保证教师职业道德与学校教育目的、社会发展方向相统一,甚至无法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正向发展。
(五)应试教育环境对偏离师德行为提供了生长空间
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决定了学校的努力方向,学校的努力方向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按照学校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才能符合学校的要求,才能继续生存。应试教育不仅剥夺了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关注,更助长了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功利主义倾向,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追求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过程,甚至将学生变成满足以上种种利益的工具。有偿家教等行为的功利主义倾向本质上与应试教育一致,这也是有偿家教久久得不到制止的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统一延长辅导时间,教师收取相应的补课费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改变现代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的策略
(一)建立适合学校健康发展的组织文化环境
一般组织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白不必说,每所学校都在追求。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很深刻,大部分中小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因而与应试教育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可以说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建设整体上还是比较滞后的。其结果是物质文化建设越来越好,同时制度文化陈旧、精神文化老化、师生文化缺乏人性化、学生发展缺少个性、教育管理功能低效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无论是由上级部门统一管理还是还给学校管理的自主权,都需要建立适合学生和教师健康发展的组织文化,必须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组织文化。学校也应该明确规定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内容界限、惩罚措施、具体操作方法,例如:个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学校又有哪些责任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管理应该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在教师行为出现一些问题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建设,对班主任队伍进行培训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培育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说教和培训就能够解决的,组织文化的培育过程应该是教师行为和组织行为整合的过程、教师的观念和组织的观念整合的过程。通过制度建设,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和有影响力的引导,将教师的行为塑造成符合组织发展的行为模式,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其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一致。当然,也要保证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的相一致。
(二)积极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
教育本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为人师者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而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缺乏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应有的关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积极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同等重要。素质教育的思想被提出来至今,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途径。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推进素质教育能有效改变教师、学生和家长一味地追求高分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多方面技能的现状,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考试分数转移到学生更多方面的发展上来;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将教育过程变成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师素质的“双赢”过程,改变现在的学生片面发展与教师畸形发展的现状,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的和过程相统一。
(三)改变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
在应试教育视域下的教学评价往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分注重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的意义。这样的评价模式导致教师和学生忽视学习过程对未来的学习和适应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无法真正体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长期作用。形成性评价注重从发展的过程去预测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以及需要纠正的方面,比较适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目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发展过程的评价,在发展过程当中肯定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形成状况,注重教育过程对个人发展的巨大作用,也注重评价对象的参与过程对其未来活动的影响。将教学评价模式从过去的终结性评价变成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学生和家长把主要精力从考试分数转移到学生的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上,淡化个别课程的作用,有效减少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从而有效减少教师职业道德中扭曲现象的发生。
(四)正视存在的问题,完善教育法律法规,走内涵发展之路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教育法律法规,要发现深层次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不是用简单的惩罚手段使问题隐藏起来得不到实际解决。美联储在发现金融体系中潜在的危险的情况下,没有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问题充分暴露和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是一味地降低利率,所采取的是被动应付的办法,其结果是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的深层次的问题被掩盖或忽视,最终不但没有解决问题,金融危机还是爆发了,而且比人们预想的更严重。因此,要及时发现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正视问题,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学校和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意识,以健康发展求质量,以切实解决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提高办学质量。有限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中小学一味追求升学率也不是唯一的出路,在社会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日益变大的情况下,无论中小学还是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现实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健康的情绪情感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路。
(五)积极关注社会公众对师德的期待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有所不同。理所当然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对教师的期望也有所不同,换句话说,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期待和学校不同。在培养人的根本目标上学校、家庭和社会是相一致的,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在坚持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上既要考虑学校的观点和要求,也要考虑家庭、社会方面的要求。这一点同样给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六)灵活处理有偿家教问题
有偿家教问题久久不能得到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难判断教师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虽然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明确的,但是教师往往牺牲业余时间进行教育活动,因此,教师的课外辅导活动到底是属于无偿劳动还是有偿劳动,在时间上很难界定。同时,教师的额外劳动往往是没有报酬的,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来获取部分劳动报酬是可以的,故很难界定有偿家教是违法活动。当家教是教师们擅长的工作,事实上,除了教学很多教师也丧失了较多的社会生存技能,这种情况下进行有偿家教未尝不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问题是如何判定家教内容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教师故意为有偿家教留下的呢?所以要灵活处理有偿家教问题,既不能损伤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又要防止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当然,灵活处理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要正确判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的性质,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