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爱莲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管喂饲或者胃肠道口服为患者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的支持方式。当患者处于应激反应时或者发生危重疾病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是十分重要的[1]。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肠内营养的研究不断发展,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笔者采用肠内营养对我院治疗的55例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1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治疗的应激反应或危重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41.38±10.39)岁。病情:13例患者为严重创伤、12例患者为严重烧伤、12例患者为重度营养不良、10例患者为胃肠功能异常、8例患者为长期严重腹泻。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2.52±11.64)岁。病情:14例患者为严重创伤、12例患者为严重烧伤、11例患者为重度营养不良、9例患者为胃肠功能异常、9例患者为长期严重腹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应激反应或危重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情况。
排除标准:排除伴有消化系统严重病变的患者;排除休克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上消化道严重创伤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患者均通过饮食增加营养。同是对两组患者的血尿糖、血脂、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1.4 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 肠内营养制剂根据其中蛋白质成分的来源,分为氨基酸型、短肽型以及整蛋白型。①氨基酸型、短肽型:制剂的氮源以蛋白水解物为主,制剂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很少的消化过程即可被患者很好的吸收,特别是对于外科手术后,伴有严重消化道功能紊乱的患者。氨基酸型、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还可以继续分为平衡型以及疾病特异型。②整蛋白型:制剂的氮源以整蛋白和蛋白质游离物为主,制剂的渗透压为300~450 mOsm/L,通过管饲和口服两种方法均可以应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主要被用于胃肠道功能相对比较好的患者。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还可以继续分型:①根据肠内营养制剂中是否含有患者所需的特定营养素,将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分为含膳食纤维型以及不含膳食纤维剂型;含中链三酰甘油型以及不含三酰甘油剂型等;根据根据肠内营养制剂的剂型,将肠内营养制剂分为液体制剂以及粉剂。②根据患者的疾病特异型,可以将肠内营养分为肿瘤病型肠内营养乳剂;糖尿病型肠内营养乳剂;肺疾病型肠内营养乳剂;免疫加强型肠内营养乳剂;烧伤型肠内营养乳剂。
1.5 判定标准 患者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未发生营养不好的情况,为优。患者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营养情况有明显好转,但未达到正常水平,为良;患者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后,治疗前后患者的营养水平无明显变化,为差。
1.6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恢复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营养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比较
肠内营养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治疗的早期、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外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以及伴有吞咽困难或者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治疗的早期,传统的观点认为,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需要等到胃肠功能完会恢复再给予肠骨营养支持,而术后的长时间禁食会对患者的预后选择造成严重的影响[2]。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一般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的状态,一般术后早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术后7 d形如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瘘患者病情比较危重,患者的消化液大量丢失,在使用肠内营养时,需要将瘘口越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常常由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困此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伴有吞咽困难或者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兑奖[3]。本级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应用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1]孙嘉丽.气管切开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当代医学,2009,15(18):139-140.
[2]朱明炜,崔红元.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6):14-15.
[3]张片红.系统肠内营养制剂设计及临床应用.浙江预防医学,2008,20(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