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师文化的实然状态分析

2013-08-12 01:31谢玉波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教研组体育教师体育

谢玉波,霍 焰

(南开大学 体育部,天津 300071)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而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在课程价值取向和课程理念上,还是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上,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体育教师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只有高度关注并不断加强体育教师文化建设,体育课程改革才能得到保障[1]。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教育叙事研究法,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文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试图描绘出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文化的实然状态。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借助2010年首都体育学院承办全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班的机会,对参加培训的全国18个省市的5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以上5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93%。

1.2.2 教育叙事研究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教师教育研究中。教育叙事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和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研究过程。教育叙事有多种形式,本研究采用了体育教师自传体叙事的方式,即教师自身对教育生活故事的自我梳理与叙述,发现这一阶段对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性,或梳理某一时间段教师对个人教育的观念性转折。本研究收集了73位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的自传式文本,作为本研究样本。

2 体育教师文化的内涵

借助前人的文献研究和专家论证,笔者将体育教师文化界定为: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又分为体育教师个体文化和组织文化。

3 中小学体育教师文化的实然状态

3.1 中小学体育教师个体文化状态

3.1.1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价值文化

3.1.1.1 教育信念

对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很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予以揭示。因此,本研究借助教育叙事研究法,在对73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传式文本进行整理后发现,大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是以执着的教育信念作为其职业坚守的精神动力的。几乎每篇文本都阐述了对 “育人”信念的解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此外,甘于奉献、关爱学生、敢于创新也是这些文本中被反复提到的教育信念。

3.1.1.2 教育价值观

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历史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国家的、社会的,也有个人的。1999 年教育部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触动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固有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开展,更加促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形成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价值观[2]。至此,人本价值开始作为教育的本体价值,受到高度重视。人们愈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需要教育工作者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开展教育工作,在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基础上,引导、锻炼和培养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全面和谐发展。从73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文本材料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正在逐步成为被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接纳的教育价值观。

3.1.1.3 学校体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46.6%的中小学教师将 “健康第一”的理念放在首位;在15.3%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目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价值之一;28.6%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希望通过教育活动,为学生树立 “终身体育意识”。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念会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出现调整,由过于强调体质教育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转变,由过去过多注重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转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这种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有助于中小学体育教师明确学校体育的真正使命、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

3.1.2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文化

3.1.2.1 教学角色认知

表1 被调查者的角色认知情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势在必行。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需反思并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 “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这已无法适应现代体育课程实践的要求。新课程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将学生发展作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表1显示,对体育教师“是学习促进者”“是引导学生需求的人”“是学生学习的伙伴”等角色的认同程度占据绝对优势,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角色已开始发生转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

但是,从关于教学角色认知的另外几个调查题项中发现,课程改革初期带给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不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73.4%),不过随着课改的日益深化和教师培训的相继普及,这种不适应也逐渐淡化。

可以肯定的是,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将使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富于个性化的创造过程[3]。

3.1.2.2 教学行为

表2 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言语行为与管理行为)

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管理措施及手段的总和。教学任务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来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促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表2显示,在所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教师讲课的语气更多地采用 “启发诱导”式,占79.5%。在怎样处理课堂上不守课规的同学时,60.9%的体育教师能做到温言劝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的责任,更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施加影响,所以教师要有意识构建一种 “以学生为本位,一切以学生发展为前提”的教学理念,要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最恰当、最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积极指引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考虑如何教,还要将学生纳入教学行为范畴。体育教师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语行为和管理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更加顺畅,课程完成更加完满,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民主,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全面发展。

3.1.3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术文化

在大力提倡研究性教学的今天,中小学体育教师不能仅靠教学经验来从事教学活动,更多地应该进行学术探索和科学研究。应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教学开发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还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检验创新成果,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此外,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还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具有教学反思与探究的文化思维,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1.3.1 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本次调查显示,多数体育教师 (366名)认为需要具备教育理论知识,但是仍然有18.3%的体育教师对此持否定态度。具备教育学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做到知行统一,将理论知识更巧妙地体现于教学过程中;具备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有助于体育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个性特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了解教育法规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在教育实践中自觉遵守各项政策法规,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3.1.3.2 体育课程与教学技能

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形式,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渠道。体育课程与教学知识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学术知识,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知识,是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手段的理论基础。在被调查的44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91.3%的老师认为应该具备教学能力,79.7%的老师认为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法。可见,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都能够意识到课程与教学知识的重要性。

3.1.3.3 体育理论知识

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知识涉及多个学科,这些知识从不同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和人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为我们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提供了依据。

体育教师不可能精通所有学科,但体育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则应有必要的储备。随着不同学科知识不断地交叉渗透,知识更新日益加速,对体育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基础知识,增加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完善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1.3.4 计算机、外语等应用知识和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充分应用于学校体育的教学、管理和科研过程中。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仍然认为不需要具备计算机能力,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通过网络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有利于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4]。中小学体育教师还应通过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体育教学,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显示,81.3%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选择不需要具备外语能力,也反映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该方面的不足。体育教育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交流学习,如今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不断深化,对体育教师的外语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交流与学习,体育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外语,不断提高外语水平,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更新、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

3.1.3.5 学术行为

除体育教学能力外,科研能力也是体育教师谋求发展不可忽视的能力之一。调查显示,认为科研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有367 人,占81.9%。可见,大多数体育教师能够意识到科研的必要性。

3.2 中小学体育教师组织文化

3.2.1 学校文化

表3 被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在学校相关情况调查

从表3不难看出,在体育教师组织文化中,学校文化状况不容乐观。学校物质文化依然落后于实际需求;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其薪酬、职称晋升机会依旧不平等;课余体育重视程度不足;竞赛成绩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同。这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 “边缘化”现象依然存在。

3.2.2 体育教研组的团队文化

表4 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研组是学校内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体育教师的组织文化在教研组中得到充分展现,教研组的人际关系、舆论氛围和学术风气等对体育教师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

体育教师的理念、行为和角色等都与其所在的教研组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更加离不开教研组文化的支撑。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每一个教师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更需要教研组成员之间保持一种平等、合作、愉快、互动的和谐关系。表4显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多数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得帮助,但通过教研组组长给予指导的只占8.1%,显示教研组组长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

在对 “如果有良好团队氛围,我相信教学会变得更容易”问题进行调查后发现,45.6%和41.7%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和非常赞同,说明在众多体育教师心目中,一个教研组的风气、传统至关重要,良好的团队氛围可以激发每个体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6]。

在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针对彼此之间应该具备怎样的合作关系,383 人 (85.5%) “懂得怎样相互支持和学习”,353人 (78.8%)认为彼此之间可以 “同心协力”。说明作为同一教研组的体育教师,大多数体育教师能够懂得怎样相互支持和学习,同心协力谋求体育教师及其教研组的共同发展。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4.3%的被调查者是由于 “共同的业务兴趣”而与同事成为朋友的。显示了教研组这一团队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之间增进情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文化 “边缘化”现象依旧严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无法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学校和教研组等组织文化并未完全形成,还无法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但是,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执着于积极的教育信念,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更新,教学角色正在重新定位,教学行为正发生转变,这些变化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正努力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积极信号,也将成为其今后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付宪红,李绪文.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分析及其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92-94.

[2]高彩云,张维寿.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5):45-47.

[3]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45-48.

[4]袁广锋.不同教龄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调查与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5):25-29.

[5]赵复查.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特征与建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70-574.

[6]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J].教育导刊,2002(7):32-34.

猜你喜欢
教研组体育教师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2016体育年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