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

2013-08-12 01:31张建华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经营

张 健 ,张建华,王 琳

(1.西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兰州 730124;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兰州 730070)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对于增强全民体育意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带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意识和自身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日益增加的体育活动需求与身边体育锻炼场所、设施相对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整合利用一切体育资源,使其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产品尤为重要,其中面向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是解决体育设施短缺及加快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抉择,同时也是实现 《十二五规划》预定目标和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而高校体育场馆在开放过程中如何经营管理,顺利实现双赢,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四种,分别为高校自主经营管理型,高校与社区、体育公司共同管理型,专业公司承包租赁经营管理型和委托经营管理型。高校自主经营管理型的优点在于分工明确,能责任到人,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维护和保养,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且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缺点是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要、靠”等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共同管理型的优点在于能实现高校与社区和体育公司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既能分散风险,又能实现规模效益;缺点是管理过程中双方责任不明确,管理难度较大,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最大化。承包租赁经营模式的优点在于高校体育管理部门收入固定,易于管理,能提高场馆使用率并能及时分散经营风险;不足之处在于,高校对承包租赁方的经营管理行为难以控制,承包期间可能会造成场馆过度使用,短期行为严重且高校收益较低[1]。委托经营管理型能使高校规避风险且收入稳定,双方责任明确并能实现互利双赢,同时高校体育部门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高校缺乏自主权,对受托方经营行为难以控制、监督,高校收益较低,且有可能造成场馆过度使用。

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营管理人员无法满足场馆市场化开发的需要

我国职业体育开展得相对较晚,在职业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在体育市场开发和经营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因此培养的合格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可以从目前体育场馆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这一现实中得到证实。国内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仍属临时管理者或辅助管理者,导致管理队伍无法满足场馆市场开发的需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也有待提高。刘文燕等人的研究显示,山东省体育管理人员虽都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总体学历结构欠合理,高学历人才匮乏[2]。季小卫的研究则显示,现阶段国内体育场馆大部分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并不是场馆管理,且非体育、非管理专业人员占有相当比例[3],以上这些现象同样是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队伍的问题所在,这对场馆今后规划布局以及运营将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另外,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在体育场馆 (包括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布局和人均占有率方面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专业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也大部分集中于此,造成体育场馆管理人力资本分布失衡,直接导致体育场馆市场开发效率低下,同时也限制了地区间场馆的协调、同步发展。因此,场馆要进行市场开发,必须配备高学历的专业场馆管理人员,激励他们对体育场馆管理进行创新式开发,从而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4]。

2.2 场馆规划建设与市场开放脱节

现阶段,国内城市在承办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过程中,大部分均建有自己的 “特色”体育场馆。这些场馆一方面可以承担比赛任务,另一方面又可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这与国外一些城市办赛事、建场馆 “节约、实用、环保”的宗旨形成了巨大反差。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方向必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引导与制约。具体表现在部分高校随着办学规模和校区面积的扩大,新的体育场馆拔地而起,这些新场馆在设计和布局上风格独特,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实用性不强,具体表现为部分场馆设施布局不合理,空间利用不充分,降低了利用价值,造成了资源浪费。第16届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期间,广州共启用了70个比赛场馆,这其中12个是新建场馆,另外58个是改建或扩建场馆。比赛场馆建设和维护的资金投入达63亿元人民币[5]。其中,作为新建比赛场馆之一的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虽然在设计时考虑了节能环保的因素,但由于整个体育场馆地上主体建筑面积达到13 000 m2,而内部空间较小,造成空间使用率下降;同时由于外墙采用立柱设计,虽然馆顶留有天窗,并采用漫反射引进光线,但仍使场馆内部整体采光率受到一定影响。这些规模宏大、设计时尚的校园体育场馆,加上室外配套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将会耗费巨大的能源和人力,在设备的维护、保养方面也会产生巨额费用。因此,在满足高校教学需要的同时,如果不对外开放,广开融资渠道,这些场馆的大部分将会闲置,并使高校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2.3 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矛盾

图1 体育场馆资金来源与运行差额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探索过程为我国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资金来源问题,先后采用了政府全额补贴、差额补贴以及后来的自收自支等政策 (图1)[3]。随着政府补贴金额的减少,以及场馆保养、维修费用的不断上升,场馆运行所需的资金差额也在不断扩大,为了促使场馆正常运转,场馆管理人员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有效的资金筹措措施。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的固定资产,其所有开销均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支付,然而随着近年物价水平的上升以及运行成本的激增,同样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6]。为了能维持正常运行,管理者不得不将视角转向对外租赁、承包等形式,当然这仅仅是作为弥补资金缺口的权宜之计。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场馆开展公益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急剧减少,形成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互对立的矛盾局面,这与高校建设体育场馆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3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思路

3.1 对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

对体育场馆进行合理规划,投入使用后再辅以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消除场馆管理不善带来的负面效应。高校体育场馆的规划与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若不考虑当地的经济基础,不切实际地投入巨资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在建设期间以及建成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会给高校乃至当地的财政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场馆也会因面积过大、耗能太多且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造成资金、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要处理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要服务于学校发展建设的整体需要,而不能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7]。所以在场馆设计与建设时要厉行节俭,科学适度。第三,要处理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日后运营的关系。在设计场馆时,就要充分考虑场馆的功能,因为建设场馆的直接目的就是使用,所以我们应将其功能设计放在首位。在秉承功能理念的同时也要考虑设计工艺,比如要考虑节能与环保等因素,只有将功能与工艺充分结合,设计出的体育场馆才会更人性化,才会具备更高的使用效率和开发潜力。

3.2 政策、资金保障与运营模式创新

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政府和高校的主管部门要建立体育场馆运营的专项资金制度,确保场馆在服务教学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另外,要不断拓宽场馆投融资渠道,确保体育公共服务的正常供给[8]。

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过程中,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可以采用社会化运营模式。我国目前还在探索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赛后共同运营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其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矛盾不易处理。而国际上体育场馆的投融资结构正在由以政府为主向多种投融资结构转变,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国内新兴的管理模式还有委托经营管理模式——服务外包,这种模式将保洁、维修、票务和业务联系等经营管理活动外包给专业公司,可以有效提高运营效率。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对其附属设施和闲置土地采取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本经营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一项对北京市中小型体育场馆的调查显示,北京奥运会后,北京所有中小型体育场馆均采用了自主经营的方式,部分采用了租赁、委托或承包经营模式。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盘活了体育场馆产业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9]。

3.3 团队营销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可以推行会员卡和单位租赁、团体包场等营销方式来稳定经营业绩。尝试性地建立运动俱乐部、商务俱乐部和会员俱乐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同时可以将高校体育场馆的主题设计为彰显时尚、健康和休闲的复合式内容,即采用休闲式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满足团体及大批量休闲、娱乐人士的需求。

3.4 拓宽综合服务渠道

将体育与休闲、娱乐、餐饮相结合,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日本巨型室内体育场——东京巨馆 (Tokyo Dome)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成为其国内最大的演唱会场,每年均举办几十次大型音乐会。同时,作为日本职业棒球队巨人队(Yomiuri Giants)的主场,其看台下部及周边地区还设置了大量的旅馆、纪念品商店、餐馆、小型博物馆、健康中心等附属设施。平时无论是否有比赛,这些附属设施都能够聚集大量人流,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表1)。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已经开始对其经营范围和内容进行调整,如香港体育馆年度使用率90%以上,其中体育活动不足5%;南京五台山体育中心每年开展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占据南京市演出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不能固守 “以体为本”的观念而排斥非体育活动,要将体育竞赛表演、竞技训练、文艺演出、大型博览会、健身娱乐、休闲、广告和体育文化等经营项目合理搭配,不断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取向[10]。

表1 东京巨馆 (Tokyo Dome)2010年3月—9月利润统计 百万日元

3.5 提高场馆运营人员的素质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因此,要充分重视专业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国内相关院校开设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课程,构建并逐步完善体育场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不断扩充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队伍的目的。定期举办在职人员培训班,不断提升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体育场馆管理实践技能。通过有计划、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打造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3.6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要与国际接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高校的国际化已成趋势。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同样也要面向世界,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在这一过程中,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新我国体育场馆管理理念。美国是世界上大学体育和职业体育开展得最好的国家,美国国内大型体育场馆都引入专业体育经营公司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场馆维护,雇佣体育场馆专业管理公司对当地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运营管理。另外,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体育场馆运营集团如SIV、AEG、英国的雷诺、GSE、SMG 等都有自己先进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理念和成熟的运作手段,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0]。因此,在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其沟通、合作以及创新能力,积极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运营团队,在场馆管理和运营方式上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式行政化、运行机制低效率、资源配置非社会化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服务全民健身过程中的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经营管理模式陈旧、无形资产开发及场地开放度不够、场地器材保养维护不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不力,以及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妥善解决以上问题,事关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高校对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校园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11],并树立起为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服务的意识,建立对外开放过程中高校体育场馆损耗、人力资源消耗的补偿和激励机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如休闲式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尝试采用运动俱乐部、会员俱乐部和商务俱乐部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以实现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有机结合。

[1]刘新光,刘新征.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现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78-81.

[2]刘文燕,韩冬.山东省体育管理人才资源现状及发展战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24-26.

[3]季小卫.十一届全运会后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1:10-16.

[4]纵艳芳,童锦,董俊.高校体育场馆课余运营现状的调查及SWOT 分析——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5):9-14.

[5]广州亚运会总投入超1200亿人民币[EB/OL].(2010-10-13)[2012-12-23].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0/13/c_12656474.htm.

[6]毛俐亚.川渝两地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开放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0):83-85.

[7]许锁迪,周潼.宁波市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社会共享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6):29-32.

[8]张宏,赵保丽,卢秀娟.河北省中小学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6):19-22.

[9]闫光,霍建新,李芾.北京市中小型体育场馆经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1):87-90.

[10]易剑东.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的主要理念与方法[EB/OL].(2012-01-12)[2012-12-26].http://blog.qq.com/qzone/622008260/1326589727.htm.

[11]卢三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4):31-35.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经营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场馆风采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