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
摘 要:新课导入奠定了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研究表明,良好的开端能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根据教学经验,课堂导入主要有五种:复习导入法、悬念设疑法、创设情境法、游戏引入法、故事激趣法。
关键词:导入;兴趣;设疑;故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新课导入犹如戏剧的精彩序幕,能创造出符合教学内容的适宜情境;又好像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能启迪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自身的经验,我认为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新课导入有以下五种:
一、复习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数学知识的联系性比较强,教材采用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形式编排内容,因此,利用学过的旧知识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复习,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做好必要的准备,从而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教学新知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内容。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先出示复习题:(1)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一共做了多少个泥人?(2)有2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学生解答后再出示例题: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这样通过复习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过渡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知。
二、悬念设疑法
悬疑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内容需要故意设疑,制造悬念,使
学生产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悬念导入,能够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产生积极的思考,勾起学生强烈的释疑愿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更有利于让学生牢记知识。沃兹沃斯的诗里写过:“有眼就要看,有耳就要听,意志不能阻挡,身体去感应万物。”由此可见,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例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事先画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标在图中。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考老师”:学生报出自己画的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猜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发现教师每次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都感到非常惊奇,疑问由此产生:老师并没有预先看到我们画的三角形,那么为什么每次都能猜得这样准确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了探究的欲望,纷纷跃跃欲试,显然这堂课已为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法
情境导入是指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情境,把认知活动与其发生的实际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所以,情境导入要联系生活,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激趣引思,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一幅图:
■
师: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各有多少个?讨论交流。
师:我们通常把这种整理数量个数的知识称为“统计”,像统计这种知识生活中常常用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知识。这样教学不但引出了统计这课的内容,又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是多么广泛。
四、游戏引入法
游戏导入法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游戏的重要性,所以,在教授新知识前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这样的导课方式不仅能够使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找规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和全班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找位置”。游戏规则:叫到哪个位置的小朋友站起来挥挥手。第一组第2排,第三组第6排,第四组第7
排……这个充满童趣的小游戏不仅让小朋友们在课始就兴致高昂,一下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蕴涵着本课即将学习的数学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故事激趣法
每个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因此故事导入法也是导入的一个重要方式,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等,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将故事引入新课之中,便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分蛋糕”的故事:小明准备过10岁生日,请了两个好朋友来一起帮他过生日,小明的爸爸帮小明买了1个小蛋糕,并问小明:“如果有两个蛋糕平均分给你的两个朋友,每人能分几个呀?”小明很快答出是1个。爸爸又问:“那么现在只有一个蛋糕,每个小朋友可以吃多少呢?”小明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小明。本来几分之几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而教师巧妙地将这个问题转化成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将知识变得趣味化,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比灌输教育要好得多。
可见,如果在新授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都要架设好导入这座桥梁,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可以战胜学习的顽敌——厌烦情绪,使数学学习能持久下去,并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力,相信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一定会有突出的表现。
参考文献:
赵红婷.用什么提高课堂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