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晨
会计学作为非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财务基础知识,以便于今后更好的进行专业课学习。因此,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该课程的基本目标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会计类专业人员,而是要求学生树立会计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懂得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够,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照搬会计专业相同课程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导致课程知识量大,涵盖面广,入门难,从而加大了非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该课程不属于专业课,大多数学生往往忽视课程的重要性,只一味的追求“通过”,最终无法达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授课内容的调整和授课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对会计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
由于课程的开设对象是非会计专业学生如管理专业学生,其学习会计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经营管理中准确的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制定及评价。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过分强调会计的日常核算和分录编制的每个细节,而应更关注会计信息的理解以及分析。目前,高校许多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期末考试能过这一层面。如果既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会计的日常核算,又要求能够准确理解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进行分析,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只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最终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疲惫感以及厌倦,甚至于放弃课程的学习。而会计学内容本身涵盖面广,系统性强,内容复杂,若要全面掌握其核算的基本方法,对非专业学生来说在有限的48课时内也是难以实现的。基于这些特点,教学改革首先应明确非会计学专业与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的的差别,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新的教学思路,吸引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运用。针对目前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并参与课堂的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堂结束后完成相应的练习,练习可侧重于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同时,在教学环节的最后加入单独的讨论课,让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实例进行分析,并分小组、分角色进行讨论,最后面向班级做总结报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学习中理解会计学的作用,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该课程针对的是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教学的目的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可以采用与会计专业学生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停留在会计分录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能理解并分析会计信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信息包含的内容,和如何应用这些信息。而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强调让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看懂各大企业的会计报表。
本次开课共48学时,在课程的前6个学时中,主要集中于理论教学,使学生对会计学有一个整体认识。在第7—42学时过程中,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单项专题的案例教学,以及课后案例分析作业,将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在第43—48学时过程中,布置综合项目讨论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分析案例,并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结果做总结报告。对该报告进行评分,计入平时成绩。采用讨论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对会计信息的应用能力。
重点在于将案例教学方法结合到日常专题教学过程当中,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强化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次开课在每次单项专题结束前都增加了案例教学环节。例如,在固定资产专题课程中,前两个学时由教师教授为主,主要介绍固定资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核算方法,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的折旧及处置的一些基本会计思路和计量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核算方法后,在第三个学时中,引入本钢板材的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查找该公司近几年间采用的具体折旧方法以及报表附注中相关的解释说明,结合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与折旧相关的会计政策的变化,思考企业折旧方法变更潜在的原因和最终对其经营活动和盈利状况的影响。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汇总课前收集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调整和完善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学会从不同的切入点分析问题,并能够合理的运用会计学相关知识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的最后,由教师对该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重新梳理固定资产相关知识及会计政策的影响,强化学生对该专题的原理的理解并总结财务规律。
本次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引入课程综合项目讨论。首先让学生在课程中期确定各自小组,小组以5人为单位,并在课前按自己的兴趣选定不同的上市公司。安排小组成员分别担任公司CEO,CFO,CMO,COO,CIO,也可以让学生选择担任潜在投资人、供应商和顾客等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基于不同的岗位,让学生合理分工,对公司的报表进行分类解读,挑选较有争议的报表内容来进一步理解具体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的选择,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并加以总结。而该讨论课以会议形式展开,首先是分小组讨论,小组中CFO,CMO,COO,CIO向CEO汇报有关信息,以及他们的结论,再由CEO向全班同学做总结性报告。并在报告结束后加入答辩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不同的改进意见。通过组间的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思考,从交流中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汇总进行反思。在讨论课结束后,各小组自行修改小组报告,并在学期结束前递交。
事实上,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提供的信息已影响到经济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而非专业学生将来都将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其开设该课程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基本原理和财务信息的理解、分析及运用能力。目前高校主流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这种形式往往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业务核算的掌握,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学习和教学重点的偏差,另一方面很难通过卷面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财务信息的能力,体现教学效果。因此,本次开课,在课程最后引入的综合项目讨论研究,实质是针对非专业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基于对整个课程知识的理解,将所有知识原理有机结合运用到实际分析中体现其真正的学习效果。同时,综合项目的展开是基于上市公司公开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学生通过角色分工,从不同的切入点对整份财务报告进行解读,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结合。而学生最终递交的研究报告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运用基本的会计理论,结合各种表外信息合理的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甚至于很多学生能在分析过程中有效结合已学过的非会计专业知识。并且很多学生反映,综合项目研究帮助其弥补了很多之前学习过程中的漏洞,使其对会计学整个知识系统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
在保留期末考试的同时,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目前,学校对该课程的考核包括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期末成绩。本次教学改革,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到50%。同时,平时成绩的70%为综合项目成绩,即综合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35%。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成绩均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导致学生形成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心态。很多学生平时都不愿意看书学习,每次到期末考试才进行突击复习,并依赖于教师划的重点,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学习方式很难达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将综合项目成绩纳入课程考核范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综合项目研究的重视度,鼓励学生自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实际分析中。
第二,本次综合项目成绩评价体系是由50%教师评价,25%组内互评以及25%组间互评三部分组成。由于团队作业的特点教师很难从一份报告中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大多数情况下,小组成员只能得到相同成绩。事实上,小组作业中往往会出现仅由一位或部分成员完成现象,采用相同的成绩明显不合理。引入组内互评能有效的促进各小组成员积极的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小组的分工合作能力,且使最终的评分更加公平合理。同时,将组间互评纳入评分系统,一方面能弥补单由教师评价的局限性,使评分更加客观。另一方面,增加每位学生在讨论课中的参与度,鼓励学生认真聆听其他小组的总结报告,积极思考,通过互动交流得到更多启示,从而达到考核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该教学改革设计的效果进行检验,发现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有了明显提高。比较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教改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81.12分,而普通班平均成绩为76.4分。实验班80分以上占63.16%,无不及格学生,而普通班80分以上占53.5%,不及格共有4人。即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而该变化趋势就是对其实际应用效果的肯定。
此外,据统计,在此次教学改革前,大部分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后对课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几个常用的会计科目和基本的借贷记账法,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无法准确的理解财务报表上的基本项目,甚至于有部分学生对于基本会计科目的理解也有偏差。在本次开课中,学生平均运用50小时的课外时间进行综合案例的研究与小组讨论。最终,8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财务报表的理解更加深刻,基本能够读懂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甚至于有50%以上的学生通过课外自学,能运用简单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法等对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在期末的案例研究报告课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讨论,针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报告提出较为深刻的问题与建议。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表示对会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来将选修更多的会计相关课程,甚至于有个别学生表示将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是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因此,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作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将实际应用引入教学过程。而该教改课程设计方案,就是很好的将案例教学和实际应用教学引入课程学习环节的具体实践。经过课堂实践证明该项改革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1]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龚芬.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182-183.
[3]王小红等.基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1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