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桂且
(淮阴工学院 江淮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2008 年,教育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及《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鼓励高校加强低碳经济教育,探索以低碳经济为基点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条崭新的道路。
工业经济的传统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界万物的主宰,人以外的自然界都是人的活动对象,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道德,人对自然界万物不需要负有道德责任。而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要求重新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行理性思考,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认识到自然是万物(包括人)的主导,自然是主体和整体,具有主动性,人作为部分不能大于自然,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大学生客观而系统地认识人与自然的伦理价值关系:无论人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如何,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取决于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人和人类的任何活动一旦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都将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打击,这些陷于“工具理性”的活动在伦理价值观方面没有任何价格可言。
所谓环境公平,就是“在分配环境利益方面今天活着的人之间的公平;其次,它主张代际之间尤其是今天的人类与未来的人类之间的公平;最后,它引入了物种之间公平的观念,即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的公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类的发展要以自然的承载力为基础,人与自然是完全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共同发展、和谐共生。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把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纳入视野,强调人类与同时代其他成员、过去以及将来的世代一起共享地球资源。当代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留给下代人充分的资源空间,使下代人与当代人一样公平地享有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及其诱导的人类行为方式的创新为保障,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通过制度创新、技术革新、生活方式转变,降低能源消耗,协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为了实现代内和代际公平公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教育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耦合逻辑,因此,在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从低碳经济角度来了解和关注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高校生态文明的深入开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此,我们对我市部分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一次调研。该调研为我们研究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基础。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淮安市内的五所高校,它们分别为: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这其中涵盖了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高职院校。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低碳经济素养现状和高校低碳经济知识教育开展情况两方面情况共19 道选择题和1 道主观题。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955 份,回收率为95.5%。考虑到男女生、学科背景、学校情况等因素,因此发放的问卷中人文社科管理类专业占50%,理工农林类专业占50%,男女生比例分布为52%和48%。
笔者从大学生具有的低碳基础知识、低碳行为、低碳意识、低碳伦理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通过详细分析与研究调查得来的数据,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整体素质偏低、高校开展低碳教育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低碳基础知识匮乏,生态文明素养不高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人, 他们的低碳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建设的制度、方向、水平等各个方面, 甚至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低碳经济潮流的话语权, 因此, 了解大学生所掌握的低碳经济基础知识的现状显得尤为迫切(见图1)。
图1
从图1 可以看出,淮安高校大学生所掌握的低碳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基础不够扎实。如被问及“正确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难点的人数比例”时,只有不到30%的大学生能从“碳金融体制不健全”、“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与能源效率低的矛盾突出”、“ 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 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重型化的趋势一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等方面来思考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的困难与矛盾。通过调查显示,绝大部大学生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当今低碳经济发展的世界格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措施等系列问题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作为面向21 世纪的新型人才,大学生理应掌握较为全面且扎实的低碳基础知识。
2.低碳节约意识淡薄,生态伦理价值亟待提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故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坚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公平与正义。当前,我国正集中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由勤俭败由奢,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有低碳节约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践行低碳的节约生活(见图2)。
图2
由图2 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节约意思比较淡薄,对资源消耗没有长远战略性眼光和紧迫感,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高消费模式警惕性不强,低碳节约生活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战略目标。当代大学生应该改变以往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价值观念,树立全新的生态价值伦理观,为建设节约校园和节约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低碳实践参差不齐,生态文明责任观的约束力不强
生态文明责任观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和公正,强调人对当代人、前代人、后代人以及自然的伦理道德。生态文明伦理道德观只有深入大学生内心,内化为大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它的道德约束力才会外化为大学生的亲力亲为的低碳实践行为(见图3)。
从图3 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低碳实践行为总体上不容乐观。譬如问及“一水多用”生活习惯时,只有约15%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一水多用”、循环节约用水。在每天吃饭中拒绝“剩宴”,践行“光盘”行为的约70%。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 年至2012 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10 万吨,相当于2.6 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 万吨,相当于1.3 亿人一年所需。大学生低碳实践行为上的缺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生态文明道德观的约束薄弱、工业文明高消费的从众心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滞后等。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理应具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因为周围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而随大流,大学生理应在低碳学习、低碳生活方面做得更好。
图3
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 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对淮安五所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可以从正面掌握淮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淮安五所高校课堂低碳教育、低碳校园文化宣传、低碳校园环境的调查, 发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制约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 与十八大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不相符。
高校是传播低碳基础知识,开展低碳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高校的课堂内的讲解和课堂外的实践,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理解,进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然而通过对淮安五所高校大学生的低碳调查,发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较为滞后(见图4)。
图4
从图4 可以看出, 大学生获得低碳基础知识的主要渠道并不是学校教育, 而是通过报刊杂志与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 其中电视与网络占41.0%,报刊杂志占13.7%。而通过学校教育获取低碳基础知识只占36.0%。通过自身感悟获得低碳基础知识的占4.2%,这也印证了许多大学生容易受到工业文明高消费的消极从众心理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开始低碳基础知识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所谓低碳校园,就是指“在学校的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管理、改善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切实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节能、节水、节材并保护环境,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淮安大学城的迅速扩大和办学条件的改善,高校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见图5)。
图5
由图5 可知,只有不到20%的高校校园内设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类垃圾箱;高校长明灯教室里入座率还不到一半;校园道路两边的路灯长时间全开的占到了75%,很少高校会节约式地只开一边路灯。从调查情况来看,淮安大学城高校硬件设备已经趋于齐全,但没有形成节水、节电、节材、节耗的校园节约氛围。
据2010 年4 月29 日的《南方周末》报称,如果全国近千所高校都成为“低碳大学”一年便可节省约210 亿元。而创建低碳高校面临诸多困难与矛盾,最主要是由于高校自身节能减排规章制度不健全、奖惩性的监督力度不够、高校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性技能不高等因素造成的。高校大学城大多兴起于最近一些年,所采用的都是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高校节能减排管理岗位人员专业技能、学历等方面因素制约了新设备的有效利用和推广。就目前而言,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节能减排奖惩机制,对于耗能高的单位、个人征收一定费用和相应处罚,对节能减排做出表率和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其他方面的奖励。
2003 年,英国政府出版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到德班气候峰会, 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各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建设低碳校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任重而道远。在这种全球积极倡导低碳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应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将低碳教育作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师生低碳理念;强化管理,厉行节约;发展低碳学科专业,培养低碳实用人才;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低碳环保发展模式;建立监管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合理规划用地,打造绿色校园等途径,为提高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潘家华, 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核心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 .国际经济评论2010,(4).
[2][法] 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M] .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王红曼, 张方泽.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校园创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