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陌生化”策略运用举隅

2013-07-13 02:31张荣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巴斯德老麻雀猎狗

张荣生

教材“陌生化”,是教学改革的新视角和新尝试,意在打破教材常规设置,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重构、开发……引导学生从教材司空见惯的内容或表达形式中发现“与众不同”之处,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以唤醒学生对“新”的敏感,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激活思维和想象,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探究,从而获得新鲜的学习体验。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教材“陌生化”策略:

一、变换形式,提升教学效益

该方法是对教材表达形式进行变换,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记叙文变成诗歌,也可以进行其它文体间的变换。教材表达形式变换的目的,一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加关注变换部分的教材内容;二是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而进行。

如《走进丽江》(语文S版第八册第7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描写了月夜漫步丽江古城小街被古城美景深深陶醉——

师:这段话写什么?

生:古城美丽的夜景。

师:这里的景色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此时你仿佛就漫步在这古城小街上,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配乐诵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月夜,作者看到了这样美丽的景色,难怪他被深深陶醉了。老师把这段话变换一下形式,请你们先把它填写完整。

月色(溶溶)的/晚上

漫步/古城的小街,

看着水中/(闪闪烁烁)的/灯光倒影,

听着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纳西古乐,

你难道

不会被/这里的一切

(深深)陶醉吗?

师:所填的词都是(叠音词)。你们看,现在这段话,多像一首——

生:诗歌。

师: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再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遍。

生:配乐朗读。

上述片段,作者姜刚杰用叠音词描绘出丽江古城美丽的夜景,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聆听诵读想象、转换文句形式,巧妙地让学生在想象、填写叠音词、配乐诵读中具体感受了丽江古城的神奇美丽,似乎把学生带到了那如诗如画、如梦似幻的美丽境界中,语言训练与文章意境的感受水乳交融,完美统一。

二、故意“犯错”,培养学生敏锐分析力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故意对教材中一些关键词句读错或写错,以引发学生对出错地方的注意,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咀嚼关键词句等方法,学习作者的“言语智慧”。

如《种子》(语文S版第八册第一课),教学重点是从书中描写小女孩外貌、动作、神情、语言的语句中体会小女孩做事用心、专注的品质,感受她纯朴的童心。文章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十分朴素。学生很难在这样朴实的文字中体味到小女孩的品质,此时,我对教材进行“陌生化”处理,引领学生发现教材文字中的“特别之处”——

师:出示描写小女孩上交种子的片段: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然后望着那小葫芦的嘴儿,小心翼翼地往外抖。一颗、两颗、三颗……

生:老师,出错了。

生:错的地方还真不少。

师:哦,是吗?错了哪些地方啊?

生:“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后面漏掉了“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

师:哦,老师太粗心了。居然漏掉这么长的句子。不过,这个地方漏掉没有什么关系吧?不要急着回答,用心想想再说。

生:(沉思后)我觉得漏掉这个语句有关系。这里写小女孩交种子时还掏出纸张,在桌子上展平,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爱惜这些种子,怕把种子弄脏了。

生:也可以看出小女孩做事很认真。

师:原来是这样。看来作者写这个细节是有用意的。还有其它错的地方吗?……

教师故意的犯错,引来了学生对教材看似平淡之处的注意和兴趣,激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在改错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原文与犯错之处,在咀嚼、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领悟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妙处。更重要的是,如果长此以往对学生进行引领发现教材“特别之处”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处处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的“敏感”,尤其是对一些关键词眼的敏感,从而赋予他们一双善于读书善于发现的“慧眼金睛”,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得以养成,阅读理解能力也能逐渐得以提升。

三、反复出现,体会文章内蕴

对于教材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或需要引起学生特别注意的内容,教师可以对这些内容采用重复出现的方法,营造一种类似于复沓的效果,既可引发学生的关注,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如《巴斯德征服狂犬病》(语文S版第八册第10课)第10自然段讲到:7月16日给小梅斯泰尔治疗结束后,巴斯德到山区休息,每天早晨,他都是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有关孩子健康状况的信件或电报——

师:从7月16日治疗结束,到8月3日小梅斯泰尔安然无恙的消息传来,其间经历了多长时间?

生:18天。

师:在这18天里,巴斯德每天都是怎么过的?

生:每天早晨,他都是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格郎谢博士寄来有关孩子健康状况的信件或电报。

生:在寂静的山林中,他常常默默地在女婿身边走着,几个小时不说一句话。

师:是啊,在这18天中,每天他都是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消息,博士的心始终是悬挂着。请你们看这段话,齐读:

7月17日,他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有关孩子健康状况的信件或电报。

7月18日,他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有关孩子健康状况的信件或电报。

7月19日,他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有关孩子健康状况的信件或电报。

7月20日,他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有关孩子健康状况的信件或电报。

……

8月3日,小梅斯泰尔安然无恙的消息传来,他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该片段,教师采用了复现的方法,把每天早晨换成了一天天具体的日子,在这样重复的再现、朗读中,学生似乎看到了巴斯德那颗悬着的心,看到了巴斯德每天忧心忡忡的憔悴、担忧的神情形象,感受到了巴斯德治疗梅斯泰尔时那种无比焦虑、心绪繁杂的心情,体会到了巴斯德第一次在人身上试验狂犬病疫苗时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

四、角色扮演,加深教材理解

为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体会,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即让学生假想自己是文中某一“角色”,依据教材基本内容,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模拟”该角色当时的言行。

如《麻雀》(语文S版第七册第13课),课文讲述一只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凸显老麻雀伟大的母爱。读完课文后,孩子们被老麻雀舔犊情深表现出来的勇气所感动——

师:孩子们,读完课文,我们都被老麻雀感动了。假如你是猎狗、老麻雀或小麻雀,你能以日记形式写下那天发生的故事吗?

生:读文思考,小练笔。

师:谁读猎狗的日记?

生:今天,我跟着主人出去打猎,在回来的路上,我惊喜地发现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这是多么可口的晚餐,我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众笑)我一步一步逼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我那锋利的牙齿,眼看一顿美餐即将到口,突然,从树上飞下一只什么东西,落在我和小麻雀中间。我吓了一大跳,定神一看,原来是一只老麻雀。她的羽毛都竖起来了,凶巴巴地瞪着我,嘴里发出嘶哑的声音,那声音真可怕。这只老麻雀,哦,不,此时,她简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凶猛的麻雀,她简直是一只凶恶的老鹰。我不由得往后退。这时,主人叫我回去,我只好离开,放弃了即将到手的食物。

师:写出了猎狗的心思,真不错。谁读老麻雀的日记?

生:今天我遭遇了一场惊险万分的“战斗”。虽然战斗没有真正打响,可是我累得筋疲力尽。事情要从傍晚说起,一阵该死的风吹过,我那唯一的孩子被风卷落下去。正在我想办法要把孩子送回家时,突然,一只可怕的猎狗出现在我的孩子附近,它显然已经发现了我的孩子,越来越逼近,还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天哪,我该怎么办?仅凭我一个人肯定不是猎狗的对手,可是难道我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落入“虎口”吗?啊,绝不!我紧张到极点,和它拼了!我奋不顾身冲了下去……

这个片段,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把教材语言转换成日记形式,让孩子们假想自己是猎狗、老麻雀、小麻雀中的一员,用写日记的方式讲述那天发生的惊险故事。从孩子们的日记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猎狗、老麻雀、小麻雀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做了具体的描述,表达出了许多教材里没有直接说出来的内涵,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升了对老麻雀伟大母爱精神的认识,并有机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

(责任编辑:闽 晓)

猜你喜欢
巴斯德老麻雀猎狗
一只猎狗
猎人与猎狗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麻雀》教学设计
你是全力以赴,还是尽力而为
有学问的人
巴斯德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
巴斯德论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