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媒体促学生学习体验

2013-07-13 02:31唐小燕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长方体框架环节

唐小燕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的教师重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已经成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体验呢?笔者积极借助多媒体,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体验方面谈谈以下做法。

一、“身边实物+生活图片”,创设直观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概念教学时,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这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在《长方体的认识》导入环节,笔者预想从生活情境的长方体中导入新课。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带长方体的实物带到课堂上,如书本、牙膏盒、长方体积木、牛奶盒等,这些都是常见并且方便携带到课堂上来的物品,学生容易完成;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物品也是长方体的。第二个环节原先只安排让学生说一说,没有配合课件的图片出示,感觉比较抽象与空洞,学生的积极性也没能调动。于是笔者稍做修改,把课本中的图片(下载电子课本并剪切下来)制作到课件中,但是马上有其它教师提意见,说这个图片不够真实(课文中的图片是由编者手工绘制的生活场景,效果的确不好)。这个意见给了笔者很大启发。后来就带着数码相机,在生活小区和超市里拍了一些照片,取了6张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图片制作成6张幻灯片,同时还在每一张图片出示后,都用红色的线条动画勾勒出长方体的外形。这样的设计果然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当课件中的生活图片出示时,学生感到很熟悉,个个都像寻宝者一样兴奋地在图片中找寻长方体的物体,之后课件及时地将长方体框架勾勒出来。这个环节费时不多,却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思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还有许多体积较大,无法带到课堂上的长方体,其实长方体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身边实物+生活图片”的多媒体情境创设,能有层次地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因为长方体实物是立体的(三维的)直观的,图片是平面的(二维的)形象的,长方体的模型图是平面的(二维的)抽象的,从立体到平面,从形象到抽象,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这样的设计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带着发现的眼光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二、“观察教具+动画演示”,巧妙化解难点

儿童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的数学知识,如低年级的数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大量的数东西的例子,已经具有广泛的数数经验,教学时,可以直接通过数一数,抽象出“数”的概念;而有的知识概念,如空间几何知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曾经接触过,但是了解到的多是具体的,要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形状,形成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应鼓励孩子做到: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脑子想一想、用嘴巴说一说、用耳朵听一听,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这样才能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体验。

在《长方体的认识》新课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突破“相对的棱”这一知识难点的:首先请学生观察所带的长方体的实物,找一找哪些是相对的棱。由于长方体的实物不能够透视,相对的4条棱无法同时观察到(最多只能看到3条),必须转动长方体来观察。为了更好地观察棱并理解“相对的棱”的位置关系,笔者又进一步出示长方体的框架(按长、宽、高分别用彩带标上了三种不同的颜色),让学生看着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哪些是相对的棱。长方体框架的出示,让学生能够同时观察到12条棱,借助颜色的提示,较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出三组相对的棱。接下来,请学生在长方体的实物上摸一摸3组相对的棱。巡视中却发现,受教室空间大及框架的教具小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看到教具,有些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对的棱”的空间位置关系。此时,非常有必要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来化解这个难点。因此,后来笔者在课件中制作了四页幻灯片:第一页,在长方体框架(12条棱均为黑色)中用红色线条依次描绘出四条高(每一条出现时都配有提示声),说明这四条是一组相对的棱;第二页,在长方体框架(12条棱均为黑色)中用绿色线条依次描绘出四条长(同样每一条出现时也有提示声),说明这是第二组相对的棱;第三页,在长方体框架(12条棱均为黑色)中用蓝色线条依次描绘出四条宽(每一条都配以提示声),说明这是第三组相对的棱;第四页,将前3页合成一张图,12条棱按长、宽、高用三种颜色区分开,说明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长、宽、高三组,每组各4条,一共12条。通过放大的屏幕,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课件的演示,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在这个环节中,相对于实物与教具框架的观察,多媒体“动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色彩分明。它动态地展现了“相对的棱”的位置关系,同时在视觉与听觉上给予刺激,积极调动了学生思考,加深了印象。通过这样的“观察教具+动画演示”的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动静结合,层层深入,巧妙地突破了“相对的棱”这一难点。学生逐步能够从长方体的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框架来,形成数学模型,为构筑空间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活动+音乐背景”,激发创新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充分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搭建合作的平台。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之前,首先要创设愉悦的合作气氛和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同时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图1

在《长方体的认识》实践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提供给每个小组“红、黄、蓝小棒及三通若干”,思考“你想做怎样的长方体?需要哪些材料?”在思考过程中课件出示如图1提示表格。

图2

这个实践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激发创新思维,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长方体,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为以后的空间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怎样能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呢?笔者选择了一首轻松愉悦,而且学生十分熟悉的钢琴曲《童年的回忆》作为背景音乐。事实证明,轻快的钢琴曲能让人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同时激发思维的灵感。学生十分喜欢这个活动,很多学生是一边哼着熟悉的曲调一边进行合作活动的。活动结束后,学生制作出了多种多样的长方体,如图2表格。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考虑到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笔者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多媒体在数学教学,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空间几何图形领域中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体验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有了多媒体的辅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多彩更加丰富!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长方体框架环节
框架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表面积是多少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