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斓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汉语趋向补语构式“动词+下来”分析
卫 斓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尤其是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是趋向补语本身的意义抽象,不易掌握;另一方面是什么样的动词可以用于这些趋向补语,学生无从知道。利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认知隐喻论探讨“动词+下来”构式的意义及其联系,以及该构式对所能进入的动词的限制,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方便。
汉语;构式语法;隐喻;趋向补语
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尤其是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是趋向补语本身的意义抽象,不易掌握;另一方面是什么样的动词可以用于这些趋向补语,学生无从知道。趋向补语的用法一般在中级阶段就都学完了,但是到了高级阶段的学生在使用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时,仍然会出现很多诸如错用趋向补语或避免使用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动词+下来”这一构式的意义以及它与动词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构式语法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对构式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以Adele E. Goldberg为代表的论元结构的研究,另一个是以Charles Fillmore和Paul Kay为代表的词汇语义和标记式构式的研究。虽然他们的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语言的词汇和非词汇部分没有严格的区分。他们对构式的定义也基本一致,按照Goldberg给构式下的定义是:“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1]4构式的范围很宽,小到一个语素、只有一个成分的词汇条目,大到一个句子结构,只要符合上述条件,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构式。根据这个概念,汉语中很多固定的结构也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而且其意义不能从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的构式中得到预测,因此,这些固定的结构都应该被看作是构式。
Goldberg对构式的研究是基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即词语的意义必须参照包含了丰富世俗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背景框架。因此构式的意义反映人类经验的基本情景。同时她认为不能说句法是动词意义的体现,构式本身也是有意义的,而且一个构式往往有一个中心意义,同时它又是多义的,其他的意义通过转喻、隐喻等手段与中心意义相连。她通过研究一些边缘性的结构,提出构式和动词意义是互动的,互相融合的[1]。既然汉语中的一些固定结构可以被看作是构式,那么他们本身是有意义的,而且应该有一个中心意义。而且,这些固定结构本身的意义与能进入的动词是互动的。根据这理论,汉语中趋向补语结构“动词+下来”也应该是构式,该构式是多义的,其意义之间应该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联系,而且该构式和动词之间是互相选择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教材、教师都对这一构式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但是学生的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而有学生也反应,“动词+下来”的引申用法让他们感到非常难,难以理解、记忆,更不能准确使用。因此,如果能把该构式的不同意义联系起来,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它们并由此正确使用这些引申用法,提高其汉语水平。
很多人对趋向补语“下来”的意义进行了归纳,但是都不尽相同。吕叔湘先生在《汉语八百词》中认为“动词+下来”有四个意义: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高处向低处;人员、事物随动作由较高部门(层)到较低部门(层)或使其离开原来的职务;表示动作完成,有时兼有脱离的意思,有时兼有固定的意思;表示动作从过去继续到现在。另外“形+下来”可表示某种状态开始出现并继续发展,强调开始出现[2]498-501。杉村博文认为“下来”中的“下”有两个意义,与此相对应,“下来”的引申意义可以分为“脱离、继续、完成”和“遗留、决定、停止、变化”等七种意义[3]。刘月华把趋向补语的意义分为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三种,具体到“下来”的意义,她认为其趋向意义可表示由高处向低处移动(其中包括上级移到下级或由较高的职位降到较低的职位的比喻用法),表示退离面前的目标;其结果意义可表示物体的一部分从整体脱离以至固定,其中包括脱离、去除、获取、留存、遗留、拖延、决定等意义,还可表示凹陷义和完成;其状态意义则表示进入新的状态[4]160-176。高顺全认为“下来”的引申用法如下:表示地位(位置)从高到低的变化;表示一种已知动作或状态的停止或结束;跟在一些动词后面可以表示整个动作的过程;跟在一些动词后面(多为可能式)表示有无完成这一动作的能力;“下来”跟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延续;动作或状态变化的停止;动作或状态变化完全停止后的延续(在新变化开始前的状态)[5]。卢英顺认为“下来”的引申意义有“表示延续、离开、留存、终止、状态的获得”等[6]。
综合各家的说法,“动词+下来”构式的意义可以简单地说有下面几种:地位的变化、完成、继续、留存、决定、停止、变化、离开、状态的获得与延续。各家的观点如下表:
地位的变化 完成 继续 留存 决定 停止 变化 离开状态的获得与延续吕叔湘+ + + + + +杉村博文+ + + + + + +刘月华+(包含) + + + + + +高顺全+ + + + + + + + +卢英顺
在这些意义中,除了“下来”的本义以及表示地位(位置)从高到低的变化之外,其他的意义都是“下来”意义的虚化。如果说“走下来”、“退下来”还可以看到“下来”本身的意义,那么在“安静下来”、“坚持下来”等结构中,“下来”本身的含义已经虚化,只有在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显示其真正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动词+下来”是一个构式,上述的引申意义都是该构式的意义。这些意义也只有在趋向补语构式“动词+下来”中才能出现。杨德峰在评述其他学者对动趋式意义的研究时也指出,很多学者,如孟琮提出的趋向补语的意义实际上“不是趋向补语的意义,而是整个格式或谓语主要动词的意义”,而邱广军对“上”和“下”的意义“实际上是整个句子或动趋式结构的意义”[7]。因此我们有理由将上述意义看作是“动词+下来”构式的意义。根据构式理论,构式具有多义性,并且存在一个中心意义,中心意义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其它的意义相连。“动词+下来”构式的中心意义应该是“下来”的本义,即“表示动作由高处向低处来”,而其他几个意义都与它有联系。
根据各家的观点,本文根据概念隐喻的理论,把“动词+下来”构式的意义归为五种:即位置的改变、使事物从原来的物体脱离、时间上动作从过去到现在的延续、停止并固定、某种状态的出现及延续。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概念隐喻来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在人类的语言中,人们总是用有限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新的概念、范畴,而要用已经存在的语言来表达新的概念,就需要运用隐喻。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或经验来感受和理解另一种事物或经验。因此人们往往用自己经验中离我们较近的事物、熟悉的事物来表达离我们远的、抽象的事物[8]78。Fillmore也认为词语的意义必须参照包含了丰富世俗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背景框架[1]26。因此意义的引申是通过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用有限的词语表达更为丰富的、抽象的事物。“动词+下来”意义也是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发展并联系在一起的。“动词+下来”的本义是某人或事物由高处向低处运动,空间上的这种移动就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由高处向低处运动可以隐喻为社会地位的高低变化,因而“动词+下来”就有了某人从较高部门向较低部门移动或离开原来的职位的含义;空间的高低移动又可以投射到时间上,表达时间上的由古至今,因而“动词+下来”就有了表示时间上的延续或者说某个动作在时间上由过去到现在的延续,例如“传下来”、“坚持下来”;由高而低的运动方向还可以隐喻东西从某个地方脱离的方向,因而使“动词+下来”具有了“脱离”的含义,如“把帽子脱下来”等。另外,汉语还可以用方位隐喻概念表达身体状况、情绪等抽象概念,高兴、健康、有生命、有意识、有地位等对人来说是好的。与“上”相反的是“下”[8]85-86,根据这一原则,动态的是“上”,而“静态”为下,“动词+下来”可以表示使动态转为静态,由此就出现了表示停止、停留、固定在某处的含义,如“停下来、拍下来”等,也由此产生了某种由动到静的状态的出现及继续发展,如“安静下来、稳定下来”等。
“动词+下来”几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上表中,纵向的两个意义是空间位移的引申,横向的三个意义则可以看作是空间位移在时间上的隐喻。地位的变化、物体离开原位都可以看作是在空间上自上而下的移动;而动作的延续是时间自古而今的移动造成的,动作的固定也是动作由动到静后在时间上的延续,状态的出现及持续也可以看作是状态由动到静后在时间上的延续。除此之外,这种自上而下的移动引申出的各种意义大部分都带有“结果”的含义,因为无论是地位的变动、动作状态的延续,还是状态、动作由动态转为静态,或是使事物离开原来的位置,都是某个动作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表现为延续或者停留。因而可以说“动词+下来”构式除了表达上述不同的意义之外,还表达动作产生的结果。
可见,“动词+下来”构式以“某人或事物从高处向低处移动”为中心意义,通过概念隐喻,形成各种不同或虚或实的意义,通过“动词+下来”构式意义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下来”构式的意义,为他们的正确使用打下基础。
根据构式理论,构式本身是有意义的,一些常用的动词组成一个构式时,这些动词的主要意义也就与构式结合,使之成为构式的意义。构式的意义可以决定什么样的动词可以进入,因此构式本身的意义与能进入的动词是互动的。在“动词+下来”这一构式中,什么样的动词可以进入该构式,进入哪个意义,也同样可以根据构式不同的意义来确定。例如,卢英顺提出的例子:“这样爆炸下来,得花多少钱?”“……红枣,用竹竿打下来……”。在这两个例子中,“动词+下来”分别表示“延续”义和“脱离”义,但是“爆炸”本身并不含有[延续]的意义,“动词+下来”构式的“延续”义使得这里的“爆炸”带上了[延续]的含义;同样,“打”也不像“咬、扯”那样含有[去除]义,然而在“(把红枣)打下来”中,由于它出现在了“动词+下来”构式中,该构式的“脱离”义就给动词“打”赋予了[去除]的含义[5]。
由此可见,构式的意义可以决定动词的意义,也可以决定哪些动词进入这一构式。“动词+下来”构式的中心意义“事物或人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就决定了能进入这一意义的动词需要具有[移动]和[高处向低处]的含义,因此典型的动词是“走、跑、跳、坐”等。但是根据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概念是通过一组不同的框架定义的[1]25,一个概念可以分析为一个中心范畴和以该原型为基础的扩展范畴[1]26,也就是说有的动词虽然具有这样的含义,但是可能不是这个动词的中心范畴,而是扩展范畴,是隐含的意义。例如“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它的意义是“很快地朝某一方向直闯,突破障碍”。可见,“冲”有[移动]的含义,[高处向低处]并不是“冲”的中心范畴,但是进入“动词+下来”构式,这一边缘含义就成为了外显的、必须具有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外显是构式意义带来的。相反,[高—低]为其中心范畴的动词,如“坐、跳、流、降”等,它们的[高处向低处]和[移动]的意义使这些词语常常出现在“动词+下来”构式中,从而也使[高处向低处]和[移动]成为“动词+下来”构式的中心意义。
同样,当“脱、摘、拆”等动词出现在“动词+下来”构式中时,“脱、摘、拆”等词的中心意义[脱离]使该构式带有了“脱离、离开”的意义。当“动词+下来”构式具有了“脱离、离开”的意义时,就要求进入这个构式的动词应该具有“[去除]”[6]或者[离开原来的位置]的含义。[离开原来的位置]是这些词的中心含义。有些词虽然含有这样的含义,但并不是其中心意义,只是出现在这样的构式中时,这种含义才凸显出来,如“境内云母片岩很多,风化下来的云母碎片满地可见,映日发光……”,“风化”的意义是“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地壳表面和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其中心意义是“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脱离]或[脱离原位]的含义,只是“风化”的扩展意义。但是这里的“风化下来”有“云母碎片脱离原来的岩石”的意义,表示的是“脱离”的意义,这个意义就使“风化”中隐含的[脱离]义显现出来。卢文中的“打下来”中,“打”本身没有“离开原来位置”的含义,但是“红枣”和“树”提示我们这里的“打下来”表示的是“脱离”的含义,构式“打下来”则赋予“打”以“离开原位”的含义。
“动词+下来”的“延续”义中,具有“延续”的典型意义的动词,如“坚持、传”等动词与“下来”结合,使得“动词+下来”构式含有了[延续]的意义。相反,含有[延续]意义的构式就要求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动词具有“延续”的意义,如“学、做”等,其“延续”义并不是其理想模型中的中心意义,在进入表示“延续”义的构式“动词+下来”时,构式的“延续”义使这一边缘意义得以凸显。
在“停留、固定在某处”的意义中,“动词+下来”构式要求能进入的动词要同时具有“固定”、“由动态转向静态”和“附着”的含义,符合这个要求的典型动词有“停、留”、“写、拍”等。如:“当它遇到空气中的飘尘时,就被反射回来,然后由一个检测装置接收下来,通过对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的分析就能知道大气中飘尘的位置和浓度。”在这个句子中的“接收”本身“停留”的意义不明显,但是在这里,“动词+下来”在上下文中表示“检测装置接收了‘它’,使‘它’停留在装置中”,这样构式“动词+下来”表示的是“停留、固定在某处”,“接收”的“停留、附着”的意义也就凸显出来。而在“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中,动词“拿”并没有“固定”或“停留”的意义,但是构式的这一含义就使它带上了这样的意义。同时,因为[附着]就要求动作运动的方向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这就可以限制一部分动词的进入,也就是说,如果动词的扩展含义中尽管含有[停留]、[固定]的含义,但是没有[自上而下]的运动方向,这个动词就不能进入这个构式。例如“树立”,虽然“树立下来”可以有“某个概念、观念停留在人们头脑中”,但是由于“树立”本身的运动方向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树立下来”不能成立。
另一个表示从动态到静态的意义“状态的出现并持续”,也是同样,进入这一构式的主要是形容词,而且主要是一些负向形容词[9],这与概念隐喻有关,在人们的头脑中,一般好的、健康的、动态的为“上”,反之为下,表负向意义的形容词自然是“下”,因此,出现在这一构式中的形容词均有这样的意义,如“瘦、冷、慢、松懈、暗、平静、缓和”等。同时这些负向形容词也可以理解为状态由上向下运动。因此,可以说“动词+下来”构式的这个意义与能够进入的形容词互相制约,构式的意义决定了能够出现的形容词为由“动”转为“静”,或者是由“好”转向“坏”的词语,这也限制了一部分运动性不强的负向形容词进入该构式,如“少、短”等。同时这些形容词又制约着构式的意义只能是状态向静态方向的持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动词+下来”构式不同意义上的联系,以及这些意义对能进入的动词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动词+下来”意义上的联系可以使学生从“下来”的本义联想到其他意义,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几个意义之间的联系也能使他们更好地记忆。另一方面,“动词+下来”构式各个意义对动词的限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使用该构式时正确选择词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参考文献:
[1]Adele 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日)杉村博文.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
[4]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汉语学习,2005,(1).
[6]卢英顺.“下来”的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7]杨德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8]赵雪琴.英汉双语词典中搭配信息认知模型的构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9]刘月华.汉语语法论集[M].北京:现代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唐 普]
我校张叉教授主编《外国语文论丛》第五辑出版
四川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外语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叉教授主编的《外国语文论丛》第五辑《小学英语教学专辑》已于2012年8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辑论丛由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国家督学周介铭教授题词,四川大学副校长、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石坚教授撰序,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辜正坤教授题写书名。
这辑论丛收入了36个单位的74名作者撰写的67篇文章、教案,总字数58.3万字,汇集了国内外小学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部分最新成果,内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省教育厅等基金项目成果18篇,分别编入《小学英语教学理论》、《比较小学英语教学论》、《小学英语教学调查论》等14个栏目。该辑论丛涉及面宽阔,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可供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和研究者参考和收藏。
An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Directional Complement Structure of“Verb+Xialai”
WEI Lan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e directional complement,especially its extension usage,is the main obstacle for the foreign learners.The reason lies in two aspects:one is the abstractness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The other is that foreign learners’do not know the exact verbs that can be used in directional complement.By using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and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s, the structure of“Verb+Xialai”is analyzed in this thesis with its significance,its inner relationship,and its limitations on the verbs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structure concluded.
Chinese;construction grammar;metaphor;directional complement
H146.1
A
1000-5315(2013)03-0108-05
2012-11-20
卫斓(1972—),女,陕西华阴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