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力
[摘要]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心理暗示。它是由于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期望值,这种无意识心理暗示在课堂互动中会对学生作出不同态度反馈,从而会给学生在心理造成不同影响。本文对此加以阐述。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暗示 期望值 课堂互动
一、“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经典研究
古希腊神话传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酷爱雕塑艺术。他在一次完成一座少女雕像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情感,并不禁对这尊美丽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传说后来他的热情终于感动了上帝,少女雕像真的活了起来,两人最后相聚在一起。这个神话所反映出的“爱”的效应,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应用于儿童的发展性预测实验中。其实验过程是:从某一小学中抽取一些小学生进行测验,然后从这些学生中随机抽取20%列入“好学生”名单,心理学家将这些随机人群称为“智力水平优秀,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在学术方面有发展前途,是未来的人才”,实验者将这些人的名单交给他们的老师。过了一个学期后,再次对这批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发现,名单上的那些学生分数出现明显提高,而没有列入名单的学生,其分数变化不大。本来,那份所谓的“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意开出来的,并不是根据实际测验分数特意挑选的,但是这此情况罗森塔尔没有向学生的老师说明,因此,老师对“有发展前途”“未来的杰出人才”等信以为真。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感觉,教师在潜意识上不自觉地对这些“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予以更高的期望值。而这种期望值,又势必会在教师的教学和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于态度和情感上。这些学生由于受到教师态度的积极影响,也就真的表现出教师期待中的各种反应,这种主动配合导致他们可能取得很大进步。这就是著名的“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经典研究,罗森塔尔把这种因教师的期待而潜移默化促成学生进步的心理作用,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课堂互动与无意识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作用
1.课堂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完成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织上课。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上课作好心理上和学习用具方面的准备。使其集中注意力,积极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检查学习质量,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为接受新知识作好准备。
(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新教材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基本巩固和消化所学的新教材,为继续学习和进行独立作业做准备。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
以上所有内容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互动来完成。
2.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1)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探讨、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互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2)师生间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广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师生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能够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二)无意识教学
所谓无意识教学,指的是教师不自觉地、通常是在偶然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无意识教学可分为不完全无意识和完全无意识教学两种。
1.不完全无意识教学。它是指教师是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情境,而学生则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学。情感教育就是典型的不完全无意识教学。
2.完全无意识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均没有意识到地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完全无意识教学与教师的无意识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教师通过表扬、奖励或者批语惩罚可能不仅矫正了某一学生的某种行为,而且还可能导致该学生自信心的变化或班级中其他学生行为的改变。由此可见,这种与教师无意识行为密切相关的完全无意识教学是一种伴随着有意识教学同时进行的教学形式。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属于完全无意识教学影响。
(三)课堂互动与无意识教学的关系
所有的教学都有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会设置许多问题,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不完全无意识教学和完全无意识教学。比如,当学生的答案与事先设置的问题答案一致时,教师会无意识地点头称赞或露出兴奋眼神等。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课堂互动中对学生的影响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与无意识教学
罗森塔尔认为,在其著名的经典研究“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中,那些随机抽取的20%“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之所以在一学期以后的测验中分数提高,是由于名单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望。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望将在教学效果上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完全无意识教学的结果,它在产生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即教师的输入和教师的输出。教师的输入决定着教师的期望,教师的输出则通过各种无意识的动作、言语和表情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仪表、行为、智商、成绩、学生的兄弟姐妹或学生家长的一般特性得出印象。这种基于一天或一周的相处所产生的印象可能会使教师对学生行为或今后的学习成绩产生期望。教师正是根据以前与学生相处时“输入”的有关学生特性信息形成对学生的期望。而教师一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期望,在以后与学生的交往中总要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即教师的“输出”。尽管教师的一些输出是有计划的、“推理明晰”的输出,但更多的是不明显的、无意识的。比如,教师一般不对“反应迟钝”学生的意见给予重视,而对于领悟较快学生的意见则积极采纳。教师甚至对“聪明”或“迟钝”学生的非语言行为反应也不一样,见到高材生总是脸带微笑,身体挨得比较近,不自觉地用关爱的神态端详他们。而对“迟钝”的学生,态度就不一样了,一些冷漠、厌恶、叹息、怜悯等的无意识举动和神态会不由得表现出来。教师正是通过这种建立在信息输入基础上的无意识的输出对学生的学习施加不同的影响。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课堂互动中的影响
课堂互动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它通过活跃课堂气氛,受到学生喜爱,尤其适合90后这些思维活跃不甘忍受沉闷教学的大学生,因此,许多教师都会采取这种形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够“动起来”。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设置许多问题,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回答对了,教师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学生学得很愉快,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回答错了,情绪低落。又陷入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影响中。因此,教师应当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不但从地位更要从灵魂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就能打开紧闭的心扉,消除原有的畏惧教师的心理。这样,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师生的互动交流就不再存有障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民主课堂的基础,有了民主,师生间就能互动起来,而且这互动的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品质,真正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课堂互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教学及对学生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正面的、良性的、激励的效应、努力克服其不良的、消极的负面效应。教师要了解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互动时,认真筛选、正确地评判输入的信息,这样才能控制好输出信息,使其不会因输入偏差而导致输出时产生皮格马利翁负效应。由于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会泛化,这种效应只发生在教师所期望的学生身上,其影响不会涉及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对每个学生都寄予良好的希望,从而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引发皮格马利翁正效应。总之,教师通过控制自己的输入和输出,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有促进作用的期望,从而借助于完全无意识教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正效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3]卢秀安.教与学心理案例.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