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闫葵,张晓燕,郭海峰,高 琛,刘文娟
浦家祚教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山东省、济南市名老中医。本文从浦家祚教授治疗眩晕的临证症状入手,通过收集、整理相关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频数、因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分析浦家祚教授治疗眩晕的病因病机和临证经验,对临床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1.1 临床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于2008年12月—2011年8月在济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就诊的门诊病人。中医疾病、证候以及轻重分级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
1.2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中医眩晕病诊断标准;年龄18岁~80岁;眩晕分级属轻中度者;以中药复方汤剂为主治疗者。
1.3 排除病例标准 不符合眩晕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肿瘤、颅底畸形、外伤性、癫痫、多系统萎缩、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眩晕;年龄在18岁以下,80岁以上者;哺乳或妊娠期的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其他脏器功能不全者;有严重精神疾病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定者。
1.4 研究方法 纳入的临床医案必须完整,内容主要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性别、姓名、年龄、个人史、既往史、月经史等;中医辨证指标:主诉、现病史、体征、舌苔、脉象;理化检查:三大常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片或CT、颅脑CT或 MRI等;处方用药:按照门诊处方记录所用药物及其用量。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因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症状频数分析 共录入病例428例,筛出症状60项,通过分析症状出现的频数,结合中医理论,将百分比在百分之十以上的症状筛出,出现频数最高的症状为苔白,共241例(56.3%),其他依次为头痛头胀、少寐多梦、舌红、脉细、舌淡、胸闷、腰膝酸软、身体困重、纳食少,反映眩晕的病机以阴虚阳亢、痰瘀阻络比较多见。详见表1。
表1 高频症状频数分布
2.2 高频症状因子分析 通过对25种高频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出影响眩晕辨证的症状组成。共统计出10个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61.77%。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因子负荷矩阵反映25个变量的变异可以由10个公共因子来解释。F1:头重如蒙、自身或景物旋转、身困、纳食少、舌淡、苔白、脉弦滑;F2:头痛头胀、舌暗淡、脉弦滑;F3:健忘、腰膝酸软、舌暗淡、脉细弦;F4:健忘、苔薄、脉细弦;F5:胸闷、劳则头晕加重、舌暗淡;F6:腰膝酸软、舌红;F7:恶心呕吐、脉弦、身倦乏力、自身或景物旋转;F8:耳鸣、恶心呕吐、脉细;F9:身倦乏力、口苦;F10:耳鸣、视力减退。
分析:F1主要由痰湿中阻的症状组成,提示痰与眩晕的发病相关;F2主要与痰瘀内阻有关;F3主要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的表现;F4、F10主要由肝肾阴虚的症状构成;F5主要为气血津液不足,血脉不充,痰瘀痹阻的表现;F6、F9由阴虚阳亢的症状组成;F7、F8与肝肾阴虚、痰浊中阻有关。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阴虚、痰湿、瘀血、肝阳亢盛是导致眩晕发生的重要因素。
2.3 高频症状聚类分析 通过对病案中的高频症状进行聚类分析,总结出临床常见的症状组合。1类:自身或景物旋转、恶心呕吐、脉弦滑、头重如蒙。2类:身困、纳食少、劳则头晕加重、舌淡、胸闷、急躁易怒、口苦、视力减退、舌暗淡、健忘、脉细弦、身倦乏力、耳鸣。3类:苔薄、脉弦、腰膝酸软、少寐多梦、舌红、脉细、头痛头胀。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得出3类证候特点:第1类辨证属痰浊中阻;第2类辨证属痰、虚、瘀、风相兼证候;第3类辨证属阴虚阳亢证。总体来说,眩晕的辨证以本虚标实为主,虚证以气血亏虚、阴虚为主,实证以阳亢、血瘀和痰湿为主。
本研究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联合的方法探讨了眩晕的中医证候特征。首先,对428例眩晕病人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了频数分析,筛选出高频症状,然后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得到10个共因子,同时又进行了聚类分析[1],将其分为3类,使证候组合更为集中,证候特点更为明确。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及浦家祚教授的临床经验,最终得出痰浊上蒙,风痰瘀血,阴虚阳亢3个证型,但究其病性属本虚标实,痰、瘀、虚、风相兼为其主要病理环节。
眩晕病机复杂,多种因素相兼致病者多,单一病因者较少,多虚实夹杂。通过以上症状物的频数、因子和聚类分析可知,眩晕病因主要与风、瘀、痰、虚4个方面有关。刘宗厚《玉机微义》云:“眩运一证,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盏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清代陈修园则综合各家之说,阐明上述几个因素的相互关系,立论比较全面,认为眩晕应以虚实立论,“其虚者,言其病根,其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2]。临证时必须审证求因,同时注意证候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切中病机,药到病除。
[1] 谭从娥,倪青,王米渠,等.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糖尿病肾虚证的分布特征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360-2362.
[2] 唐亚国,杨秀清.眩晕证治探讨[J].陕西中医,2006,27(11):1386-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