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MC三维一体的软技能培养模式探讨

2013-07-02 07:48施智明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维度素质教育

施智明 史 锋

【摘 要】素质教育是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通过对高职学生软技能与职业能力关系的比较分析,诠释软技能内涵及其构成因素,且从知识(K)、能力(M)、品质(C)三个维度探讨软技能培养模式。

【关键词】软技能;素质教育;职业能力;维度

据2012年04月05日的《青年参考》报道:由澳大利亚Woods Bagot设计公司委托Global Strategy Group市场研究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刚毕业的员工(包括本科生与专科生)在专业知识与技术方面较优秀,但在解决问题和与人交流及有效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偏低。当被问及最希望毕业生拥有何种技能时,这些受访者列出了一些技能,排在最前面的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这些技能基本上属于软技能的范畴。

一、高职教育中软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许多用人单位已经把软技能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软技能注重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所选择的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完整人格、能实现终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目前存在硬技能不硬、软技能太软、非技能要素和非智力因素弱,不能被社会与企业接纳与认同,软技能不足已成为这些学生未来发展的“软肋”。

二、软技能的内涵及其构成维度

1、软技能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核心体现在硬技能和软技能两个方面: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关的技能称之为硬技能;表现在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及职业通用能力则称之为软技能。其中,职业素质主要指人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通用能力是沟通表达、协调合作、学习创新、环境适应、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综合表现。在现实中,我国的职业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性与技术能力,忽视人文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培养,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缺失,很难满足社会发展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2、软技能的构成维度

软技能的构成维度可分为三大部分:知识维度(K)、能力维度(M)与品质维度(C)。

⑴ 知识维度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均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种提法虽说正确,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误解,认为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部核心,忽视了人文教育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此种认识误区导致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知识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提高进行,形成了教学、校内实习、顶岗实习等系统化的技能教学培训体系,而对学生独立人格、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及健全心理的人文教育培养重视不足。

高职人文教育的边缘化状况,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明显的人文素质缺陷,如诚信缺失,思辨力差,创造力、想象力萎缩,文化底蕴不够,重享受,轻奉献,价值取向偏差严重,敬业责任心、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凸显了提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水平、拓宽高职教育知识维度的紧迫性。

⑵ 能力管理维度

我国高职教育是以专业教育课程为特征的,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植入通识课程,并通过通识课程的介入使教育对象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今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

高职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是使人不断丰富、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而不是把人培养成单一、片面、局限在过于狭窄的专业领域中的“工作机器”。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忽视人文教育的工具化倾向,即本着教育适应社会的原则,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式教学,把人塑造成适合社会需要的标准化产品。职业教育过于专业化的岗位技能培养,不仅可能造就受教育者的发展片面,而且会使其因缺乏灵活变通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转变职业教育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强化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⑶ 品质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政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思想内核的正确性、信念底蕴的坚定性和行动表象的规范性。

品质过硬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养,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社会责任感淡薄的人,总是从个人观念出发考虑问题,强调个体利益而轻社会整体利益,重个人需要而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而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而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而轻奉献,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三、基于“KMC”的软技能培养体系

软技能的培养可以从三个维度视角来分别探讨:

⑴ 知识维度培养

① 构建以软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可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结合市场及企业需求,设置软技能模块课程,把软技能融入其他课程。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明确从事该职业所需的软技能,使课程设置更具有职业针对性,打破课程设置与职业导向与职业软技能链接不紧的传统教学模式。

② 课程体系需体现专通相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加强通识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人才。因此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同高职教育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必须实现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有机结合,在“广”与“博”基础上实现“专”和“精”,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⑵ 能力维度培养

① 社会实践不可或缺

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上,局限在校园活动中。而高职教育中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软技能方面略显不足。因此,“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以及“实训室岗位模拟”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软技能提升途径。如:校企共同参与软技能训练,一方面,通过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加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加深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认知,如此较好地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符合的难题。

②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软技能的培养最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如校内各种辩论竞赛、辩论赛、跳蚤市场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借助“顶岗实习”,在岗位实践中锻炼自己,利用实训室模拟工作的基本过程,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

⑶ 品质维度培养

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从业者提高职业认知,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感情,树立职业理想,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诚信;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及乐观的心理品质,更好地满足企业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史锋 论风险社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迁移”能力培养[J] 江淮论坛 2009(2)

[2] 史锋 施智明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3] 施智明 高职教育中职业迁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

[4] 梁丽华 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内涵及培养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10)

作者简介:

施智明(1975.10-),安徽合肥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

史锋(1963.10-),安徽合肥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经贸系主任,教授。

课题项目: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K2012A069。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维度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也谈素质教育